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10
“轻松筹”后玩失踪,民间慈善不轻松
56岁的李明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想说话,但是开不了口。十多天前,他突发脑出血被送医院抢救。由于家境贫困,儿子李诚在网络上发起了“轻松筹”,筹钱为父治病。不过,筹到7000多元钱时,李诚突然提前结束项目将钱取走,随后消失不见了。
“轻松筹”并不轻松,好不容易筹得数千元的爱心善款,结果却被儿子卷走,让病床上的老父亲陷入困境。哀其不幸,就父母对儿子的了解,带走父亲的救命钱本可预料,只不过是在绝境之中,又一次坚定了对逆子的失望。但于捐款者和公众而言,善款的消失意味着善心与善意被欺骗,并由此暴露出民间慈善的巨大风险与监管短板。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其中不乏引发舆情强烈关注的例子,比如2014年有名的“卖巾救女”——王海林男扮女装,在成都街头摆摊卖卫生巾,为患白血病的女儿筹集医药费。短短一天,获得41万元善款。然而,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善款远走他乡。更早的2012年,顺德容桂洲医院三名医护接力发微博救助白血病女童静怡,网友们慷慨解囊,父亲却为了与母亲争夺善款欲*亲生女儿出院放弃治疗。
《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基金会、民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可以组织公益募捐、接受捐赠。社会自发捐赠,不受《公益事业捐赠法》的约束。此意味着,民间慈善作为自发的行为,不受相关法律的监管,只受公序良俗的约束,资金的安全性完全靠个人的道德高低来保障。一旦个人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善款就有被挪用、侵占的风险,背离捐款者的本意。
相比于数量有限的善款被侵占,对社会信任的破坏无疑是场灾难。虽然社会自发捐赠不受法律约束,但在风险日益高发的态势下,也不能视之不理,弥补监管短板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已迫在眉睫。保障资金的安全性离不开第三方参与,或者最大化体现“第三方介质”的属性。在大量善款被挪用和侵占的背景下,很多人提出了将善款由平台方直接处理,或者直接交由救治机构进行管理,所余款项征求意见后再进行统一处置。
如此设想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在于,没有法律层面的规定而靠民间自发推动,很难形成体系化的监管机制。爱心捐款被患者儿子取走后,“轻松筹”平台解释说,自己只审核患者病情的真实性,收款人为患者本人、患者直系亲属或医院对公账号,儿子取走父亲救命钱属于家庭内部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公权力的介入非常必要。在善款尚未追回的情况下,启动公益慈善应急机制,解决救急和救命所需。与此同时,迅速开展家庭纠纷处置,对善款去向进行追踪和索取,让其尽快实现功能性归位。
道德不是空中楼阁,同样需要支撑体系作为保障。解决民间善款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回答“如何建立纠正和干预机制”的问题。民间道德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环,固然需要尊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基本原则,但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与纠偏,同样是摆脱自我困境的现实要求。弥补“轻松筹”后玩失踪的风险短板,是对社会道德自我调整与外部纠正机制的最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