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1:1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3
公元1945年8月6日8时16分,美国B—29飞机在日本广岛上空9600米高空投下一个5吨重的大“*”,随即飞走了。当这个大家伙坠离地面约600米时,突然发出令人目眩的十分强烈的白色闪光,接着发生了山崩地裂般的大爆炸。顷刻之间,翻滚着的暗黑色烟幕笼罩了整个广岛,千百根火柱上下飞窜,高温的火焰吸引着四周的空气,形成了无法防避的“暴风火”,广岛随即化为灼热的地狱。火风所到之处,将一切摧毁殆尽!令人恐怖至极!
时隔3天,8月9日11时2分,还是美国B—29飞机,飞抵日本长崎上空,又投下一颗类似的大“*”。瞬间,“先是一阵从未见过的可怕闪光,紧接着便涌起了球形的烟云”,“由地面零点起1000米半径之内,因极其剧烈的爆炸波及热度,全部人畜几乎立即死亡……房屋及其它建筑物均被扫光、倾颓或破坏,各处并发生火灾”,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焦土,街道狼藉,尸横遍野……从未有过的大恐怖!日本朝野惊慌失措,*要员目瞪口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全国活着的市民一片恐慌,纷纷烧香敬神。无论是天皇还是平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
B—29飞机投下的就是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将原子弹运用于战争。
原子弹是利用铀或钚等易裂变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更确切地应称为裂变武器或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炸药当量,有很大的杀伤破坏力。
原子弹爆炸时,在核爆炸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高温高压气团,这种气团发射出的热辐射使周围的冷空气加热和增压,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火球,猛烈地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空气,形成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的冲击波。冲击波能在较大的范围内杀伤人员,破坏武器、装备和工事等。核爆炸火球不断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了核爆炸的另一个重要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光辐射可以直接烧伤人员的皮肤和眼睛,也可以使衣服燃烧,或引起大面积火灾。火球迅速膨胀并上升,体积也不断地扩大,同时在爆心投影点地面掀起尘柱。地面核爆炸时,烟云和尘柱一开始就连接在一起;低空爆炸时,尘柱经过几十秒钟才追及烟云。最后烟云和尘柱形成了高大的蘑菇烟云。核爆炸的放射性烟云在随风飘散的过程中,大量的放射性尘粒逐渐沉降到地面,造成对人员和生物的放射性损伤,破坏生态环境;微小的放射性尘粒长时间停留在空中,造成全球性沉降;形成了核爆炸的又一个重要杀伤破坏效应——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对人员和生物产生放射性伤害,当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照射时,可引起放射病。核爆炸一开始,伴随核裂变和其他核反应产生的中子和r射线、X射线等与空气相互作用,由于地面和大气存在不对称等因素会产生非对称电子流,该电子流的增长和消失,激励出很强的电磁脉冲,形成核电磁脉冲,对大范围的电子系统或电气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指挥、控制、通信失灵。这些不同于常规化学爆炸的特征,形成核武器爆炸特有的5种主要毁伤因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6:04
原子武器爆炸的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中,光辐射、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都是在爆炸瞬间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他们的杀伤破坏范围都随着当量的增减而增大或缩小。其中光辐射、冲击波变化的较大;早期核辐射变化的很小,即使当量增至数百万吨其杀伤破坏半径也只有三、四公里。因此,当量为万吨以上的原子武器爆炸时,光辐射杀伤范围最大,冲击波次之,早期核辐射最小;当量为万吨以下的原子武器爆炸时,早期核辐射杀伤范围较大,冲击波和光辐射较小。故在距爆心较近的地区,开阔地面人员同时受到两种以上杀伤因素的伤害造成复合伤;在距爆心较远的地区,只受一种因素的伤害,造成单一伤。物体的破坏,主要是冲击波和光辐射作用的结果。从对原子武器的防护来说,四种杀伤破坏因素都必须进行防护。一般情况下,防冲击波措施对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都有防护作用。因此,在采取防护措施时应该重点考虑对冲击波的防护,结合考虑对其它因素的防护。对于城市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光辐射使易燃物燃烧,引起火灾蔓延。地面爆炸时,在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消失以后,还要注意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