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为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2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
扩展资料: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
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
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2、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
3、科技价值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
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
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2
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这里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那个时候,甘肃是当时中国最为富足的地方。研究表明,敦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与其在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动脉上所处的交通位置有直接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敦煌是一个因交通而诞生的城市。套用一句老话:“成也交通,败也交通”。
敦煌到兰州要走两三个月
火车的速度是飞快的,从兰州到敦煌 1150公里的路程一夜就到达了。但在古代千里丝绸古道却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从敦煌到兰州这两千多里行程,古人要走3个月甚至更长。
古人外出大部分人依靠步行,只有生活比较富裕的,或者当官的人才骑马或者乘坐马车,而货运则主要依靠驼队、大车。
早在两千多年前,骆驼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来来往往的驼队,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也正是因为有骆驼,它们用稳健的步伐,穿沙海,走戈壁,沟通东西方文明。其实,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之为骆驼之路,因为是骆驼驮出来的。
穿梭在沙漠里的明驼,在哐当、哐当的驼铃声中,驮来了西方的文明,驮走了四大发明,送走了汉唐盛世,送走了无尽的岁月。骆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骆驼以外,河西地区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有木*车、毛驴等。
尽管这些代步工具的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在过去的日子,它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兰州到敦煌共有1150公里折合2300里,按照清代对驿站抵达期限的要求计算,这些路程大约需要76天左右的时间,平均每天行走30里。实际上,76天仅仅是个平均数,因为人们在路上往往要遭遇风云雨雪以及其他的突发事件,相比较而言,*借助于驿站,行走的速度要快许多,而信使自然就更快了。普通商旅百姓,能在两个月抵达敦煌已经算比较顺利的了。
清朝末年,天水有位落第秀才到新疆谋生。去时和几个同乡结伴而行,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到达乌鲁木齐。几年后,这位落第秀才独自回家,路上小心翼翼,有些危险艰难的路段还要等人结伴而行。结果用了两年的时间,才从乌鲁木齐回到天水老家。
交通决定敦煌兴衰
不论是从敦煌郡的最初设立,还是敦煌后来的衰落,都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意识:敦煌兴衰与交通息息相关。
从历史上看,敦煌的兴衰就与交通密切相关。《汉书·西域传》中开篇就说:“敦煌列四郡,据两关。”说的就是敦煌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从地理位置上看,敦煌东可以抵达酒泉、张掖、武威,向西可以进入西域,向南可以翻越当金山口进入青海,向北可以进入额济纳,然后北出蒙古。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敦煌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枢纽。西域道路的北、中、南三道中无论哪一条道路都发自敦煌,所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据史*载,以敦煌为中心的道路共有7条,有直通哈密的道路;有西北从敦煌到达吐鲁番的大海道;有沿着罗布泊北岸抵达龟兹的大碛道;还有沿着罗布泊南岸抵达鄯善的鄯善道;还有从敦煌到达吐谷浑、吐蕃地带的奔疾道;还有一条从唐代玉门关通往伊吾的莫贺延碛道,这条道路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五道”。
目前敦煌境内又在修筑多条高速公路。这些公路铁路,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壮大,又是今天敦煌走向兴旺发达的基础。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在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城位置两千多年没变
“从历史记载和实地考察来看,现在敦煌城的位置就是两千多年前人们设置敦煌郡时的大体位置。”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敦煌城的位置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主要原因还是交通。
历史上,敦煌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地方。据记载,历史上的敦煌郡包括了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中有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面积将近17万平方公里。
在新石器时代敦煌就有了人类生活,2004年在玉门火烧沟一带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将酒泉郡的一些地方划分出来成立了敦煌郡,下设敦煌、冥安等6县。同时大规模修筑长城,敦煌就成为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门户。
随着**对西域进军的需要,敦煌也成为进军西域的前哨基地,不仅集结士卒、转运武器、囤积粮草,还成为控制西域的一个*中心。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统治中心的东移,敦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尤其在元代,敦煌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补给基地,不再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危的军事重镇。
汉代敦煌城的位置在今天敦煌城区的东边,这个城市自从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后,一直在使用,直到明代被废弃。清雍正二年,**再一次对敦煌进行了加强。人们才在敦煌旧城的东边修筑了新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城位置。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敦煌城的位置两千年来没什么大的变化。
实际上,交通不仅是决定敦煌兴衰的原因,也是决定丝绸之路兴衰的主要原因。伴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敦煌的交通枢纽位置也日益重要。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恢复昔日汉唐时敦煌的兴盛,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3
敦煌好像从古代就深受人们的瞩目,不光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咽喉之地,更是因为它的文明非常灿烂,并且有着佛教艺术巅峰之作的莫高窟的存在,也给他更添加了那一份神秘的色彩。
而敦煌这个地名的由来,最早还是在张骞献给汉武帝报告所说。而在当时,汉朝就在这里设立了敦煌郡,而古代人也一般是使用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解释这个地名,敦的意思是“大”,而煌的意思则是“盛”。
不过在现在,许多学者普遍觉得,敦煌的语源应该不是出自于汉语,他们普遍认为在山海经之中记载的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敦薨。而我们叫他它煌,是汉语的音译。至于这里的地名则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就不好说了。
有日本学者认为,它可能是都货罗民族,都货罗确实也符合当初张骞在呈给汉武帝的报告时所说的。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正是在敦煌和祁连间两处的月氏人。而中国的学者王宗维则觉得敦煌应该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并且判定这里应该是以前吐火罗人居住的地方。不过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敦煌都是汉语对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这一点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而离开了古代,在20世纪的初期,世界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了敦煌,因为有一位道士,他在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藏经洞,在里面居然珍藏着几万卷的珍贵文书。而不论是研究世界文明的历史,还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这些文献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消息一传出去,敦煌顿时又变得举世瞩目起来。藏经洞之中珍藏着的文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史书文献还是宗教典籍,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些文书之中使用的文字,我们现在都已经见不到了。那么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文书会被封印在了藏经洞里面呢?这并不是普普通通的收藏,因为数量实在是太大,二来也是藏经洞的位置十分隐蔽,很明显是有人故意这样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3
楼兰古国消失之迷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2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
扩展资料: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
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
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2、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
3、科技价值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
他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
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型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棚牛车,马车有驷车、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2
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代,这里却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那个时候,甘肃是当时中国最为富足的地方。研究表明,敦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与其在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动脉上所处的交通位置有直接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敦煌是一个因交通而诞生的城市。套用一句老话:“成也交通,败也交通”。
敦煌到兰州要走两三个月
火车的速度是飞快的,从兰州到敦煌 1150公里的路程一夜就到达了。但在古代千里丝绸古道却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从敦煌到兰州这两千多里行程,古人要走3个月甚至更长。
古人外出大部分人依靠步行,只有生活比较富裕的,或者当官的人才骑马或者乘坐马车,而货运则主要依靠驼队、大车。
早在两千多年前,骆驼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来来往往的驼队,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也正是因为有骆驼,它们用稳健的步伐,穿沙海,走戈壁,沟通东西方文明。其实,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之为骆驼之路,因为是骆驼驮出来的。
穿梭在沙漠里的明驼,在哐当、哐当的驼铃声中,驮来了西方的文明,驮走了四大发明,送走了汉唐盛世,送走了无尽的岁月。骆驼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骆驼以外,河西地区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有木*车、毛驴等。
尽管这些代步工具的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在过去的日子,它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兰州到敦煌共有1150公里折合2300里,按照清代对驿站抵达期限的要求计算,这些路程大约需要76天左右的时间,平均每天行走30里。实际上,76天仅仅是个平均数,因为人们在路上往往要遭遇风云雨雪以及其他的突发事件,相比较而言,*借助于驿站,行走的速度要快许多,而信使自然就更快了。普通商旅百姓,能在两个月抵达敦煌已经算比较顺利的了。
清朝末年,天水有位落第秀才到新疆谋生。去时和几个同乡结伴而行,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到达乌鲁木齐。几年后,这位落第秀才独自回家,路上小心翼翼,有些危险艰难的路段还要等人结伴而行。结果用了两年的时间,才从乌鲁木齐回到天水老家。
交通决定敦煌兴衰
不论是从敦煌郡的最初设立,还是敦煌后来的衰落,都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意识:敦煌兴衰与交通息息相关。
从历史上看,敦煌的兴衰就与交通密切相关。《汉书·西域传》中开篇就说:“敦煌列四郡,据两关。”说的就是敦煌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从地理位置上看,敦煌东可以抵达酒泉、张掖、武威,向西可以进入西域,向南可以翻越当金山口进入青海,向北可以进入额济纳,然后北出蒙古。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敦煌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枢纽。西域道路的北、中、南三道中无论哪一条道路都发自敦煌,所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据史*载,以敦煌为中心的道路共有7条,有直通哈密的道路;有西北从敦煌到达吐鲁番的大海道;有沿着罗布泊北岸抵达龟兹的大碛道;还有沿着罗布泊南岸抵达鄯善的鄯善道;还有从敦煌到达吐谷浑、吐蕃地带的奔疾道;还有一条从唐代玉门关通往伊吾的莫贺延碛道,这条道路又被人们称之为“第五道”。
目前敦煌境内又在修筑多条高速公路。这些公路铁路,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壮大,又是今天敦煌走向兴旺发达的基础。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在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4个:中国、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4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城位置两千多年没变
“从历史记载和实地考察来看,现在敦煌城的位置就是两千多年前人们设置敦煌郡时的大体位置。”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敦煌城的位置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其主要原因还是交通。
历史上,敦煌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地方。据记载,历史上的敦煌郡包括了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中有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面积将近17万平方公里。
在新石器时代敦煌就有了人类生活,2004年在玉门火烧沟一带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将酒泉郡的一些地方划分出来成立了敦煌郡,下设敦煌、冥安等6县。同时大规模修筑长城,敦煌就成为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门户。
随着**对西域进军的需要,敦煌也成为进军西域的前哨基地,不仅集结士卒、转运武器、囤积粮草,还成为控制西域的一个*中心。到了唐宋以后,随着**统治中心的东移,敦煌在全国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尤其在元代,敦煌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补给基地,不再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安危的军事重镇。
汉代敦煌城的位置在今天敦煌城区的东边,这个城市自从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后,一直在使用,直到明代被废弃。清雍正二年,**再一次对敦煌进行了加强。人们才在敦煌旧城的东边修筑了新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城位置。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敦煌城的位置两千年来没什么大的变化。
实际上,交通不仅是决定敦煌兴衰的原因,也是决定丝绸之路兴衰的主要原因。伴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敦煌的交通枢纽位置也日益重要。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恢复昔日汉唐时敦煌的兴盛,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3
敦煌好像从古代就深受人们的瞩目,不光是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咽喉之地,更是因为它的文明非常灿烂,并且有着佛教艺术巅峰之作的莫高窟的存在,也给他更添加了那一份神秘的色彩。
而敦煌这个地名的由来,最早还是在张骞献给汉武帝报告所说。而在当时,汉朝就在这里设立了敦煌郡,而古代人也一般是使用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解释这个地名,敦的意思是“大”,而煌的意思则是“盛”。
不过在现在,许多学者普遍觉得,敦煌的语源应该不是出自于汉语,他们普遍认为在山海经之中记载的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敦薨。而我们叫他它煌,是汉语的音译。至于这里的地名则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就不好说了。
有日本学者认为,它可能是都货罗民族,都货罗确实也符合当初张骞在呈给汉武帝的报告时所说的。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正是在敦煌和祁连间两处的月氏人。而中国的学者王宗维则觉得敦煌应该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并且判定这里应该是以前吐火罗人居住的地方。不过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敦煌都是汉语对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这一点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而离开了古代,在20世纪的初期,世界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了敦煌,因为有一位道士,他在无意之间,发现了一个藏经洞,在里面居然珍藏着几万卷的珍贵文书。而不论是研究世界文明的历史,还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这些文献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消息一传出去,敦煌顿时又变得举世瞩目起来。藏经洞之中珍藏着的文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史书文献还是宗教典籍,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些文书之中使用的文字,我们现在都已经见不到了。那么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文书会被封印在了藏经洞里面呢?这并不是普普通通的收藏,因为数量实在是太大,二来也是藏经洞的位置十分隐蔽,很明显是有人故意这样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4:03
楼兰古国消失之迷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
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