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22:36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妮娜》开篇第一句话。云南15岁少年小龙在除夕夜自杀,他在遗书里写道“为什么别人都有好的家庭,而我没有。上帝把他们送你们身边是希望他们得到爱,而不是父母的怒火。”
今天含着泪看完《云南15岁少年除夕夜自杀》的新闻,百度一下“15岁少年自杀”,出现了很多自杀的信息。去年10月江西赣州一名15岁少年自杀,遗书里写道“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死。”去年6月份四川达州一名叫小斯的高中生自杀,遗书里控诉得不到父亲的爱。
半大小子正处于叛逆期,在自杀统计中比例是比较高的。我想起我小时候,我父亲也是经常揍我,那种揍才是真的揍,有时候父亲解下皮带抽,我的母亲就抱住父亲,大声喊着让我快跑。我就在野地里瞎转,不敢回家,越想越恨我的父亲,在水库边上坐着,就想着一死了之,让父亲没有儿子,让你难受一辈子。天很黑的时候,听见远远的父母在呼唤,伤心的也是落泪。那个年代,我们这群半大小子哪个不挨父亲的打?谁家的爸爸不打孩子呢?我家隔壁的王叔打二蛋更狠,吊在房梁上抽,比重庆渣滓洞还狠。
那个时代,家庭崇尚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职场上崇尚的是“严师出高徒”。就在爸爸的棍棒下面,我们这群臭小子们慢慢长大了,长得比父亲高了,父亲也不打了,一是打不过了,二是孩子们也懂事了。等我们长大*、成家立业、抚育孩子后,其实也理解父亲了,当然我们这一茬皮孩子一般都是和母亲亲,和父亲不太亲近。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再论证对与错、是与非也没有什么意义。
看看这些自杀少年的遗书,都是忍受不了父亲的责骂和殴打,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疼爱。对于这一种现象,网上也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孩子玻璃心,受不了挫折,一种是认为父母要给孩子温暖。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应该加强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是教育父母怎么抚育孩子,一方面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都要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自杀少年的父亲们已经悲伤欲绝,也不想指责他们什么了。当地的*部门,应该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情况,定期组织家长们、爷爷奶奶们上上课,真正地教会他们如何关心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另外一方面,要强化学校的教书育人作用,在加强全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一些表现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有责任,学校有责任,整个社会也要责任,不是在网上跟跟帖子、流流眼泪就够了的。
现在央企里都在开展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就是在企业里为全体员工建立一个身心健康评估和心理辅导帮助系统,在心理问题尚未发展恶化前实施帮助和处理,实现从事后的补救处理功能转向事前的预先干预,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大城市里有条件的学校也有类似的帮助计划,应该在留守子女、贫困子女、打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应该舍得花点钱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计划,尽量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