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作品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3: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5
作品赏析:
1、《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2、《格尔尼卡》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却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融,且隐藏着深奥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
3、《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4、《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传世名作,同时也是联合国会议大厅里永久陈列的一幅画,作品完成于1937年。《格尔尼卡》很有名,大到美术史,小到中小学的美术课本都有专门介绍。
拓展资料:
《格尔尼卡》这巨幅油画占满了当时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大墙,画并没描绘飞机轰炸的残酷场面,也没有正面出现法西斯的狰狞面目。
这壁画成了在现代艺术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有人希望毕卡索“解释”,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艺术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话,那不如给你一个*宣言。
毕卡索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将是一幅极其重要的历史巨画,留下了45幅分解的草图,又让他当时的情人朵拉马尔,一位刚结识不久的艺术家兼摄影师,在制作此画的不同阶段拍了八张照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5
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个小镇,在1937年4月26日,德国战机应西班牙国民军*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尔尼卡猛烈轰炸,造成严重伤亡。这就是毕卡索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1936年,毕卡索担任共和*任命的普拉多美术馆名誉馆长期间,为保护艺术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7年初,他创作了蚀刻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这是一组连环漫画式的版画,共有18个画面,另加一首隐晦的,丑化佛朗哥的题诗。
画家通过出售这组画的复制品将售款捐作共和*的救济金。就在创作这组作品时,发生了“4月26日事件”。因此,这组画中的最后4个画面,与日后创作的“格尔尼卡”有关密切的联系。组画中的公牛在最后的画面中,抵伤了象徵佛朗哥的马形怪物。该组画被复制后,法国当局作为宣传品,用飞机将其散发到了佛朗哥占领区。
在此前不久,毕卡索曾受委托为普拉多美术馆创作一幅大型壁画,作为该年夏季在巴黎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中西班牙馆的装饰画。在他还未构思的时候,发生了骇人听闻的“4月26日事件”。这就是德国法西斯的空军,悍然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伤亡。
当这一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毕卡索怀着“对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立即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只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于6月5日创作完成了长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画“格尔尼卡”。
该画以后期立体主义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鞭鞑了法西斯。该画在巴黎亮相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938年,它还在挪威,英国,美国等进行了巡回展出。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毕卡索不向德国法西斯低头,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表示以自己的绘画作为“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
这巨幅油画占满了当时西班牙展馆的一面大墙,画并没描绘飞机轰炸的残酷场面,也没有正面出现法西斯的狰狞面目。画由七组符号化的形象组成,两个动物和和六个人物,虽然寥寥数笔,却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关,其实水*融,且隐藏着深奥的含义,不少人为破译这些密码般的图像,绞尽了脑汁。这壁画成了在现代艺术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
有人希望毕卡索“解释”,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认为这是艺术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话,那不如给你一个*宣言。毕卡索似乎早已预料到了这将是一幅极其重要的历史巨画,留下了45幅分解的草图,又让他当时的情人朵拉马尔,一位刚结识不久的艺术家兼摄影师,在制作此画的不同阶段拍了八张照片,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毕卡索并不想表现当时格尔尼卡的凄惨恐怖情景,画主要部份是一位伸张手臂的妇人,牛及重伤的马。他也画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开始在画布上绘制,就在绘制时也做无数次的更改。他说:“一幅画并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制作时因个人的思潮的改变,画也不断的更改。就算是画成之后,画也随着观者的思想而转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5
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
在《格尔尼卡》这幅画的画面中没有飞机,没有*,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而是这幅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充分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毕加索曾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所以毕加索自己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格尔尼卡》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画面左下方折断的武士或雕像,有可能也暗指戈雅的一幅画,但总的来说,毕加索的壁画比起外部来源而言,与他本人近十年来创作的作品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在开始这幅画的创作以前,刚刚摆脱1930年代中期纠缠他的一次极度的个人与艺术危机。毕加索由于无法在对年轻*玛丽•特丽莎•沃尔特的爱和焦虑的妻子奥尔迦•科克洛瓦的忠诚之间做出选择而备受困扰,在1935年10月他女儿玛丽•特丽莎出生后,经受了一次数个月的彻底的创造力瘫痪。似乎毕加索将这次危机等同于其后不久发生的西班牙*的危机,他感到他的祖国这种自毁性的斗争是他过去和现在心理冲突的最强大的相似物。他决定将格尔尼卡的悲剧描绘成由他的标志性动物——公牛和马——构成的戏剧,这是一种采用个人化的私密语言将斗争视觉化的方式。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
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6
《格尔尼卡》这幅画是毕加索画的油画,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的一幅作品,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57
画作内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