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感觉的适应的例子?大家帮帮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22:5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6:20
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刚走进花园,你会闻到一股花香味,但过了几分钟,就闻不到了。这种现象就是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这是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长时间的刺激作用,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所有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但适应的表现方式和速度不尽相同。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时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一段时间后,眼睛就能分辨出黑暗中物体的轮廓了。这种现象叫暗适应(dark adaptation)。相反,由漆黑的室外走进明亮的室内时,开初感到耀眼炫目,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稍过几秒钟,就能清楚地看到室内物体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light daptation)。视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或弱)向弱(或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或强)光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后续的弱(或强)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降低)。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视网膜的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突然进入暗处时尚未恢复,所以不能立即看清物体。进入暗处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恢复,即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多,含量逐渐增加,对弱光刺激的感受性逐渐提高,这样就能逐渐看清物体了。反之,明适应是由于感光物质被大量分解,对强光刺激的感受性很高。此时神经细胞受到过强的刺激,因而只感到眼前一片光亮,甚至引起疼痛,睁不开眼,同样看不清物体。几秒钟后,感光物质被分解掉一部分后,对强光的感受性就迅速降低,从而能看清物体。在视觉适应过程中,除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发生变化外,还有中枢机制参与。
与视觉适应相比,听觉适应就不那么明显。在听觉适应问题上一般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般的声音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有短暂的降低,并认为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频率的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只降低对该频率声音(包括邻近频率的声音)的感受性,而不降低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强度的声音的持续作用,也不存在听觉适应现象。但是,如果用较强的声音刺激,如工厂机器的噪音,持续作用于人的双耳,则确实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会丧失听觉感受性。
嗅觉的适应速度因刺激的性质而有所不同。一般的气味1~2分钟后即可适应,而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如引起痛觉的气味,则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与听觉适应一样,嗅觉适应也具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其他气味的感受性。味觉适应较慢。长时间接受辣味刺激,导致对辣味的感受性降低,以至后来吃辣的食物时感到不是很辣;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咸味,到后来做出来的菜愈来愈咸。这些都是味觉的适应现象。
触压觉的适应较明显。平时几乎觉察不到身上衣服对我们皮肤的接触和压力。经常看到有些人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却到处寻找他的帽子。实验表明,只要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原始值的25%左右。温度觉的适应甚为明显。例如,用冷水洗澡时,开始觉得水是冷的,经过几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用手触摸热水,开初觉得水很热,慢慢地就不觉得热了。但要注意的是,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则很难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例如,只要用针稍微扎一下,你马上就会感到痛。正是痛觉适应的这一特点,它才成为伤害*的信号而具有保护作用。
感觉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机制有助于我们精确地感知外界的事物,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幅度十分巨大,如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变动着的环境中精细地分析外界事物,以作出较准确的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6:20
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