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0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0:55
云峰刻石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地位历来多有评述。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真文苑奇珍也”(《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康有为品评北朝刻石时,将云峰刻石称作圆笔之极轨,列入妙品上(《广艺舟双楫》)。叶昌炽称誉《郑文公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制犀児,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语石》)。云峰刻石不仅以数量多而集中,大小字体皆备,与龙门造像题记、邙山墓志、邹城四山摩崖比肩名著于世,更以丰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赞赏。云峰刻石中,影响最大、流传较广的是《郑文公下碑》。新中国建立以前,艺苑真赏社、有正书局曾出版影印本和石印本。建国后,齐鲁书社、紫禁城出版社也出版过胶印和影印的下碑,日本书法界对《郑文公碑》情有独钟,书道团体来山东,无论时间长短,观摩下碑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北朝摩崖刻经的出现,与当时佛教的兴衰紧密相连。北朝二百年间,战事频仍,王朝更迭,流离丧乱,世无宁日。人们向往安定,祈盼普渡众生的天外之神,而慈航普渡则给予苦难中人以虚幻的希望和藉慰。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佛事大兴。佛经的传播,佛教义理的阐述,通常都是靠写经生手抄的经书。摩崖刻经集中于鲁中南,究其原因,盖与北朝两次灭佛重点都在西部,鲁中南乃孔子、孟子故里,儒学大本营,佛教相对不如中原以西兴盛,因而灭佛亦稍懈有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0:56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气势恢宏的北朝摩崖刻石;特别是大字刻石,多分布在山东;一处是跨莱州、平度、青州三市四山(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的“云峰刻石”;一处是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徂徕山,邹城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汶上水牛山的各种佛经刻字。1995年,东平县二洪顶又发现了大面积的摩崖刻经。
“云峰刻石”书镌于郑道昭父子任职光州(治掖县)刺史期间。郑道昭系名门望族的荥阳郑氏。他的前半生生活在北魏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半生主要活动在新都洛阳。永平三年(510年),年近60的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三年后转青州刺史。郑道昭深受儒学熏陶,晚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来到天之一隅的东莱故地,一腔郁闷之气得以发泄。到职后,先是在天柱山刊出上碑,接着在云峰山觅佳石复刻下碑,借以颂扬荥阳郑氏和其父郑羲。又常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徜徉于四山之上,设斋筑坛,谈经论道,吟诗挥毫,寄情山林,留下了30余处摩崖刻石。北齐河清二年(563年),道昭第三子祖述亦任光州刺史,往寻父迹,不胜感慨,亦有诗铭刻于摩崖。四山与郑氏父子有关的摩崖共41种。
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诗》、《中明之坛》等,同云峰山郑道昭刻石成一体,同为国际书法旅游专线,每年接待日本 书法团体约600人次,199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基山又名道士谷,上千年来,是道士、道姑修身养性的好去处,至今仍留有道观庙宇古迹,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处机曾在此*,并在西山摩崖留有题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0:56
金石学从宋代就兴起,清季乾嘉之世又达到*。山东的碑刻画像石等久负盛名。因而去探访之官宦、古董商及当地的文人等寻幽探胜,不绝于路。如任山东巡抚的阮元、官至司马的黄易(小松)等人和青州(益都)人段松芩、诸城人尹彭寿等,都是较典型的代表。这些金石学家很多都是从拓本研究,也有亲至实地探访者。对山东刻经深入查访的有聂剑光、黄易、李佐贤。冯云鹏兄弟数人。从种种金石书艺等著作评价的情况,也可见出人们对山东石刻以及摩崖刻经的重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平阴刻经都未露出面目。也未有任何的线索和载录。不仅如此,近四十年以来,无论是文化大*之前或之后、都进行过的多次文物普查方面的工作中、但也只是到1995年。才使平阴刻经为世人所知。也许,前代的未被世人所知与以后的不易发见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以前的毫无线索,导致后来的益愈难知。这确实亦使人感叹,中国的文物遗迹之多和文化遗产之丰厚,竟使人有取之不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