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2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43
先上结论,微化工的风口已经若隐若现,尤其是今年4月山东豪迈推出了12万元的微反装置后大大降低了微化工的工艺研究门槛,导致更多的生产单位愿意投资进行微化工的研究。
在讲这个问题前现回顾一下微化工的历史和技术特点。
微化工的概念最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一个德国人提出,名字我忘了,现在应该还活着。其主要的原理就是当流体通道减小之后可以产生一系列过程强化效应。
首先是传递效果的增强
任何化工的传递过程都要经过所谓的边界层进行传递,传递过程的快慢可以近似认为和边界层厚度呈反比。边界层的厚度目前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很难进行计算和模拟,但是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就是边界层厚度绝对不可能大于流道尺寸,因此流道越小,边界层厚度越薄,传递过程越快。所以减小流道尺寸对所有传递过程,比如说传热(换热),液液传质(萃取),气液传质(气体吸收)等都有传质强化作用。这也就是微反应器中常常能比常规反应器中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
其次是微流道导致的传热界面增大
任何一个设备都有所谓比表面积的概念,尤其是涉及到传热过程。比如说在一个设备内反应放出多少热量,这与反应器内部装填了多少物料有关,反应放热同反应器的体积成正比。但是这些热量的移除却是与反应器面积相关的,因为热量传递依赖的是热交换表面进行的,换热面积越大传递的热量越多。为了维持一个反应器内部的温度恒定,反应放热与热量移除必须守恒。比表面积越大,反应器的散热能力越好,反应器温度越能维持稳定。如果我们假设反应器是圆柱体的话,反应器的比表面积与直径是成反比的。常规的反应釜,一般直径在1000mm左右,实验用的反应瓶直径80-100mm,而微反应器直径最大不超过1-3mm也就是说,微反应器的移热能力是常规反应釜的1000倍。一些反应在反应釜力升温很快,是非常危险的反应,但是在微反应器总却可以成功进行。
第三是平推流动
常规的搅拌釜里的流动状态是全混流动,按照反应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低效的流动形式。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反应,反应底物浓度越高,反应越快速。全混状态下,反应器内的底物浓度永远等于出口浓度,而对于一般工艺要求,反应器出口浓度都是很低的,导致反应器整体在低浓度下运行,反应效率很低。而在管式反应器与微反应器总,流体在反应器内部近似呈平推流动,也就是说,反应器内浓度沿反应器轴向存在分布,进口高出口低,而出口浓度为反应工艺要求,这样的话反应器内的平均浓度式高于搅拌反应器的,这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率。
最后是可以进行数量放大
就是在微反应器的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数量放大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样工业生产条件和实验条件几乎完全相同,避免了在放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放大效应,整体的研发流程变短。
从上面这些有点来看,微反应器主要用于某些剧烈地化学反应,因为剧烈的化学反应放热都很明显,因此需要快速移除反应热,同时剧烈化学反应一般都容易生成副产物而在平推流状态下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对于非均相的气液,液液,液固过程,由于其过程强化作用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效率。
当然作为微通道反应器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不能使用固体,这个很好理解,无论是催化剂颗粒还是反应产生的固体,都会堵塞孔道。目前一般认为,微通道内颗粒大小几十微米就是上限。
2.压降大,液体通过微通道压降很大。当然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传质强化过程都是利用能量换效率的。
3.设备大型化困难。现在的微反应器如果采用康宁路线单板通量应该在千吨/年左右,还是难以满足大宗产品的生产要求,微反应器目前的应用还是局限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再来说说微反应器目前的推广趋势。
按照技术特点来分析,我倾向于把微反应器分成两类:
1.康宁路线:通过在板材上蚀刻或采用机械加工出超细小的通道作为微反应器,康宁公司原来也就是康宁玻璃厂,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板材上雕刻出各种形状的微通道并且测试这些通道对反应的适应性。康宁路线主要的问题在于设备通量小,连康宁公司自己对设备的工业化都没有信心,在市场方向方面,他们将自己的反应器定义与适用于实验室工艺筛选的设备。至于工业化生产,据我所知单板的康宁路线反应器生产能力也就是在千吨/年左右。而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只能卖上几百套反应器并联起来。一套反应器系统的价格现在来看都属于天价,一般工厂是难以负担的。
2.拜耳路线:拜耳路线是一种与康宁反应器截然不同的微反应器路线,其凸出的特点就在于,通量可以做的很大,是有希望达到工业级别产量的。但拜耳路线的微反应器结构有一个重大缺陷:换热能力不足,由于结构问题,拜耳微反应器换热效率约为康宁路线的1/10,当然在很多条件下也够用了。但是一旦出现强放热反应,就必须做成多段绝热式反应系统,对工艺研究要求非常高。
从国内微反应器的推广来看,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在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从我同他们的交流来看,走康宁路线的有:豪迈,沈氏,大连微凯等。这几家单位中,豪迈和沈氏的加工能力完全没有问题。大连微凯设备加工能力最差,核心实验设备是买西门子的。豪迈在微反方面起步较早,基本上做到了设备和工艺齐头并进,宣传上也做的很好,最近推出了12万的微反小试装置很有可能大幅降低研发设备投入,产生一系列的新工艺。沈氏方面起步较晚,设备加工没有问题,但是工艺方面没有跟上。至于拜耳路线,我比较推崇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多,已经有工业化的纳米碳酸钙生产案例。
最后再来说说微反应器的发展趋势,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需求是肯定存在的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生产单位意思到了微反应器的价值,甚至在国内加工企业起步之前就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的小试设备。但是直到现在我没有看到有企业基于此类小试设备自主研发出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案例,国内仅有的几个工业化微反案例都是同清华大学甚至拜耳合作产生的。剩下的企业花了钱买了设备,发现做不下去了,设备就在厂房里一扔成了废铁。
2.设备是可以加工的
初步接触微结构的人都会认为,微结构的加工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长期以来在各种宣传中都认为目前国内的机械加工能力远远落后于欧美。但是实际上目前无论是康宁路线还是拜耳路线。就设备加工来看,国内的加工能力都是可以做到的,很多号称在做微反的企业确实可以进行设备加工,这个没有问题。
3.工艺是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还在工艺研发上,目前能做微反的企业充其量就是设备厂,不具备将工艺与设备结合的能力。即使对于康宁流派的微反应器,如何由现有工艺包过度到微反应器条件下的工艺包对于目前的微反研发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工艺研发难度更大的拜耳微反应器。而拜耳微反应器才是可能进行工业化的正确路线。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工艺包有,设备也有,但是工艺与设备的结合做不到。工艺在生产企业手中,设备在微反加工单位手里,出于技术垄断和商业方面的考虑,这两方不会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
4.前景是光明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不是问题,从现在来看现状确实有渐渐打破的趋势,现在一套微反小试装置的成本已经降低到几十万,一般的生产机构都有能力负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微反应器研究能力,结合他们的工艺能力,即使只有很少一部分工艺包适宜采用微反应器,应当很快就会有可工艺生产的项目出现。此外微反应器生产商在工艺研发的人员投入上也在加大。这两方只要有一边打破平衡,微反应器的风口就会出现。
写到这里其实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微通道反应器的必要性,微通道反应器众多优点,将反应,放热都得到了强化。但实际上这些优点普通的管式反应器也具备,当然效果不如微反应器明显。比如说,一台DN15的反应管道,其传热效果就会比搅拌釜好几十倍,同时具有平推流的特点,反应器压降还远小于微反。这些优点足以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中被很多企业接受。实际上我认为如果要给反应器像武器一样划分代差的化。普通搅拌釜算一代,管式反应器等其他传统强化设备算第二代,微反应器算第三代。实际上第二代反应器就比第一代反应器具备很多明显优势,但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化工生产还停留在第一代的水平上。现阶段工艺技改,只要用二代反应器替代一代反应器就能见效益。但是偏偏这一步我们都没有做出来,我一直说我们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的结合能力差。比如说某氨解反应,易燃易爆,德国人40年代就用管式反应器做,效果很好,但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釜里搅来搅去,几乎每个做这个产品的厂都炸过。说道底,反应工程能力不过关。从第一代反应器到第二代反应器,如何进行工艺与设备的结合,这门课我们是一定要补的。当然微反应器有可能给了我们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计划,我们可以迈过管式反应器等其他反应设备,直接接轨国际最先进的反应器,这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先上结论,微化工的风口已经若隐若现,尤其是今年4月山东豪迈推出了12万元的微反装置后大大降低了微化工的工艺研究门槛,导致更多的生产单位愿意投资进行微化工的研究。
在讲这个问题前现回顾一下微化工的历史和技术特点。
微化工的概念最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一个德国人提出,名字我忘了,现在应该还活着。其主要的原理就是当流体通道减小之后可以产生一系列过程强化效应。
首先是传递效果的增强
任何化工的传递过程都要经过所谓的边界层进行传递,传递过程的快慢可以近似认为和边界层厚度呈反比。边界层的厚度目前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很难进行计算和模拟,但是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就是边界层厚度绝对不可能大于流道尺寸,因此流道越小,边界层厚度越薄,传递过程越快。所以减小流道尺寸对所有传递过程,比如说传热(换热),液液传质(萃取),气液传质(气体吸收)等都有传质强化作用。这也就是微反应器中常常能比常规反应器中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
其次是微流道导致的传热界面增大
任何一个设备都有所谓比表面积的概念,尤其是涉及到传热过程。比如说在一个设备内反应放出多少热量,这与反应器内部装填了多少物料有关,反应放热同反应器的体积成正比。但是这些热量的移除却是与反应器面积相关的,因为热量传递依赖的是热交换表面进行的,换热面积越大传递的热量越多。为了维持一个反应器内部的温度恒定,反应放热与热量移除必须守恒。比表面积越大,反应器的散热能力越好,反应器温度越能维持稳定。如果我们假设反应器是圆柱体的话,反应器的比表面积与直径是成反比的。常规的反应釜,一般直径在1000mm左右,实验用的反应瓶直径80-100mm,而微反应器直径最大不超过1-3mm也就是说,微反应器的移热能力是常规反应釜的1000倍。一些反应在反应釜力升温很快,是非常危险的反应,但是在微反应器总却可以成功进行。
第三是平推流动
常规的搅拌釜里的流动状态是全混流动,按照反应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低效的流动形式。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反应,反应底物浓度越高,反应越快速。全混状态下,反应器内的底物浓度永远等于出口浓度,而对于一般工艺要求,反应器出口浓度都是很低的,导致反应器整体在低浓度下运行,反应效率很低。而在管式反应器与微反应器总,流体在反应器内部近似呈平推流动,也就是说,反应器内浓度沿反应器轴向存在分布,进口高出口低,而出口浓度为反应工艺要求,这样的话反应器内的平均浓度式高于搅拌反应器的,这进一步提高了反应效率。
最后是可以进行数量放大
就是在微反应器的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数量放大实现工业化生产,这样工业生产条件和实验条件几乎完全相同,避免了在放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放大效应,整体的研发流程变短。
从上面这些有点来看,微反应器主要用于某些剧烈地化学反应,因为剧烈的化学反应放热都很明显,因此需要快速移除反应热,同时剧烈化学反应一般都容易生成副产物而在平推流状态下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对于非均相的气液,液液,液固过程,由于其过程强化作用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反应效率。
当然作为微通道反应器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不能使用固体,这个很好理解,无论是催化剂颗粒还是反应产生的固体,都会堵塞孔道。目前一般认为,微通道内颗粒大小几十微米就是上限。
2.压降大,液体通过微通道压降很大。当然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传质强化过程都是利用能量换效率的。
3.设备大型化困难。现在的微反应器如果采用康宁路线单板通量应该在千吨/年左右,还是难以满足大宗产品的生产要求,微反应器目前的应用还是局限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再来说说微反应器目前的推广趋势。
按照技术特点来分析,我倾向于把微反应器分成两类:
1.康宁路线:通过在板材上蚀刻或采用机械加工出超细小的通道作为微反应器,康宁公司原来也就是康宁玻璃厂,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板材上雕刻出各种形状的微通道并且测试这些通道对反应的适应性。康宁路线主要的问题在于设备通量小,连康宁公司自己对设备的工业化都没有信心,在市场方向方面,他们将自己的反应器定义与适用于实验室工艺筛选的设备。至于工业化生产,据我所知单板的康宁路线反应器生产能力也就是在千吨/年左右。而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只能卖上几百套反应器并联起来。一套反应器系统的价格现在来看都属于天价,一般工厂是难以负担的。
2.拜耳路线:拜耳路线是一种与康宁反应器截然不同的微反应器路线,其凸出的特点就在于,通量可以做的很大,是有希望达到工业级别产量的。但拜耳路线的微反应器结构有一个重大缺陷:换热能力不足,由于结构问题,拜耳微反应器换热效率约为康宁路线的1/10,当然在很多条件下也够用了。但是一旦出现强放热反应,就必须做成多段绝热式反应系统,对工艺研究要求非常高。
从国内微反应器的推广来看,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在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从我同他们的交流来看,走康宁路线的有:豪迈,沈氏,大连微凯等。这几家单位中,豪迈和沈氏的加工能力完全没有问题。大连微凯设备加工能力最差,核心实验设备是买西门子的。豪迈在微反方面起步较早,基本上做到了设备和工艺齐头并进,宣传上也做的很好,最近推出了12万的微反小试装置很有可能大幅降低研发设备投入,产生一系列的新工艺。沈氏方面起步较晚,设备加工没有问题,但是工艺方面没有跟上。至于拜耳路线,我比较推崇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得工作很多,已经有工业化的纳米碳酸钙生产案例。
最后再来说说微反应器的发展趋势,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需求是肯定存在的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生产单位意思到了微反应器的价值,甚至在国内加工企业起步之前就花费巨资购买国外的小试设备。但是直到现在我没有看到有企业基于此类小试设备自主研发出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案例,国内仅有的几个工业化微反案例都是同清华大学甚至拜耳合作产生的。剩下的企业花了钱买了设备,发现做不下去了,设备就在厂房里一扔成了废铁。
2.设备是可以加工的
初步接触微结构的人都会认为,微结构的加工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长期以来在各种宣传中都认为目前国内的机械加工能力远远落后于欧美。但是实际上目前无论是康宁路线还是拜耳路线。就设备加工来看,国内的加工能力都是可以做到的,很多号称在做微反的企业确实可以进行设备加工,这个没有问题。
3.工艺是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还在工艺研发上,目前能做微反的企业充其量就是设备厂,不具备将工艺与设备结合的能力。即使对于康宁流派的微反应器,如何由现有工艺包过度到微反应器条件下的工艺包对于目前的微反研发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工艺研发难度更大的拜耳微反应器。而拜耳微反应器才是可能进行工业化的正确路线。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工艺包有,设备也有,但是工艺与设备的结合做不到。工艺在生产企业手中,设备在微反加工单位手里,出于技术垄断和商业方面的考虑,这两方不会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
4.前景是光明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不是问题,从现在来看现状确实有渐渐打破的趋势,现在一套微反小试装置的成本已经降低到几十万,一般的生产机构都有能力负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微反应器研究能力,结合他们的工艺能力,即使只有很少一部分工艺包适宜采用微反应器,应当很快就会有可工艺生产的项目出现。此外微反应器生产商在工艺研发的人员投入上也在加大。这两方只要有一边打破平衡,微反应器的风口就会出现。
写到这里其实我还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微通道反应器的必要性,微通道反应器众多优点,将反应,放热都得到了强化。但实际上这些优点普通的管式反应器也具备,当然效果不如微反应器明显。比如说,一台DN15的反应管道,其传热效果就会比搅拌釜好几十倍,同时具有平推流的特点,反应器压降还远小于微反。这些优点足以在产品的更新换代中被很多企业接受。实际上我认为如果要给反应器像武器一样划分代差的化。普通搅拌釜算一代,管式反应器等其他传统强化设备算第二代,微反应器算第三代。实际上第二代反应器就比第一代反应器具备很多明显优势,但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化工生产还停留在第一代的水平上。现阶段工艺技改,只要用二代反应器替代一代反应器就能见效益。但是偏偏这一步我们都没有做出来,我一直说我们的生产工艺与设备的结合能力差。比如说某氨解反应,易燃易爆,德国人40年代就用管式反应器做,效果很好,但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釜里搅来搅去,几乎每个做这个产品的厂都炸过。说道底,反应工程能力不过关。从第一代反应器到第二代反应器,如何进行工艺与设备的结合,这门课我们是一定要补的。当然微反应器有可能给了我们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计划,我们可以迈过管式反应器等其他反应设备,直接接轨国际最先进的反应器,这确实是一个好时机。
最后夹带一点私货,不要认为微反应器很难加工,把微反应器想的很遥远,下面这张图就是我自己做的微反应器冷模装置,已经具备了拜耳微反应器的特征,孔道直径已经到了0.2mm,通量已经达到1400吨/年。当然因为加工能力的*,压降比一般微反应器大,材质问题只能做萃取。全套设备加工没用什么高端设备,一套下来2000以内搞定。所以微反应器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夹带一点私货,不要认为微反应器很难加工,把微反应器想的很遥远,下面这张图就是我自己做的微反应器冷模装置,已经具备了拜耳微反应器的特征,孔道直径已经到了0.2mm,通量已经达到1400吨/年。当然因为加工能力的*,压降比一般微反应器大,材质问题只能做萃取。全套设备加工没用什么高端设备,一套下来2000以内搞定。所以微反应器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44
在热工流体方面,微纳流动、微通道反应器被过誉了,因为多少的反应速度配多少的比表面积。几十年前工业生产*油已经在用微通道反应器(在图书馆一本泛黄的书上见过),因为甘油硝化反应非常快,在冰水冷却的烧杯里就能热到爆炸。如果反应本身没有快到传热/扩散控制的程度,体积才重要,增加表面积白白增加成本。
在自动控制方面,化工厂级别的控制系统微缩到实验室级别有一定前途。包括淘汰手动搬砖工,更好的可重复性,配方和反应条件的组合优化甚至机器学习,以及个性化定制小批量生产的商业模式。如果整套设备真的足够便宜,用重复堆设备的方式也能堆产量。
有点像前几年学术界的扑翼微型飞行器 VS 工业界的多旋翼无人机。不过行业规模要小很多,毕竟小型化了的设备不可能像无人机一样成为消费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44
不是化工专业的,但是毕竟在以前化工部的设计院混了几年了,对于化工还是有些了解的,我来说说自己的对于微化工相对于传统化工的优缺点的看法。
优点:
1、化工这一行(以及经常与化学反应打交道的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个装置,体量越小越容易控制里面的反应条件,得出来的产物纯度越高,副产品越少。
2、要得到同样的产物,原料的消耗较少。
缺点:
1、从投资上来说,N套小的装置的投资要大于一套产量为N套小装置之和的大装置的总投资。
2、目前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有三废产生的生产装置需要安装配套的三废治理设施,三废治理设施的投资同上。
3、因为规模效应的原因,要得到同样的产物,能源的消耗较多。
4、同上一条的原因,N套小的装置的管理人员的数量要大于一套产量为N套小装置之和的管理人员的数量。
那些化工产品适用微化工技术:
1、原料很贵的,在产品的成本中占据的比例很高的。
2、副反应较少,三废产生量很低的。
3、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的装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45
化学化工产业,在十几年前给人的联想就是烟囟、黑烟、污水…等传统的工厂代工模式,随着科技的演进,现在化学化工产业在我们心目的印象已成为基因、奈米、生技…等以技术及研发走向的高科技产业专有名词,1660多个国内人才网站平均每天都有4,000多个化学化工产业的相关职缺,预计今年将可增加超过五万个与化工相关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化工专业毕业生供需会议不断传出利好消息,全国化工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化工类毕业生还能享受全国“联网交流”的*。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各地设立了公司,同时民营化工企业迅速崛起,数量大大增加,这些都在客观上拉动了化工人才的需求。此外,全国化工人才交流协作网也于2003年正式成立,化工类毕业生可享受全国联网交流的*,这势必大大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率。
化学化工产业的应用及发展十分快速,不仅在国内掀起各种产业投入的风潮,更强化了各大专院校在化学化工及生化、纳米科技上的研究风气;除了*将化工研发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加上产业界的全力投入,使得国内相关化学厂商及研究机构一一成立,同时对化学化工人才的需求也大增。甚至在各类科技大厂的研发团队中,化学化工人才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占有极大的份量。化学化工产业已然与高科技画上了等号。
我们化学化工系培养适应化工行业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获得化学和化工技能初步训练的化工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及专业知识广、就业范围宽的复合型化工类专业人才。在大学里,让他们能较好地掌握化学工程基本原理,扎实地掌握本专业及相邻专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具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质量监督、管理、检测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对工业分析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具有初步的制定、应用、开发研究和正确评价产品质量的能力。掌握各类化工产品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一般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配方优化进行化工产品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具有开发化工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化工产品的现代检测技术,在生产中具备产品质量监督能力。黄淮学院化学化工系各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中小学教育和在化学工业企业就业,每年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基地,有驻马店闻名全国的河南百强企业天方药业、骏马集团、蓝天集团以及武汉的几家重点科研单位等等。这些大的企业每年都向我们系招收了大批素质较强、专业技能较强的化学毕业生。
化工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包含了环境工程、生物化工、材料科学、制药工程、安全与程控等。化学、化工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与训练,大致上皆有基本的专业研究与实验能力。现今的就业市场对化工专业求才若渴。换句话说,化工人的辞典里是没有“无业游民”这四个字的!化工的专业非常广泛,可满足各大工业及企业的专业需求。以*机关来说,如环保署,可分为空气质量保护及噪音管制处、水质保护处、废弃物管理处及环境卫生与毒物管理处等都由环境工程及化学分析等专业学科的化工人员担任。私人企业对化工专业人员的渴望更是殷切;例如高科技业中的制程工程师须借重化工人的化工动力概念来调整制程参数(这是目前就业人数最多的领域)。在工厂里,反应器的设计与化学特性便是出自化工动力学的反应器设计;工厂的污水、毒气及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便是环境工程中的基本学科;另外,工厂的建立、制程安全与厂物管理亦是化工人应有的专长。另外在学术机构里,归类为研发单位,化工的专业需求更是广泛与深入,例如高分子学科里,包含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加工等;生化技术里更需要生化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材料工程中也广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力学等。总括来说,化工的专业是如此广泛,可以概括所有就业单位的需求!
化工人是就业市场的最爱。由于化工所中的专业分类甚多,有材料、生化、环工、触媒、程控与模拟等,因此业界对于化工人员的需求是不容小觑的。一家公司或工厂从厂区、设备的建立,到周遭环境的维护,甚至是化学药品的使用与安全维护,都是化工人能胜任的基本能力。简单的来说,一家工厂的建立与生产,是非常倚赖化工专业的。因此化工所毕业的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市场,常是业界的最爱。高科技厂里,化工所毕业的学生可担任制程工程师(材料学科)、厂务工程师(制程安全)、污染防治与毒化物的处理(环工)。因此在最近几年里,我们化学化工系招收的学生日益增加,大学部学生继续升学人数也年年增多,因为学生从化学化工系毕业后,一旦投入就业市场,将是最基本最有力的能力与依据。若以目前高科技产业来看,更能说明就业市场对于化工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环境生态学在内的辅助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