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衬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1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29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六、收放相衬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
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30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正衬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
如宋代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两句就运用了以动衬动的艺术手法,诗人仰卧在船上,注视蓝天白云,发现“满天云不动”,但这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正衬杨玉环更胜一筹的美,即以美衬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机蓬勃,春意盎然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欣赏春景的欣喜之情,即以乐景衬乐情。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以“猿啼”、“客散”、“暮色”正衬出诗人的伤心之情,即以哀景衬哀情。如《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两句,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繁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以衰败荒芜的景象衬托伤感凄凉之情,即以哀景衬哀情。
此外,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也是正衬。
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以丑衬美等。
如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即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即以明衬暗。以“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即以声衬静。
又如唐代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红叶青山急水流”句描绘了一幅明丽之景: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离别之景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以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即以乐景衬哀情。
《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描绘了台城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的美景,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色反衬如今人事全非,往事繁华一去不复返的哀伤。这也是乐景衬哀情。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了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与恨显得加倍强烈。《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30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4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31
1、渲染和烘托
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先来说说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信这句话大家都有所耳闻,这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实际上就是渲染。通过这种场景上的描写,来表现出荆轲的悲壮。而烘托也是一样,我们同样举荆轲刺秦这个例子。在荆轲刺秦时,分别描写了荆轲的行为和秦舞阳的行为。这里对秦武阳的描写,实际上就是烘托的手法。通过秦舞阳的害怕,来表现出荆轲的镇定。通过秦舞阳的软弱来表现荆轲的勇敢。
那么在题中如何判断就非常明显了,一旦题中出现了侧面描写,那么就一定有渲染与烘托的存在。而通过概念,我们又可以得知,渲染主要描写的是景物环境,而烘托,主要描写的是其他的事或人。
2、衬托和对比
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5:32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衬托的手法在古诗里多有使用,往往能让诗歌的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让诗意更浓。
以动衬静
入若耶溪
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从标题可知,这是诗人写到若耶溪游玩的。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而“空水”之后用了一个“共”,写出水天一色,自然交汇之美。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悠然恬静之态。
三四句写在船上看到的山光水色,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从山巅孕育而出,赋予其动态,尽显生气。“海日生残夜”,“海上生明月”等都是用的这样的写法。其次,诗人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也有了生命,有意地追逐着蜿蜒曲折的水波。一切都是那样地美好而富有生机。
五六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声阵阵,林间愈发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显幽静。“蝉噪”、“鸟鸣”是因为山林的幽静才使得这些声音能给人噪的感觉,但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山林的寂静就更加凸显出来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这种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据说正是王籍的首创。
末尾两句写诗人面对这若耶溪的美景,不禁厌倦官场宦游,“此地动归念”,产生了归隐此地之意。
全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写自然之美便是在抒发自己内心见美景之后的欢喜,情与景十分自然和谐。诗人文辞清婉,以山林间的寻常景物创造出宁静恬淡的意境,使人闻之忘俗,见而忘忧。如此美景,怎么不让人流连忘返?
这样的以动衬静的写法,王维可谓是个中高手。他多诗歌里面都是这样的,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往往诗中有画,美不胜收。来看这首大家很熟悉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并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空山”写出这里人迹罕至,自然空灵。秋雨初歇,空气、天地都洗刷一新。
颔联写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盈盈月光穿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