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29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2-05 17:29
1、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马上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2、含义: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5:36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郑国*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
又说:“犯*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不自量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ì liàng lì,意思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ó)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
译文: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
扩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为《左传》。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自量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5:36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郑国*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
又说:“犯*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不自量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zì liàng lì,意思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ó)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
译文: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
扩展资料:
不自量力的近义词: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1、螳臂当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táng bì dāng chē,意思是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4回:“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兔,给他一个下马威。
译文:他既要来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我又何妨去发挥巨大威力攻击弱小的目标,给他一个下马威。
2、蚍蜉撼树,读音pí fú hàn shù,指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蚍蜉撼树,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译文: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排名前几名,并不是自不量力,怎么敢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力量,胡乱谈论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自量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5:37
不自量力的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5:37
来试试kaktphqp兔兔如图所。好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5:38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