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0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6:36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6:36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出自《颜氏家训·教子》。下愚:至愚,最愚蠢。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资很高的人不加以教育培养,也会成为最愚蠢的人。
智慧卓越的人不用教导也能成才,愚笨至极的人即使教导也没什么用处,中等平庸的人如果不加教导也就不会明白。古代圣明的君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外出住到其他的房间里,眼睛不去看不应该看的东西,耳朵不去听不该听的内容,听音乐吃美味,要按照礼数有所节制,这种胎教的办法记录在典籍上,书被收藏在金柜里◦胎儿生下来还在啼哭的时候,太师太保就要讲解孝、仁、礼、义来引导他学习。普通百姓家庭即使做不到这一点,婴儿在长到幼儿,能够识别人的脸色,懂得人的喜怒时,就要进行教诲,叫做就得做,叫停就要停。等到几岁之后,就可以免除鞭打了。父母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慈心,子女才会心生敬畏并且产生孝心。我发现世间有些父母,不教育子女而只是一味溺爱,往往不以为然。吃饭举止,任由孩子的想法去做,该训诫的时候反而夸奖,该责骂的时候反而嬉笑,到孩子懂事之后,就会将这种行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骄横傲慢成为一种习惯,才开始去制止,即便是用鞭子棍棒打到死也无法显现父母的威严,父母的愤怒日益增长并且与孩子之间的恩怨日渐增多,等到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品德败坏的人。孔子说“从小养成的习惯就像是天性,习惯久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就是这个道理。俗语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子女要在婴孩时。”这话确实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