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谁写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5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3:59
这句话是出自《三字经》的。
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3:59
"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玉
中文名: 玉不琢,不成器
出处:《礼记·学记》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成语解释
【成语】: 玉不琢,不成器
【拼音】: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成语典故
【出处】: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原文
君子如欲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
玉璧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 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虽(5)有嘉肴,弗(6)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8)也。《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注释
(1)本节选自《礼记·学记》。
(2)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
(3)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兑命》。兑通“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4)念终:始终想着。
(5)虽:即使。
(6)弗:不。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长:促进。
(9)学学半:前一个“学”字音xiào,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纸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 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 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玉不琢,不成器”。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
【拼音代码】: ybzq
【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借指人
而礼记并不是一人所作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据考《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中庸》系子思所做,其余则由其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等多人完成,因而在内容上显得十分博杂。现传《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系西汉礼学家戴圣编纂,与之相关的又有《大戴礼记》。从戴圣的堂叔礼学家戴德编纂从西汉刘向开始,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曾对《礼记》的篇章进行过分析归类,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3:59
是欧阳修写的《诲学》古文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