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0:21
南北朝时期,两朝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南朝因受晋人影响,在书法上以尺牍、书札等墨迹为主;北朝崇信佛教,造塔和造像之风盛行,碑刻作为造像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北朝石刻书法统称为“北碑”,而北碑又以北魏成就最高,故又称作“魏碑”。
魏碑由于它特殊的材质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型制和用途上大致可分为:造像题记、摩崖刻石、墓志、墓碑和神庙碑等五大类。从风格上又分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笔画俊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十种类型。
一,造像题记
内容多是为造像者记功德和替死者祈福。造像本身具有神圣性,因而造像记的文字自然也带有一种庄重严谨的特色。主要代表作有:《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三十品》等名目。历来以《龙门二十品》为最煊赫,其中堪称巨迹者为《龙门四品》,即《始平公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这些作品多数刻制方法比较简单,似乎常常不经过书丹而直接刻写,故刀的意味比较浓厚,被看作“方笔”的典型,风格雄强峻厚,朴实茂密,最具阳刚之美。
二,摩崖刻石
摩崖刻石,主要集中在山东境内。分别有北魏时期的《云峰山刻石》,北齐时期的《四山刻石》及《经石峪金刚经》、《石门铭》、《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等。云峰山刻石还包括太基山、天柱山、百峰山等。四山包括冈山、尖山、铁山、葛山。
云峰山诸刻主要出于郑道昭父子之手,代表作《郑文公碑》,北魏永平四年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上,称《下碑》,一在天柱山,称《上碑》。体势以横为主、宽展安和,因石面不平,故拓片显示的用笔特点为圆匀均平,舒缓持重,整体看来安详雅重,无一丝烟火气。《论经书诗》北魏永平四年刻,笔法方中带圆,骨力雄浑,结构阔大开张,气势高旷博大。其它还有《观海童诗》、《东堪石室铭》等。
北齐四山刻石及《金刚经》、《文殊经》,有明显的采用隶书形意的企图,字型扁阔,笔划肥厚,提按不显,勾尾挑起,整体看来显得从容优裕,简净温和。《石门铭》北魏正始年间刻,王远书,继承汉《石门颂》的风格,笔划飘拂,具有草情篆韵,康有为誉为“飞逸浑穆之宗”。
三、墓志
最主要的是出土于洛阳邙山的元氏皇族墓志,此外著名的有《司马景和妻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鞠彦云墓志》、《张玄墓志》等。邙山元氏墓志大多刻制精美,书写水平较高,从字体上看,可以代表当时楷书所达到的成熟程度,风格以秀美娟雅为主。其他墓志则风格多样,有的凝重,有的超逸,都具有很高的审美审美价值。
《张玄墓志》,又名《张黑女墓志铭》,原石已佚,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剪裱本,属海内孤本,极为珍贵。其运笔中侧互用,藏露皆备,轻重并举,刚柔相济,得圆润之趣,与南朝楷书已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不失厚重典雅的北朝本色。结体捺画微微上举,平添欹侧之势,但因主要采用横势而宽绰,微含隶意,故仍然极其端稳平和。清何绍基评云:“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四、墓碑和神庙碑
主要作品有:北魏的《嵩高灵庙碑》、《高庆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高贞碑》,东魏的《高盛碑》、《敬使君碑》、《李仲璇碑》,北齐的《隽修罗碑》,北周的《华岳颂碑》等。这类作品用途相对较为庄重,刻制也比较精心,有的作品还有意追求篆隶形意,因而往往以庄严谨饬为特点。其尤佳者,为《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康有为推为“正体*之宗”,享誉极高,甚至有“北碑之王”的美誉。《张猛龙碑》笔法刚健挺劲、斩钉截铁,以方为主,如横、直划的方笔起笔,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但是通篇看来,有秀丽俊爽的姿致。
魏碑在书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在出现后的很长时间内未被引起重视,直到清代才得以重兴,并给予了全新的历史定位。时至今日,至少有两点历史价值得到肯定:一是字体演变,这些作品记录了北朝在楷书上的探索,证明北朝楷书是唐代楷书得以辉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艺术价值,这些作品所特有的阳刚豪迈、朴拙生辣,是书法美的一种重要类型。
本文由“书风法雨账号”发布,2017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