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之道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3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8:32
诚信---即诚实守信如同金子般真贵。诚信是天下第一以品牌,已成为做人的标准之一,处事之本。卓恕为人笃信,言不宿诺,被立为诚信的典范。
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保证。”与一个不守诚信的人,是无法与其谈论做人之道的。可见诚信的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8:32
诚信是企业的灵魂,有了它,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品牌是企业的形象和内涵,有了它,企业才能有市场和发展的后劲。诚信是品牌的基础,因为诚信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命力,良好的信誉是品牌的前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8:33
很好理解啊 诚信包含什么 就是什么意思了 发展之道还用解释吗? 不过说句心里话 现在这社会不适合什么都诚信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8:34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个《论语》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而且是作为一个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来提出一个信义。
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
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都是那种小铆钉,大车小车都有横梁,横梁怎么铆住呢?就是车的两边跟横梁之间都有小孔,用木质的烧钉,包上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横梁才能把车给连接上,固定住。如果车上没有横梁,车,不就散架了吗?它又怎么能去行走呢?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车,有了横梁也是虚架的,没有烧钉铆上固定住,就会散掉。信誉对人来讲,是你行走于世最最基础的保障。
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也就是说,靠这样一些信誉,把人生的这辆车能够牢牢地铆在一起,让你颠扑不破,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或者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能够保障你的速度,效率。你有信誉,让你始终是一个整体,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的话,就缺少安身立命最最根本的条件。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说,一个人生要想坦坦荡荡,规避风险地走下去,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这叫人之生也直。有了正直,去安身立命,这个人理所应当一生走得远。
罔之生,也有那些不正直的人,不守信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世界上耍耍小聪明,去投机的人,你看他不是活得也很好吗?对那些罔之生,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遇上的灾难,磕磕碰碰活到今天。所以,人凭正直去走,会避免很多灾难性风险,凭小聪明,靠机巧,不守信誉去走的话,只能是凭侥幸。
谁都希望人生能走得坦然,宽广,这样一种道德理念。中国儒家,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提出来,走到今天,它还有价值吗?
在中国最普通的百姓生活中,他们把信誉看成什么呢?
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信誉,不写在你的档案典籍里,信誉是人的口碑。社会在不断更迭制度,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在我们的心里头,这才是真正的火种。可以说,诚信,它不光作为一种道德经典提出来,它也作为普遍的民间信仰而存在。
每年春节,*电视台,都会推出一个大型的特别节目:《感动中国》,今年也不例外。我在拿到今年《感动中国》评选材料的时候,从中看到了一些事例,其中有些是普普通通的,最草根阶层的普通人的故事。
江西德兴县,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在2007年的年初,村子里一场山火,他在帮助别人救火时牺牲了。
他走了以后,扔下一笔糊涂账。他借过别人的钱,没有还,那么,这些债务怎么办?他身后留下一个31岁的年轻遗孀,叫陈美丽,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一个7岁的大女儿,还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女儿。
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在村子里贴了一张还债告示,她自己有一个淡淡的解释: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一直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心里一直不安。我不希望他走得不踏实,所以,我想把这个债务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钱,我不知道。大家如果说,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
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一个月内,来找陈美丽的人,前前后后加起来,金额超过五万元,其中有四万元是没有任何凭据的,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开始替自己的丈夫一点一点地还着这笔良心债。
这个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当时给陈美丽写评语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债务有凭,良知无价。其实,陈美丽的这个还债告示,是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债务,我们心中或高尚,或卑微,或贪欲,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债务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这种诚信的建立?怎么样去看清自己的内心?
我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生活如此境遇的一个农妇,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是为了救别人而牺牲的,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欠账还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的良知不安。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所追求的是自己良心上的安定,但同时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其实,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如何评价诚信二字的呢?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包括在三国历史上,一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被放大以后,都是什么价值呢?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得到了关羽。他对关羽惺惺相惜,希望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可以来辅佐曹魏。但是,曹操从关羽身上看出他是不会久留的,所以,曹操一方面诚意相待,另一方面派自己的大将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口风。关羽对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经跟刘备有兄弟之约,我对他的忠心绝不会改变,我不会一直留在这里。但是,我一定会在报答了曹操之后才走。
这话是正月说的,过了4个月,机会来了,关羽斩杀了袁绍军中的大将颜良。这个时候,曹操知道关羽已经报恩,非走不可了,所以,曹操对他厚加封赏。关羽把所有的封赏,都封存起来,封赐归汉。他走的时候,曹操的手下部将要去追,曹操把他们拦住了,说各为其主,我知道他会走的。
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为什么关公永远是红脸的忠勇形象呢?就是因为他笃诚守信,不管是正史,小说,还是民间的口碑传颂都是如此。现在,大家看三国戏,觉得热闹,其实,在那些*纷争之中,流传久远的,还是这些道德含量比较高的故事。
曹魏和刘蜀之间是如此,在东吴也是一样。公元195年,孙策起兵,攻打刘繇(yao)。当时, 有一个孙策的老乡太史慈来投奔刘繇。大家都让刘繇重用太史慈,但刘繇没有任用他为大将,只是派他出去侦察敌情。
侦察途中,太史慈带的一个骑兵,和孙策带的13个精兵强将,在神亭不期而遇,两个人开始交手。太史慈功夫了得,他把孙策的头盔都抢了过来,而孙策把太史慈的战马一*刺伤,并夺了太史慈的手戟(ji 古代兵器)。两个人正打得难舍难分的时候,双方的救兵到了,太史慈与孙策暂时分开。
接下来,孙策的大军步步深入,终于生擒太史慈。太史慈被抓以后,孙策为他松了绑,并问他:如果当时我真的被你抓住会怎能么样?太史慈说:我不知道。
孙策朗朗大笑,说我知道,你忠勇过人,只不过是一直没有得遇贤主。现在,我们终于在一起,就让我们二人来共同建功立业吧。孙策很快给太史慈任命了官职。
那时,刘繇已经去世,大家推举当时的名士华歆统领部下,华歆这个人有道德而缺谋略,优柔寡断,一直坚辞不受。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孙策心中犹豫不决,要不要进兵兼并豫章郡呢?孙策就派太史慈去打探情况。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孙策的这个决定。因为太史慈此去一归旧地,肯定不会再回来。
而太史慈觉得,孙策之所以派他去,是在试探他的忠诚,他很感动。孙策问他,你要带多少兵马?他说:我不过是去探听情况,几十个人就够了。你去多久能回来?他说大概两个月。孙策设酒宴,送太史慈上路。
手下人都说,太史慈这一走,放虎归山,他不会再回来了。孙策笑了一笑说:太史慈如果舍弃我,他还能去投靠谁?
果不其然,两个月后,太史慈如期归来,而且探听来的情报说,华子鱼(华歆)这个人,虽然有仁德,但不会治理国家,他缺乏真正的*韬略。孙策掌握了这个真实的情报以后,起心兼并豫章郡。
在三国故事里,这个故事,跟前面讲的封赐归汉,流传都很广。它们反映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总是把诚信看作是品评人物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从正史中记载的*,到民间的百姓生活,诚信一直是一种默契。
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诚信,难道仅仅是为了社会的一种付出,是为了一种外在的道德礼仪?真正的诚信,其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它不仅立于社会,也能安顿自我。
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谦谦君子。虽然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诺,可是谁又能保证你所说的话能兑现?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当时,孔子已经看到礼崩乐坏的世象,他没有太多的奢望,孔子感叹: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只要能见着持之以恒的人,就很不错了。孔子在这里提出,比诚信要简单些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守恒。
一个人能让自己有一个恒常之心,不轻易改变,这是对于自己的诚信。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障对别人的信誉。
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人就常常会陷入迷惑,总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会缺乏一种自我估价。
一头山羊早上起来想吃点东西,本想到田头去吃白菜,跑到一半,早晨初起太阳的照射,山羊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投得好长好长。山羊说:天哪,我原来如此高大,我还吃什么白菜啊,我还是去那边的大树,吃树叶吧。山羊转身往回跑,等跑到大树旁,快到中午了。太阳从头顶上照下来,山羊一看自己的影子特别特别小。哎,我原来就这么渺小啊!我还是回去吃白菜吧。再跑回去吧,等跑到白菜园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这时夕阳西下,影子又拉长了,山羊回头一看说,好像我还是能吃树叶。再往大树那儿跑。一天的时光,在太阳的迷惑下,山羊一口东西都没吃着。
这像不像我们的人生呢?有时候,一种外在的投射,一种虚幻的假象,在某一瞬间,让你比自己的实际要高大很多。也有某些时候,让你比自己的实际要渺小不少。一个人的心,怎么样才能保持一种恒常的判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轻易妄自菲薄呢?
孔子说,要做到恒常,不容易。别指望能见着那么多的圣人善人,能见到一个君子,能见到一个有恒常之心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守信,不一定说要达到多么高的标准,从一个最基本点出发,去完成对自己内心的一份诚意的建立。
守信,就是完成一份诚意的建立。
今天我们常说诚信诚信,诚是信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诚,没有一份真切的诚意,他又怎么能去对他人守信呢?
诚信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但是,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当你面对种种*,往往就会产生迷惑,内心会产生波动,其实,不光是现代人波动,孔子那时候,也有这样的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学生问老师,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辨明很多的迷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你不是想提升道德吗?我告诉你两句话,第一叫主忠信,以自己的忠诚守信,作为内心的依据,第二叫徒义,人可以有思想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些判断,但是必须合乎义,合乎道义的标准,这不就崇德了吗?道德不就提升了吗?道德提升以后,人才能去辨惑,不至于像山羊那样,一会儿短,一会儿长,结果啥也吃不上。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喜欢一个机遇的时候,觉得好得不得了,长长久久,万年万世,要一直这样下去才好,这叫爱之欲其生。突然反目,恨死他了,恨不得叫他马上消失,这叫恶之欲其死。孔子说,你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还不迷惑?所以,一个人不能恒常,失去自己内心的判断标准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大迷惑。
我们总说现在世象纷纭,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去看清这纷纷纭纭的世象。慧眼何在?它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和内心恒常的力量,要想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先要看看你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了吗?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从来是把崇德,辨惑连在一起。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的另外一种方式,二者是*相生的。
这里提出的主忠信,是一个理念,但它永远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跟其他的理念相辅相成的。我经常听到朋友问,《论语》里,我记住哪一句话就够了?对我现在的生活,哪一句话能有直接的引导?
其实很多经典,需要融会贯通,它永远不会提出来哪一句或哪一个理念,就能让你终身安身立命。孔子虽然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其恕乎,有这么一个字:恕字,可以终身行之。但是,你想想:在宽恕的背后,需要多少信仰,需要多少能力,需要多少融会贯通!孔子在这里提出来的,是微言大义,有一些话看似简单,但它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内在的很多道德上的相辅相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环境里,我们的人际交往,都在说话,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能兑现吗?你答应的事,言之凿凿,能做到吗?那就要看你说的话离道义有多远,信近于义,如果离道义很近的话,言可复也,这句话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
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相关。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中不断出现种种挑战,一个人要去做的话,光有一种道德在心中是不够的,它一定还得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诚信,是不容易的。诚信不仅需要道德感,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时甚至需要勇气。
今天我们看历史,为什么叫信史?是因为在历史上,有很多史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历史的*,一步一步地传承下来,这是中国历史真正的传统。我们站在今天得以不迷惑,那是有很多人的鲜血,保护了史册。
北魏的时候,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二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国记》,写好以后,被镌刻在碑上。很多鲜卑人看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发现把祖先最早发迹的那些故事,包括很多巧取豪夺的事情,都记载得非常详细。有些人就觉得祖先有些不堪,应该为尊者讳,怎么能都写出来呢?
一些挑唆的人就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你看这史官多不好,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拓跋焘盛怒之下,把崔浩给逮捕了,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这时,曾经跟高允学过经典的太武帝的儿子,太子拓拔晃,知道这件事后,想保护自己的老师,就把高允请到东宫,住了一夜。
太子跟老师说:明天你随我一起上朝,如果提到《国记》的事情,你听我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太子知道崔浩已经逮捕,但高允不知道。高允问:出什么事了?太子也不敢说。
第二天,上朝见到拓跋焘,太子跟他父亲说,《国记》这件事完全是由崔浩一人独断专行,他说怎么写就怎么写,高允并没有参与什么意见。这一次,您就给高允免罪了吧!
拓跋焘见高允也进殿了,就问他:太子说的是真事吗?你确实不知道吗?这个时候,高允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才知道崔浩被捕了。高允说:其实崔浩平时很忙,他政务多,他只是审核了一下大纲,书稿的绝大部分都是我写的。
拓跋焘一听大怒,那你说说,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不堪的事情?太子慌了,赶紧抢话说,是因为您的盛怒,把高允给吓坏了。他现在语无伦次,说的不是真话,请您一定要原谅他。在私底下,他跟我说过,这书完全是崔浩写的,真与他无关。
这时高允说,我已经全明白了,我知道太子曾经跟我学过经典,他是拼命地要保护我。但是,我不能不说真话,整个书稿是我们一起写成的,而且绝大多数出自我的手笔。如果要问罪的话,那就直接来问我好了。这件事,私底下我从未对太子说过,太子也从来没有问过我。
拓跋焘一直在听高允说,看了他半天,最后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叫做正直。临死不异词,到死也不改变说法,作为一个史官不容易做到,但是高允做到了。你说得好,就免了你的罪,作为奖赏。
这是北魏历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这种勇气何来?它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忠诚。我们说的这种忠诚,有时候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一种坦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
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这种价值延伸出来,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它可以关乎更多人的利益。诚信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因为从古至今,从官到民,从来都不缺少这种为坚守某种价值而坚持诚信的人。在充满各种*的现代社会,面对诚信的缺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在《感动中国》2007年人物里,有这样一个人,推荐她的理由叫做良心医生。这个医生叫陈晓兰,是上海一个地段医院理疗科大夫。她看到了这十年中,医院进的不同医疗器材,其中相当多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很多治疗方法,由于机器是伪劣的,因此对患者是有害的。
陈晓兰在理疗科,看到了这些,就去一一揭发。十年中,经她揭发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多达20多种,其中有8种,国家下条文给予废止。
那么,在这十年中,陈晓兰付出了什么代价呢?因为她触犯了医院的利益,医院强行把她调离原工作岗位,强迫她提前退休。她丢掉了工作,接下来自己又要去看很多黑幕,深入医疗器械交易的深层,冒着生命危险,不惜以身试真,被很多同行指责为叛徒。
其实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勇敢,我们想比北魏史官高允的勇敢更有价值,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乎她个的诚信,而且关乎到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她关乎别人的利益,她的良知,成为整个社会风尚的一道净化剂,她也成为更多患者利益的一个保护屏障。
上面我介绍的陈美丽和陈晓兰,不过是普普通通的2007年中国的两个弱女子,你能说她们内心诚信的力量单薄吗?这种力量坚强而庞大,我相信它会有非常大的反响。这样的力量从一个人到整个社会,推展起来对于一个国家的立世来讲,也是以诚信作为根本的。
这样的诚信,有每一个时代的解读,在每一种文明形态中,都有个人跟这个社会之间一种匹配的默契,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一个未来,这样一种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有它积极的价值。
从《论语》出发,用《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结合今天的现实,最后我们会知道,孔子说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良好道德体系,不管是诚意,信誉,还是仁爱,道义,当你的道德整个提升之后,不仅是你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且会有很多人都在帮你,会有很多的道德呼应,在这种感召之下,纷纷建立德不孤,必有邻,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出发去努力,我想,对一种社会普世性价值的建立一定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