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记录音乐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1:02
我国古代用的是“宫商角徵(zhǐ)羽”,分别对应多、来、米、索、拉(简谱记为12356)。
关于记谱法,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我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人记谱法:一、文字谱。早在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七世纪),我国就有了文字谱(包括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或出土相关的文献、文物。有文字可考的是隋末的赵耶利。据明代袁均哲《太音大全集》卷五《字谱》记载:“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这说明集文字谱大成者是赵耶利。
二、燕乐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唐代诗人白届易写下《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可见唐朝时燕乐半字谱确很流行了。
三、琵琶谱: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唐代琵琶谱,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如果定弦可以确定,便可以基本恢复原来的曲调。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写于后933年(唐明宗长兴四年)。而在日本发现的《天平琵琶谱》,抄写年代则在747年(唐玄宗天宝六载)。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集》是清代华秋苹编订的,《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于(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刊行。
四、古琴减字谱:又名古琴谱,相传为唐末曹柔发明。减字谱一般为四部分,上方纪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
五、宋代的工尺谱。工尺谱最早是俗字谱转化过来的,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现在的:多、来、米、发、索、拉、西的唱名作音符和板,眼的符号作为一拍拍的记录音乐的。早先板的意思就是绰板,二片红木做的,就是是绰板的“笃、笃“声,眼可能也是一种很小的鼓,声音是由鼓签打出“的,的”一声声,有些地方叫“的鼓”“板鼓”,板、眼有节奏地夹在音乐中指挥节奏。也作为拍子的记号反映在乐谱中。
正因为有古人的这些记谱的方法,才使我们今天能听到这么多的美妙音乐。
参考资料:嗟余听鼓的BLOG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21:03
用“宫角商徵羽”相当于现在的do,re,mi,fa,so,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