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范仲淹的《上执政书》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2: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9:28
《上执政书》写作背景:
1024年,范仲淹与李氏成婚于应天府之后,即接母亲来此赡养。1026年,母卒,范仲淹便来应天府守丧三年。母亲丧事既办,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
于次年决然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上执政书》译文:
范仲淹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北宋潜藏或存在的种种危机,范仲淹以非同一般的恻隐之心关注老百姓,范仲淹在淋漓尽致地针砭了时弊之后,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提出了改革的理念。
他立足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奏章中向宰相府提出迫切改革的具体方案。对于改革的内容,范仲淹都逐项作了具体说明。
扩展资料:
《上执政书》的后期达到的效果:
15年后,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与宰相同议朝政)。仁宗皇帝命他起草《答手诏条陈十事》,并下诏执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其内容仍然是以《上执政书》为蓝本的。
《宋史》将《上执政书》与《隆中对》相提并论,将范仲淹与诸葛亮相比,足见其评价之高。
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公(指范仲淹)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范仲淹将自己的生命安危、个人前程置之度外,为国家安危、人民利益而慷慨谏言,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忧国忧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不能不引起后人的心灵震撼。
苏轼在《文正公赞》中写道:“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爱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参考资料来源:cctv百家讲坛-范仲淹借鉴林逋的智慧写了一万多字的《上执政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9:28
成才于应天书院,主持应天书院,又成婚于应天府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他文学家的代表作,那么,《上执政书》则是他*家的代表作。
1024年,范仲淹与李氏成婚于应天府之后,即接母亲来此赡养。1026年,母卒,范仲淹便来应天府守丧三年。母亲丧事既办,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于次年决然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这篇奏章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闪耀着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思想光芒。
在奏章中,他非常直率地分析当时的情况:“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
“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太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未曾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
“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力已竭矣,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
在这里,范仲淹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北宋潜藏或存在的种种危机,岂不令他担忧?
那么,地方官吏的状况如何呢?“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徇己;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簿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堕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这种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徇私枉法的官吏,又怎么不让范仲淹担忧?
范仲淹以非同一般的恻隐之心关注老百姓。他在奏章中写道:“士有不稽古而禄,农有不竭力而饥,工多奇器以败度,商多奇货以乱禁,兵多冗而不急缁,黄荡而不制止,则六民之浮而不可胜纪,而皆衣食于农者也,如之何物不贵乎?如之何农不困乎?”又写道,“五代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如此这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岂不叫范仲淹忧心如焚?
范仲淹在淋漓尽致地针砭了时弊之后,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提出了改革的理念:“否极者泰,泰极者否,天下之理如循环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岂能久乎?”
他立足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奏章中向宰相府提出迫切改革的具体方案,以“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遴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为改革内容,以“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18字为改革方针。倘能如此,自然会杜绝那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现象。
对于改革的内容,范仲淹都逐项作了具体说明。如“国邦本”,“邦本”意指国家,关键是选好州*官,夯实国家之基。根据有德有才的标准,选好一县之长、一州之长。州*官人尽其才,方能为民兴利除害,方可使国家如磐之安。又如“明国听”,就是要使那些敢说敢做、说真话的人在位,得到保护;使那些说假话、谄媚逢迎的人受到斥责,退而不用。再如“重名器”,即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建议开设学校,委派专人管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的内容,“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必有良器,蔚为邦材”。对于“备戎狄”、强边防,范仲淹亦提出了良策,那就是挑选良将,率本土之兵,屯田戍边。因当时皇帝年少,相府内正不压邪,所以他改革的建议一直不能引起皇帝的重视。十多年后,边防空虚,西夏入侵,将亡地失,仁宗皇帝这才意识到范仲淹《上执政书》的分量,于是重新启用三贬江南的范仲淹赴西疆御敌。范仲淹慨然赴任,使西疆安定下来,从而验证了《上执政书》的正确性。
15年后,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与宰相同议朝政)。仁宗皇帝命他起草《答手诏条陈十事》,并下诏执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其内容仍然是以《上执政书》为蓝本的。
《宋史》将《上执政书》与《隆中对》相提并论,将范仲淹与诸葛亮相比,足见其评价之高。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公(指范仲淹)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范仲淹将自己的生命安危、个人前程置之度外,为国家安危、人民利益而慷慨谏言,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忧国忧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不能不引起后人的心灵震撼。苏轼在《文正公赞》中写道:“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爱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9:29
成才于应天书院,主持应天书院,又成婚于应天府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如果说《岳阳楼记》是他文学家的代表作,那么,《上执政书》则是他*家的代表作。
1024年,范仲淹与李氏成婚于应天府之后,即接母亲来此赡养。1026年,母卒,范仲淹便来应天府守丧三年。母亲丧事既办,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于次年决然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以洋洋万言,“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这篇奏章的字里行间跳荡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闪耀着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思想光芒。
在奏章中,他非常直率地分析当时的情况:“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
“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太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未曾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
“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力已竭矣,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
在这里,范仲淹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北宋潜藏或存在的种种危机,岂不令他担忧?
那么,地方官吏的状况如何呢?“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徇己;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簿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堕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这种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徇私枉法的官吏,又怎么不让范仲淹担忧?
范仲淹以非同一般的恻隐之心关注老百姓。他在奏章中写道:“士有不稽古而禄,农有不竭力而饥,工多奇器以败度,商多奇货以乱禁,兵多冗而不急缁,黄荡而不制止,则六民之浮而不可胜纪,而皆衣食于农者也,如之何物不贵乎?如之何农不困乎?”又写道,“五代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如此这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岂不叫范仲淹忧心如焚?
范仲淹在淋漓尽致地针砭了时弊之后,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提出了改革的理念:“否极者泰,泰极者否,天下之理如循环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岂能久乎?”
他立足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奏章中向宰相府提出迫切改革的具体方案,以“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遴选举、敦教育、举将才、保直臣、斥佞臣”为改革内容,以“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18字为改革方针。倘能如此,自然会杜绝那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现象。
对于改革的内容,范仲淹都逐项作了具体说明。如“国邦本”,“邦本”意指国家,关键是选好州*官,夯实国家之基。根据有德有才的标准,选好一县之长、一州之长。州*官人尽其才,方能为民兴利除害,方可使国家如磐之安。又如“明国听”,就是要使那些敢说敢做、说真话的人在位,得到保护;使那些说假话、谄媚逢迎的人受到斥责,退而不用。再如“重名器”,即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建议开设学校,委派专人管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的内容,“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必有良器,蔚为邦材”。对于“备戎狄”、强边防,范仲淹亦提出了良策,那就是挑选良将,率本土之兵,屯田戍边。因当时皇帝年少,相府内正不压邪,所以他改革的建议一直不能引起皇帝的重视。十多年后,边防空虚,西夏入侵,将亡地失,仁宗皇帝这才意识到范仲淹《上执政书》的分量,于是重新启用三贬江南的范仲淹赴西疆御敌。范仲淹慨然赴任,使西疆安定下来,从而验证了《上执政书》的正确性。
15年后,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与宰相同议朝政)。仁宗皇帝命他起草《答手诏条陈十事》,并下诏执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其内容仍然是以《上执政书》为蓝本的。
《宋史》将《上执政书》与《隆中对》相提并论,将范仲淹与诸葛亮相比,足见其评价之高。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说:“公(指范仲淹)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范仲淹将自己的生命安危、个人前程置之度外,为国家安危、人民利益而慷慨谏言,不能不令人叹服。其忧国忧民、革故鼎新的精神,不能不引起后人的心灵震撼。苏轼在《文正公赞》中写道:“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爱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