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5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54
这次疫情期间,不少出版社开始探索、扩大有声书业务,一些疫情相关的图书也选用有声书的形式来进行传播。
那有声书到底如何制作?出版社现在开始这块业务晚不晚?能否盈利?
针对这些问题,木铎书声采访了【番茄君】。他有过多年出版业从业经验,现为喜马拉雅有声书策划,负责对接出版机构、文化公司和个人作者。
1. 除了喜马拉雅之外,现在有声书的平台还有哪些?
番茄君:喜马拉雅在音频这一块,在国内是独角兽,官方数据是占据73%的市场,2019年达到6亿用户。其他如蜻蜓FM、懒人听书、荔枝FM、考拉FM、企鹅FM都占据一定的时长份额。
再比如掌阅等电子书平台也有听书功能,一些大的自媒体如十点读书、得到、樊登读书会在开发APP后,也都有知识付费、有声书等功能。
还有就是小鹅通、新榜这种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也有知识付费。但知识付费和有声书怎么界定,我觉得还需要业界人士去探讨。
2.出版社做有声书,是利用现有的第三方平台好,还是自建平台比较好?为什么?
番茄君:我觉得有声书和电子书存在一样的问题,本质上是版权和流量的问题。
第三方平台往往流量大,但存在一个推不推的问题。一般跟出版社签的付费书,喜马肯定是要强推的,因为喜马也占分成。
出版社的优势是版权,但自建平台需要考虑资金、技术、流量的问题,除非是内容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垂直性甚至垄断,否则很难做起来。
我的一个建议是,出版社成立专门的有声书制作部,先把音频做出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与第三方平台进行独家或一般授权的合作。签独家还是一般授权,放在第三方平台还是自家平台,主要看出版社自身的版权规划和实力、规模吧。
出版社自制或授权,需要了解平台方需求,凡是平台方看上的内容,要积极合作,目前分成的模式比较利于双方,而且会获得资源支持。把着专有使用权不放,版权一旦过期,回到作者手里,出版社就吃亏了。毕竟,大量优质大众类出版资源不在出版社,而在民营书商或作者手里。
3.有声书对于出版社的业务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转型的机会,还是可有可无?
番茄君:与电子书比起来,有声书的前景更好。
比如在美国,有声书起初是为盲人使用的,是小范围的产品。后来移动互联网兴起,手机收音、听放更加方便,一些音乐、音频平台就起来了,有声书也享受了增长红利。
比电子书更具优势的是,有声书和纸质书不是一个互相取代的关系,人们听过一本书,如果觉得好,很有可能再买一本,而电子书在这方面就差些。
所以出版社长期畏惧电子书会影响到纸质书的销售,对于有声书自然也是有点担心。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出版社可以参与到有声书的制作和授权、分发中去,这可以利用图书的衍生权,而且也不影响到影视改编权等其他衍生权。
4.现在出版社做有声书是什么情况?大概有多少出版社在做?
番茄君:虽然都意识到有声书可能是一个增长点,但实际真正大规模投入到有声书的制作、授权、分发的还不是太多,比如录制困难、费用拿不准等等,都是出版社的顾虑。
从喜马拉雅平台的统计看,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有一半以上开通了喜马号,但上传、合作的有声书参差不齐,有的只合作了一两本,有的则是上百本。有的只想卖版权,不参与制作;有的则投入人力物力,专门做有声书。
整体看,还是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状态,很多民营书商也是非常犹豫,但有的靠几个爆品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比如《平凡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22:54
双方的制作难度都很高,不过广播剧整*作流程会更加烦琐,是出版读物通常都是单位配音老师进行配音,而广播剧一般都是由多位老师合作完成;同时广播剧还有前期脚本撰写,录音途中必须严格保证到棚录制,配音导演全程监督审听,各方面的要求对比出版读物都要更严格一些,制作成呢也更高。但是如果从长远收益来看的话,还是广播剧的收益会更高一些。追问那么哪里有专业配音老师?追答
更多配音资讯关注声咔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