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1: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3:47
“四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体现 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续刊出版的第一天刊登的《本社同人之志趣》将“同仁志趣”概括为“四不”。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便是“四不”方针的正式问世。“四不”是要申明该报“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以言论做交易”;“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编辑方针。 吴、胡、张在政局动荡、烽火连天的年代提出这一方针是要试图使该报摆脱任何*,经济势力的羁绊,是这个时期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追求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具体体现。从新记《大公报》续刊到1941年6月17日《大公报》上海版王芸生的《大公报新生宣言》而宣布“四不”的终结,《大公报》报人始终恪守独立的编辑方针,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历经前后两次国内战争和抗日民族战争,从天津到上海,从上海到汉口、桂林、重庆、香港,展转大半个中国,《大公报》始终作为国人*重镇,作为国人的“哨兵”,无不体现了新闻职业精神。1941年,《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授予“年度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足以证明该报很是符合美国新闻界奉行的“新闻自由”的精神和理念。胡政之收到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马丁的信中就曾说到,“大公报”刊行悠久,代表中国报纸继续作特著之贡献,对中国读者之服务,符合新闻学之信条。” 张季鸾本人也表达过他的办报思想:“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于*,贵敢言……” 由此,则《大公报》在视新闻自由为神圣之物的美国新闻界的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