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8 00:0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6:34
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讲究方法的。在当前家长普遍重视智力,忽视社会性教育的情况下,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我从我们年级主任永勤身上学到很多,每一次她和家长在办公室谈话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并从中学到很多与家长交流的技巧。首先,教师要善于聆听,并积极地给家长以反馈,注意在表情、体态、语言上支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注视对方的眼睛,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用点头表示认同等,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同时,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讨论。如在与我们班李一帆妈妈的交谈中,我发现她对孩子的学习很关心。她希望老师在活动中加强提问,迫使孩子集中注意,因为李一帆有边学习边玩的习惯。我在帮助她一起孩子学习不认真的原因之后,着重指出李一帆的力较差,并使她了解到力是意志品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从而促使李一帆妈妈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素质方面的培养,后来她告诉我她与孩子做游戏,比如捡豆子,看谁捡的又快又多;与孩子比赛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与孩子比赛爬山等等,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专心致志。其次,营造宽松的气氛,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我合作。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交谈,孩子犯了错,不要责怪家长,而是尊重家长,与家长想对策,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更从感情上也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我和沟通了,当然,也不能与家长走得太密切,如果那样,家长对你了解的太深刻,你就无任何神秘可言,他们就会觉得这个老师无非就是这几招,在家校配合上就不会太积极。第三、充分了解学生,与家长谈及孩子的缺点时注意方式方法。老师与家长的谈话都是为了孩子,作为老师,我觉得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如: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特长和爱好、优点和缺点等等。因此,和家长谈及孩子的发展情况时是比较具体的,从不笼统、模糊和泛泛而谈,没把握和不准确的不说,让家长感到我对孩子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我工作的细致、认真和负责。而且,与家长交流时,对孩子的评价也是客观而全面的,既肯定孩子的优点与进步,也真诚地提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办法。在谈到孩子的缺点时,我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与很熟悉的家长我就说得直率一些;而有些家长自尊心强的,会把谈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而感到有压力的,我就说得委婉一些,注意家长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表达对家长心情的理解,以心换心,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目的了。 第四、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都不同,因此,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如:一是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三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的家长,我就多报忧,少报喜,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活动中来,开始主动关心孩子,主动与子女沟通,与学校沟通,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四是对于后进生或是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管不了的家长。我们应尽量挖掘其孩子的闪光点和特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对孩子的缺点适时地每次说一点,语气委婉,并提出改正孩子缺点的措施,重新燃起家长对孩子的希望,使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家长就会主动地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配合我共同教育好孩子的工作了。五是对于有些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的家长,特别是有些提出一些不符合教育行为及规律的观点和要求,或是不理解学校的一些工作安排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沉住气,先让家长说完,发完脾气和牢*,并对家长的这种心情表示理解,然后再耐心地以平静的语气与家长解释、事情的利弊和对错,以理服人并体现出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家长的好感,从而得到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6:35
区别于一个聪明一个普通 怎么样我是不是很机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6:35
孩子听话的是前者,家长听话的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