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9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21:27
五峰采花乡楠木桥村,有一座清代贞节牌坊。它建于清道光甲辰阳月乙卯年(1884年),系道光皇帝“圣旨”赐封向氏覃母的贞节牌坊,距今已有162年,仍保存完好。楠木桥贞节牌坊上,题有“道光甲辰阳月乙卯觳旦旌表节孝覃母向老夫人题赠”、“特署宜昌府长乐县正堂乔实授长乐县儒学正堂张仝赠”等字样,以实物和文字记灵的方式,佐证了该牌坊的文物价值和社会性定位,为宜昌市重点保护文物。
楠木桥贞节牌坊分四柱三层,为全青石条、石块打磨,雕刻而成。上为叠出重檐,有压顶枋、牙角,顶正中为打制的石宝瓶。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古楼百戏、凤鹿图案和镌刻阴阳体文字。牌坊后为墓室,前有拜台,拜台占地面积65平方米。牌坊通高7.17米,边高5.77米至6.86米;上宽7.75米,柱基宽7.15米;柱宽0.32米,厚0.35米;固基石鼓有四,高1.27米,宽0.98米,厚0.31米;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有四面,各高1.35米,宽0.29至0.77米,厚0.31米。牌坊上正中为石雕龙头下视,龙头下为阳刻“圣旨”二字,右为阴刻“文经”,左为阴刻“武纬”,各字见方0.67米;中横批阳刻“乃见天日”,各字高0.53米,宽0.43米;下中横批“盛朝恩渥泽沛山陬”,左为阴刻“景明”,右为“气祥”二字,各字见方0.67米。下右枋横批阳刻“名标千古”,左横批阴刻“德衍群英”,各字见方0.24米。柱联字为阴刻,左一柱联“历志成家清操夙禀英灵气”,二柱联“襟山峙立千秋名誉光麟趾”;右一柱联“带水长流万里烟霞养凤毛”,二柱联“冰心抚子高节岁争日月光”。总之,作为三峡地区的民间古建事象,楠木桥贞节牌坊可谓集纳了中国古代贞节牌的诸多元素于一身,是典型的古代贞节牌坊代表。
牌坊,又叫牌楼,《中国大百科全书》给牌坊下的定义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控制空间的建筑。”通观中国牌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显著特征,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两边望柱上端,髹黑漆以防腐。因此,牌坊又被称乌头门或棂星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标志和纪念性建筑,有建筑史家中国牌坊将与西方的凯旋门相对应。
牌坊的出现,几乎与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步,最早见于史料文献的当为春秋时期,最初的雏形仅为两根立柱上架设一根横梁,春秋时称为“衡门”。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用于里、坊门的“乌头门”,早期乌头门的立柱都与实体墙相连接并安装门扇,并非独立的建筑,即“将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了坊门上来,成为两根立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乌头门”。乌头门有旌表门第的意思,非一般家庭所允许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的府第才准用乌头门。到了宋代,乌头门又被称为“阀阅”(据《营造法式》)。北宋中期,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闭的里坊制格局,坊门变成了跨街而立的独立牌坊。宋以后,自成一体的牌坊就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艺术建设类型。到了明清时期,牌坊的建立达到鼎盛,双柱、三柱、四柱、五柱方形、亭状等形制的牌坊,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地上遍地开花,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质变成了砖制、石制,甚至于汉白玉;牌坊上的装饰雕刻也日臻精美,额坊上起楼筑顶,柱体坊间雕龙画凤,甚至连斗拱、屋檐之上也无不镌刻纹饰,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2 / 2 页下一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8:35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数百年国都,使北京牌楼也就多起来。元大都时,全城分为五十坊,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这也是北京牌楼多的一个原因。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牌楼二字省略,50年代初这些牌楼又被认为有碍交通而被拆。但是“老北京”仍很难把它们从记忆中抹去,因为这些牌楼与附近街道建筑群构成的场所,不仅仅是交易之处,而且是露天客厅,富有人情味。澳门“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也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历史上苏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马坊与碧鸡坊,据说设计神秘,六十年出现一次双影交错的现象,几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征和镇城之宝,视为昆明的“凯旋门”,可还是在六十年代被毁。在皖南徽州地区,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被誉为古建“三绝”,几乎成了徽州的标志。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原有牌坊一千多个,现尚存有百余个,形态各异,被誉为“牌坊之乡”。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现代城市建设中牌坊则多被用为有传统特色的标志物,建于风景区或街区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滥造、比例失调者众多,但也不乏精美壮观的成功之作。牌坊(牌楼)种类: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云南楚雄黑井镇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北京的牌楼从结构上分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其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南方牌坊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介绍,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关于“衡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这种“衡门”后来被运用到城市中各个居民区之间的“坊门”上。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居民区都采用里坊制,“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设有门,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开始讲究起来,改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组合而成。后来,一些坊门由只剩下了华表柱和作为额枋的横梁,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渐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叶以后,封闭式的里坊制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与坊之间的隔墙纷纷被拆除,而坊门因具有地名标志的作用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无墙体相连的跨街独立、自成一体的建筑。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时期,牌坊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多柱、多间、多楼牌坊。不过,这时的牌坊已经成了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思想、维护统治的一种形式。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由于各地区民俗风情、经济发达程度、气候情况、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异。据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馆长介绍,牌坊一般分为石制和木制两种,南方主要以石制为主。在闽南地区的牌坊,多是四柱三开间的门楼式牌坊,多是竖立在要道(如驿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