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6:33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2:47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很注重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扩展资料:

客家土楼的结构分类: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1、五凤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2、方楼: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3、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4、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土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4:05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田螺坑土楼群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楼建于1549年。河坑土楼群有仙山楼阁、北斗七星。
漳州土楼数量很多,共有800多座。第一座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土楼是华安仙都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土楼中的优秀代表作,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圆楼之王”、“国之瑰宝”之誉。
历史最悠久的是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它有“超级土楼”之称;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客家民居:围龙屋
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参看客家人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5:39

要想真正认识土楼,不得不从客家文化说起。在福建这个朗润明丽的南国花园里,除了它特有的*带风光之外,最具特色也最神秘的就要数客家文化了。福建是我国古代古越族文化的发源地,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徙渡江,来到现江西、福建及
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文化。福建的客家文化,集中在闽西,以长汀为中心的地区。“客家“二字所代表的大概就是那听不懂的客家方言、看不够的客家土楼及数不清的客家祠堂吧。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客家土楼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 四角楼【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
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如四角围龙--辛亥*元老:何子渊故居等。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客家土楼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发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客家土楼,其外观既可以与古罗马雄伟的竞技场相媲美,又让人怀疑许多现代体育馆的设计是不是受了它的影响。由于土楼独特的造型,庞大的气势及防潮抗震等优势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7:31

永定土楼,数不尽,看不完,但有两座非看不可,否则枉了土楼之旅,有“土楼王子”之誉的“振成楼”就是其一。楼内演绎一个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引人入胜。
振成楼,始建于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五千平方米,耗资八万光洋,费时五年建成。大门上仍清晰可见的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将楼名“振成楼”的“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以示楼主对上祖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纪念,意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踏入振成楼大门,门厅门楣上刻“里党观型”四字,意思是“乡里邻里学习看齐的楷模 ”,上有当年北洋*总统黎元洪印。原来,楼主林逊之一九一三年做参议员时,与时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元洪共过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积德行善,故在振成楼落成时赠匾褒奖。现在,楼中厅堂墙上显眼处也仍可见五幅横批,都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词。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四十八间,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是振成楼的一大建筑特色。
内环楼分两层,一楼的镂空屏门和二楼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为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今人也难以想象。
“土”、“洋”相对,在振成楼中得到鲜明体现。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有“外土内洋,中西合璧”之风,为土楼中罕见。
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 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说。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甘甜,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而俗称“美容井”。游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变得聪明点、漂亮些。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三十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
楼中还有一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内含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据说这个“带”字可分解出一百多个字来,奥妙无穷。楼主为此悬赏,请高人破解其中奥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挠腮。
有了这一个个故事,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让游人叹为观止。它曾与北京长城、雍和宫的模型并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一道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轰动一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09:39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晋代开始,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随着人口的增多,后来迁徙的人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客居他乡的迁徙者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出于抵挡山林野兽、匪患的需求,人们建立了土楼建筑来聚居。
关注古道流觞公众号,一起学习古典文化知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2:03

写的很好
就是字有点多了,希望你能多多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4:45

引:二丫头ltajgmjvkelvinjgjidMWMmwwwTwwwwtttjj给多个人v非常v发v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43

我也不知道呀呀呀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57

官陂的土楼文化
官陂镇有数十座独具神奇的土楼,可谓星罗棋布、目不暇接。有在田楼、水美楼、玉田楼、凤山楼、龙头楼、新楼子(庵边)楼等8个比较集中的土楼群,此外,还有彩霞楼、彩云楼、龙兴楼、又荣楼、焕章楼、福墩楼、彩早楼、万竹楼、迎喜楼、下官四角楼、新安楼、新坎溪口楼、井关楼、塘下楼、凤狮金汤楼、金钩楼、岭南楼、*楼、马坑祟福楼等。在官陂土楼群中,保持比较完美的有:玉田楼、水美楼、凤山楼,最具特色属在田楼了。
在田楼:俗称“大楼”,座落在官陂镇大边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直径94.5米,楼围68间、楼心16间、巷子6间、总计90间,是客家土楼群中最大的圆形土楼。被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主办的杂志誉称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土楼”。199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它为“国内仍住居民的最大直径的生土楼”。
“在田楼”的“在田”,来自于《周易》,即:“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见龙在田”的“见”字同“现”字,即出现。“在田”意为在田野,或在地面。“见龙在田”,意是龙出现在田野上或地面上。 “利见大人”有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在田楼”楼名的由来,与《周易》的八卦有着密切的关系,富于深刻的文化内涵。
走进在田楼的大门,宛如一条卦路式的通道,这是一条20多米的巷道,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城堡。楼中心没有大天井,而是三座相连的二层楼高的祖堂,连成一座相对独立的方型楼(楼心)。如果说在田楼的外环代表着天,这楼中心的方型祖堂就代表着地,一圆一方构成了完整的宇宙天地。从一楼到三楼,独立成户,小门楼都比较讲究,有门联,还有各种平安符纸,氲氤着一片传统文化气息。“楼心”大门前与外围之间有一大坪,供人们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演“平安戏”热闹非凡,时移世易风雨飘摇,土楼有所凋敝。楼里还有放着许多古时留下的石磨、石盘等。
在田楼的正大门有一副对联,曰:“在昔经营孙曾九二初启宇,田庐居处兄弟四三始创楣。” 这副对联把“在田”二字嵌在上下联的首字,把楼名与《周易》联系在一起。这副对联的上联嵌入了“九二”二字,这既有《周易》中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意思,又赋予其新的意义。 “九二”,即“九”加“二”等于“十一”。这“十一”,是指兴建这“在田楼”系官陂镇张氏第十一世公张益桓。与上联“九二”相对的,是下联的“四三”。这“四三”,即“四”加“三”等于“七”。这“七”,是指益桓公共养有七个儿子。益桓公排行第六,是六房;他的七个儿子便是六房大、六房二、六房三、六房四、六房五、六房六、六房七(即庵边七)。这副对联的意思是:在往昔辛辛苦苦经营的孙曾益桓公,初步打开了新的天地;在这田庐居住的七个兄弟,开始创家立业了。此楼系十一世张益桓始建至今十五代人,每代按25年计算,该楼应有375年历史。
在田楼的正门高2.51米,宽1.55米;双层门框,内框宽25厘米,外框宽50厘米,门墙厚2.4米;门顶设水槽,如来患放火烧,可用水灭之;楼顶有两个了望台,形如燕子的巢穴,俗称“燕子巢”,设有许多*眼,居高临下,用以防御设施(解放后,“燕子巢”已拆除)。门匾上书“在田楼”三字。在田楼刚建时,只有一个大门。后来,由于东北面的住户人丁不太兴旺,便请来地理先生“把脉”。地理先生说,东面得开一个门,让紫气东来。于是,又开了个较小的门,俗称“双头门”。从正门远眺有座山叫陂头山,山上是一座人造笔架尖峰,此峰与在田楼正门遥遥相对。据说,该人造尖峰与在田楼同时建造,先民们祈求,这一“龙脉”能给该楼带来好运,人才辈出。
在田楼楼高三层12米,底墙厚达2.38米米,二楼厚度为0.8米,三楼为0.6米。米半多高的石脚是用巨大的河卵石砌成的,土楼的墙是由黄土、沙石、稻草、麦杆、竹片夯筑而成,十分坚固。如此庞大土楼的建造,石头来源于邻近的二条溪,土则挖自于大楼塘和新城塘,就地取材一举两得,土即用之于楼墙,形成池塘又可防火之用。
一般土楼只有一个水井,而在田楼却有三口水井,一口在南面,一口在北面,另一口在“楼心”。这样,既方便人们挑水,又满足全楼居民的用水需要。古人称“大楼”的古井的泉水来源龙伞岽。故此三个古井,意指“财、丁、贵”兴旺。古井泉源很大,每逢大雨,伸手便触水可摸。井中有鱼占 鱼,此鱼专吃污水和杂物,以保持井水清洁,特别是南门的井水,同样的一担井水比其它古井的水要多出1市斤。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潮汕沦陷,日本人曾派暗探偷偷放毒于其中一古井。该古井因有鱼占 鱼。鱼死了,便知井水有毒,于是用“水车”把井中的水进行抽洗,毒水多次被抽光后,才得安全食用。民间称在田楼的“鱼占 鱼”为“救命鱼占 ”。
以“在田楼”为中心,周围还有玉田楼、水美楼、石马楼、新楼子、新城等八座土楼。许多土楼吉水环绕,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如土堡般神秘奇特,在山间寂寞地“开放”,谱写着一段段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玉田楼,以莲花心开吉地,该楼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88年历史,它是在现官陂土楼中保护最完美的土楼之一。该楼共有36间,座北向南,背靠龙伞岽笔架尖峰,楼前有一小河环绕乡里,楼内有祠堂一间,古井一个,楼前有半月形池塘。楼的对面有座山,形似雄狮盘距的圣神之地。楼门有幅对联曰:玉出坤光添景色,兄弟一二同居;田中*喜有获,莲心二六荣基。再说水美楼:始建于康熙年间,楼内共有42间,一个祠堂、一口古井。楼的对面有条小溪,青山如黛,溪流潺潺,烟雨淅沥,相映成辉。该楼在溪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因此而得名“水美楼”。水美楼同样有一对联:水月松风比清华,曲写阳春烟景;美玉明珠方郎润,益增大块文章。
在众多土楼当中,也流传着许多故事……。马石楼楼前的田中间,有一巨石,它有一个:“马”吃稻禾的故事。古时候,每逢稻禾成熟季节,秀篆某地的稻禾就被偷吃了,年年如是。稻禾的主人感到奇怪,是什么东西偷吃了他家的稻禾呢?夜里主人埋伏田间,发现原来是头“马”,于是主人跟踪至官陂的“马石田”,突然间马不见了,原来是一个大石头,于是,该主人便带上了打石工具,在石头上拼命地雕琢出20多个洞,最深的有1寸之深。从此,他种的稻禾再也没有被偷吃了。目前在该马石楼对面的石头上仍依稀可见留下凿洞的痕迹。又如水打楼也有一段故事:相传当年 ,此楼内祠堂奉供一巨大夜明珠,别地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要掌灯添寿,这个楼内夜明珠就会发光,黑夜变成白天!有一年有一天,有人来偷盗夜明珠,夜明珠本来放在供桌上,那贼人拿起夜明珠刚一离开楼门,突然天蹦地裂!山洪爆发。把整个土楼都冲走,一直冲到现在的地方!那贼人也不见了。夜明珠也不见了!第二天土著人一看凭空多出了土楼,就叫他“水打楼”了“水打楼”很有“飞来寺”“飞来峰”的味道!诏安客家话“水打”就是被水漂走,或漂来的意思。
凤山楼:建于雍正丙午年,至今有285年的历史,楼内共有42间,三层楼圆形结构,有祠堂、古井池塘各一个,该楼原系山凤楼,因写门楼时,山字在前,怎么写也写不漂亮,后来有一外地“先生”,路过于此,提出山字放在中间,于是改于凤山楼,一改后确实很漂亮,在官陂的门楼字中,名列第一。故,在众多楼字中有“一凤山,二、兰秀,三蓝田”之说。楼门对联:凤舞凤飞,双凤文明腾瑞至;山环山覆,千山排叠驾春风。此外,龙头楼楼围共有32间,四方结构,楼中有古井一个、池塘一个、祠堂一个。楼前的一进士旗杆标记。

官陂土楼,最古老的要数新坎村的“溪口楼”了,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现已被洪水冲塌)。清澈的溪流轻盈地绕过“溪口楼”,像是一颗埋藏在青山绿林里的未经雕琢的宝珠,散射出一片质朴的光芒。
官陂的土楼是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在官陂土楼当中,按形状分有圆形楼、八卦楼、半月形(又称马蹄形)楼、四角楼等,其中圆形楼最为普遍。官陂的四角楼也是鼎鼎有名的!四角楼奇就奇在四角对称布局,楼的正*是一口圆型方眼的水井。楼门外一池塘。楼门所对的是四角楼的。祠堂并以这条线为主轴,建成四角楼,这楼里房房屋顶是高低坎坷的布局,设计十分合理。四角楼设计成折纸对角,对排水工程设计周到!四角楼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对称,相信在下雨天身临四角楼更会有另一翻感受!
彩霞楼(亦称大楼),也有400多年历史,楼围共43间,兼并楼心8间共计51间,三层半圆形结构,高约13米。楼内有一祠堂。楼前原有池塘5个,现仅存3个。它以半月形,莲花心向大门两侧伸展,寓意水能容花,花助人乐,水月相照,吉环楼辉。还有彩云楼(彩上)其建筑形式与彩霞楼相同。
官陂土楼错落有致,它们就像一朵朵绽开怒放的巨型山花,装点着山间盆地,使官陂这幅山水画显得更加壮美与妩媚。

二、官陂的庵堂寺庙

官陂的庵庙众多,有上官的龙光庵、凤狮的福田庵(青龙庵)、光坪的福兴庵(庵子角)、陂龙的上龙庵、新坎的溪口庵、下官的原新庵(保福庵)、吴坑的大帝爷庙和万古庙以及长林寺等。其中最富盛名属吴坑的大帝爷庙了。
大帝爷庙位于官陂的吴坑村内,背山面水,溪水环绕。 相传康熙年间官陂开台组张元聪的裔孙返乡祭拜祖坟,在吴坑蛇地山野中,反复寻览找不到归途。张氏顿悟,将身带的“靖天大帝”香火带挂于树中,跪地叩拜,方得走出蛇地。从此该香火旺盛,闻名遐弥。 自古以来,芸芸众生,许多善男信女慕名来到这里参拜祭祀。商贾祈求财源广进;职官祈求仕途顺利;农民祈求五谷丰登。特别是商贾大都要抽上一签并带上“护身符”,以求神灵保佐。
官陂人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共聚蛇地祭神拜祖,演戏“做醮”。*时期,12年搭一次大彩楼,3年一次小彩楼,是所有客家群落中最早有彩楼的。彩楼宏伟壮观,吉祥奇特,吸引了无数人。1993年,官陂“乌石龙风景区”成立搭建的彩楼,融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设计考究,制作精致,堂皇富丽,宏伟壮观。彩楼高25米,底宽15米,底层深度10米,用200多根木头架成。彩楼为五层,由三部分组成:中心为“八角亭”,两侧为“东西阁”,经“过桥亭”连接而成。采用木、竹、纸、布等材料编扎成楼阁框架,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并装饰各种绘画、剪纸、泥塑像和彩灯,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金璧辉煌。300多个泥塑像分别组成《封神榜》、《白蛇传》、《薛丁山》、《孟丽君》、《八仙过海》、《三伯英台》等戏剧片断造型,妙趣横生,古色古香。万盏彩灯构成“金龙腾飞”、“孔雀开屏”、“风火轮”、“旋转球”…,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从远处观彩楼,犹如一堵高大的火墙,灿烂夺目,蔚为壮观。在这些气派、威严“彩楼”映衬下,使人们越发对“靖天大帝”平添几分祟拜和敬仰。据传,搭彩楼或演戏期间,吴坑大帝庙周围出现“见不到狗”(不敢去),没有一只蝇蚊(飞走了),没有发生打架(怕责罚)、没人敢偷窃(怕责罪)“人和天地”现象。
万古庙系诏安县官陂镇下官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祀万古师祖及其将领以及关帝。庙占地面积254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门楼、两廊、天井、大殿、后楼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保存有清道光十年(1830)和同治壬申年(1872)重修碑。
在官陂,还有 “扛关帝爷”(关公)的民间风俗习惯,且在上官最为盛行。每年春节期间,以各土楼为单位轮流“扛关帝爷”,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自古以来,以玉田楼的大年初二为先,然后依次为:新城楼初三、在田楼初四、庵边楼初五,水美楼初六,初七回殿。“扛关帝爷”活动,通常由本村当年有“添新丁”的年轻男人负责抬杠“关帝爷”,行进在队伍之前,紧跟其后的是穿着兰色长裳的“长老”,之后,有旗子方队、女子方队、锣鼓队等,浩浩荡荡。当“关帝爷”经过各家各户时,便鞭炮齐鸣,热闹非凡,乐此不疲。尤其于在田楼、水美楼、玉田楼还要用舞龙舞狮来增添气氛。凡出资多者,便可以喜龙入宅,以保家庭平安。
人们对观音佛祖也十分信仰。据说,官陂的龙光庵佛祖是大姐,湖田庵佛祖排老二,庵子角排老三,故称三姐妹。大约在1948年,上龙、溪口、龙光、湖田、庵子角、妹子墩,还有大帝爷等等,以*为名,连演36台戏,属历史罕见。
坡陀里佛祖倍受人们重视,几年前庙宇修葺一新,一幅“坡水汪汪观音自在,陀山渺渺佛祖常居”的对联历历在目。
在各个庵堂中,龙光庵保存各种神佛、碑刻、匾额、石刻,可谓最多。正门立着一樽“真武大帝”像,(一脚踏蛇,一脚踏龟)两边摆放十八罗汉,左右各九樽。后庵左边有观音像三樽,中间有三关佛祖,右道教天尊(道士)三尊,阎罗天子三像,罗汉旁的王母、花公母、五谷主神位因种种原因缺失。庵内还存放二个大石碑,一个为“中原缘碑”,另一个为“佛光普照”,碑中所刻文字记载模糊不清,无法考究所属年份。庵里雕有一幅对联:“龙伞地脉新兴旺,光庵内景照吉祥”字样。庵内至今保存许多木制组件,如今还很完好。它们是:“膺高独行”匾额一个,“南海观音娘娘”一樽、“阎罗天子”牌像一个、“七星剑”一支、“铜香炉”一个,“铜像”一樽,“经书”一本,除罗照外均无外传。
龙光庵总面积为1.3亩,约为800多平方米,建庵时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百三十年前雍正、乾隆年间曾对龙光庵维修过二次,前几年的一次维修增添了一些佛像。龙光庵的建造十分独特,它是建造在一个奇特的巨石上面(没有地脚的地基),庵左右有二间房子,也是建在石头上。庵的前面大坪也是一块天然石头。如此平坦的巨石也是罕见的。庵的主人(和尚)名叫张苏枝,现已逝世。他的儿子张秋永,法号张法永接其父之责秉承其老本行。张苏枝和尚与高永、长林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来往十分频繁。在张秋永(法永)手里存有长林寺二个原件一个是铜香炉,另一是佛像一樽(未公开过)。张苏枝的大儿子张得火(养子)到高永寺时被人杀害,后*把他认定为烈士,有光荣牌、相片、证书一册等证物。张苏枝83岁时患了一场大病,他的家属前往高永寺救助,送去处方一张,咒符一张、清水一碗(将符烧灰放在碗)喝后病好了,生还了十二年,享年95岁。
长林寺位于官陂镇,1960年被赤竹坪农场改为平房。长林寺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楼、两廊、天井、大殿和东西两厢组成。长林寺早已被拆毁,遗址的平场上横卧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长林寺记”。“长林寺记”中记载,长林寺是顺治十年第五和尚道宗创建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炤教授多年的考究,认为火烧少林寺后,逃出的少林五祖是和长林寺的主持达宗歃血盟誓,创建了天地会,长林寺碑文上的道宗和会簿里的达宗可能是同一人,碑记上还记载着郑成功和十二位大将的署名。原来是挂在长林寺的大殿里有一块“化莲堂”匾额,署名永历五年,题字的人是卢若骥,题的是长林寺开山僧道宗。题字的卢若骥是卢若腾的族弟,这块匾与卢若腾的《赠达宗上人?序》可以互相印证。
据老一辈流传,都这样一种说法:“拜上帝会”在这后来又叫作“长毛贼”或“红毛贼”,是以各地原有的庵、庙,或兴建的庵、庙,如官陂的长林寺、庵子角、福田庵等为据点,用蚕食的办法(跟现在的传销方法相当),在各地发展会员,从“两广”“闽南”向全国发展。在官陂总部就在官陂凤狮的福田,从福田楼到福田庵近600米有一个很气派的走廊,迎宾门的门口和福田楼门口是同一方向,从福田楼到福田庵是连成一整座庄园。这个总部及所有的人马,在平和大溪上坝到江塞一带阻击“清兵”,直至全军覆没。后来有一个带队的(天地元老之一),全身是伤的回到福田总部,只说“把各地金砖挖出来,重振旗鼓……”指着后山,就死了。这是否属实还是个迷,*时曾有凤狮公社的人员去挖后山,无功而止。
三、官陂的气候资源

官陂镇位于诏安县西北部,东与云霄县和平农场相连,南接霞葛镇,西邻秀篆镇,北至平和县大溪镇,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有17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总人口47672人。官陂镇 ,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全镇年平均气温22℃,无霜期353天,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是理想的*带水果种植带。夏天的气温比其它乡镇略低2度左右,驻足过宿者方知清凉。由于官陂水温较冷,对农作物生长良好,尤其是蔬菜特别有香甜。官陂的荔枝比较早熟,公田的大蒜早熟一个季节。大部分地区稻谷仅有早晚二季收成,而官陂却一年三季收成,即多一季地瓜和小麦。夏季播种季节,各地均在清明期间,而官陂则在立夏的前3天或后3天,甚至再拉3天,最多相差21天。最终收割时间是相同的。特别在旧社会那艰苦的岁月里,多收一季杂粮,对于农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填补了主粮的不足,解救了无数贫穷人家的生命。官陂人口众多而可耕地面积较少,据统计,全镇耕地仅有14687亩,山地179362亩。靠山吃山。农村实行责任制后,许多农民向山发展,开荒种果,全民谐兵。成了填补经济的一门途径,几乎山山坡坡,坑坑洼洼都种止了水果。目前,乌叶荔枝成了官陂龙头产业,现全镇荔枝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8000多吨。此外,马坑还有万亩杉木林,青山绿水,遍布大地。
“温水洒身活筋络,泉源滚滚沐清河”。官陂镇蕴含丰富的地矿资源,温泉分布于官陂的龙岗、“上汤”、“下汤”3处、下官2处,属北西向断裂带走向,北西310~330°倾角5~80°的岩浆活动组成。官陂下官村北面,海拔高程102米,在洼池中泉眼2点,成北西向,相距300米,涌水量1.23升/秒,平均水温39~45℃,具有无色透明、有硫磺嗅味等水化性质,总硬度为0.29毫克当量/升,pH值8.3。官陂温泉历史上被当地民众用于浴洗、护皮肤、健身。在官陂蕴藏高含量的铅锌矿,分布在官陂马坑睸石山、地凹老矿峒一带。地凹老矿峒的铅锌矿含银,据1998年省闽西地质队的调查结果,铅、锌、银最高品位分别为Pb24.01%、Zn4.91%、Ag479克/吨,平均品位分别为Pb4.59%、Zn1.54% 、Ag122.1克/吨。老矿峒矿体厚度大于20米。据说,地凹老矿峒宋朝时期就开始开采,到了明朝,皇上又派了200多人继续开采。传说,地凹老矿还发生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朝,皇上曾下令太监在全国各地寻找金矿、银矿,于是,找到了官陂地凹的这个“银矿”,并掘洞炼银,现在人们还把这个洞称为“银洞”。当时,由于铅、锌矿与银矿极为相似(其实也蕴藏少量的银矿),通过提练后,就把它作为“银元”,后来,被发现是“假货”后,皇上下令将这位太监杀死,并将正在开采的20多名矿工堵死在洞里。如今在地凹村还有一个“太监墓”和一个提练“银”的旧址。在2005年诏安县鑫源矿业有限公司官陂镇狮地凹铅锌矿中得采矿权,目前正在对铅锌矿进行有效开采,现成了诏安矿产的一个重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官陂龙伞岽钨矿、官陂大边老虎角山、凤狮山稀土矿等。

四、官陂的山峰水脉
二尖峰
位于官陂陂头山西北部有一座山峰----人造尖峰。它与在田楼(古楼)同期建造的,至今已有375年历史,于在田楼楼门遥遥相对。据说,先民们为了“趋吉避凶”在山上用石头、土方堆砌而成,类似一座笔架尖峰。该人造山峰圆周直径30米,高度约100米左右。山上有山,中间用松土一层层夯实而成,与方石相互连接。经过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虽已凋敝,但如今仍可看到人造的迹象。先民建造如此庞大的尖峰,如此多的土方石方,可不是件易事。同时,其高度、宽度十分讲究,既要考虑自身的(龙脉)关系,又要顾及周围乡村的(龙脉)关系,它不仅是个创意,更也是个智慧,无疑是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古迹。
“峰峦添景彩,人才辈辈出,平地多楼阁,春风处处吹”。客家先民因屡经战乱而不断南迁,在南方穷乡僻壤艰辛创业、饱受磨难的历史,培养和造就了客家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志在四方、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据介绍,在田楼这座土楼人家,人杰地灵,孕育许多文人墨客。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张长绵、高级记者张元锦、清华大学学子现在美国功读博士的张仲阳等人才辈出。在改革开放春风吹佛下,一些经商业者也开始富裕起来,一座座新楼房拔地而起,许多有钱人捐资助学回馈家乡。这些成功人士,除了他们传承客家人“客家精神”外,人们也喜欢把“二尖峰”这个独特的历史创意联系起来,信者则灵。
龙伞岽
龙伞岽是一座自然大景观,系诏安县第一高峦峰,海拔1152米,隐隐约约,泰然屹立。左右小山丛林密布,悬崖峭壁,风景优美。龙伞岽蕴藏许多钨矿、花岗岩岩体等,是种植高山茶的好地方。诗曰:玉 璞 蕴深山琢之磨之光辉发越,峰峦出平地行止仰止气象峥嵘。先人以龙伞为名,把诏安县的第一高峰命名为“龙伞岽”实符人生祈望。其实,以“龙”字命名的地方在官陂不为少见,如乌石龙、龙过岗、龙头楼、龙坑、陂龙、上龙等等不胜枚举。自古以来,人们把“龙伞岽”作为“龙”的发源地(龙脉)。“龙”即飞龙*,腾云驾雾,光照大地,瑞气满楼。“伞”即保护百姓,风调雨顺,驱邪避灾,平安吉祥。考究历史,官陂这块宝地较少有自然灾害。
官陂人对“龙”的信奉不仅仅体现在名称上,更体现在举办的各项风俗的仪式活动中。祖祠竣工时,要安“龙”入火;建房要安“龙”入宅,春节期间,要舞“龙”入乡等等的习俗。同时,建楼、建房、建祖祠都要背靠龙伞岽,以龙伞为笔峰,保本思源,释后人之顾。
目前,龙伞岽山麓仍住着三四户人家,人少却名声大。它同时也是*老区的一个据点。*18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六师第四十八团成立后,以龙伞岽为根据地开展*军事活动。坪坑、龙山栋、栗竹头连成*苏区的一条红线,至今仍铭刻人们心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官陂这块宝地环绕无数条河溪,清澈东溪水,清流见底,鱼儿欢跳;马坑溪流,吉水曲流,水韵天成……,清清的溪流,涓涓的涧水,水鸟争鸣,鱼跃人欢,小桥人家的田园风光,着实让人陶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官陂并没有很多桥。每逢下雨,河水甚大,横阻四乡六里的赶集的人,过去,官陂有庵边、塘下、溪口三个渡口。于是,住在溪边的乡里,都设有三只小舟,撑舟人头戴斗笠,手拿撑杆日夜守在溪边,供人过渡。民间流传一句民谣:溪溪口口,在河之舟,路人所求……。如今,这些小舟早已被五大桥(光坪、马石、塘下、溪口、陂龙)三小桥(后堀、吴坑口、狮仔口)所代替。
有溪必有潭,最出名属杨贵潭、将军潭了。每当夏天来临,许多劳作后辛苦一天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地来到潭中游泳,成了人们清凉、健身的地方。 “将军潭”之所以而得名,是因为该潭有一巨石,一半在浸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据说,夏天集聚在水中嬉戏游泳年轻人,其乐融融,他们以打“擂”为乐,以谁先爬上石面最快,谁占据时间最长,谁就是擂主,就当“将军”。
五、官陂的友好往来
官陂与大溪是诏安、平和两县的交界处。自古以来,两地物资交流频繁,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每逢“圩日”赶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逢农历一四七官陂人往大溪赶集,逢三六九大溪人往官陂赶集。在通往两地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一条延伸于峡谷山涧的省道309公路。沿这条省道前行,位于龙岗村的一座高耸的山崖下,一古亭隐约可见。过去由于没有公路,因此,两地的人民赶集,都要往返这条有一百多个石阶的山路,带着交易的货品,实为艰辛。不知曾几何时一些好心人慷慨解囊在山顶上建造一个亭宇,供过路行人歇息、纳凉。亭中四支柱子雕琢四句诗,诗日:驻足自清凉,满堂谈笑同戏雨。息间忘困惫,一刻休闲效醉翁。野鸟喜迎宾,声声喊住出闺女。清风凭作主,阵阵知音杂步忙。在此,也流传许多客家歌谣:“十八妹子不知羞,在家时刻对镜照;走起路来三节腰,田野山间插花头,挨笼中米眉头皱,出嫁时节心头愁”……可见,当时官陂人与大溪人,通婚互市,友好往来,俨然一派生机勃勃、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该亭是官陂、大溪两地民间友好往来的最好见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0:29

  趣闻故事:
  永定:楼外山蚊嗡嗡响 楼内难寻一只蚊
  近日,笔者在永定县湖坑镇吴银村听到一件神奇事:该村的庆蕃楼夜间楼外山蚊很多,但在楼内一只山蚊也很难见到。
  庆蕃楼是一座圆形土楼,也是湖坑南溪土楼群中的一座,它地处海拔1000米左右。当地人说,夏天,尤其是夜间,庆蕃楼外的山蚊就像成群的轰炸机嗡嗡作响,而一进楼内,却一只蚊子也碰不到。
  据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庆蕃楼里住有“蝙蝠神”,蝙蝠是蚊子的克星,蝙蝠镇守楼内,蚊子自然不敢进入。自从永定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来到庆蕃楼,欲亲身领略该楼的奥秘。

  历史:
  "振成楼"的千古故事
  永定土楼,数不尽,看不完,但有两座非看不可,否则枉了土楼之旅,有“土楼王子”之誉的“振成楼”就是其一。楼内演绎一个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引人入胜。
  振成楼,始建于一九一二年,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座圆楼,占地五千平方米,耗资八万光洋,费时五年建成。大门上仍清晰可见的门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将楼名“振成楼”的“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以示楼主对上祖林福成、林丕振的敬重和纪念,意即不论是国是家,都要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踏入振成楼大门,门厅门楣上刻“里党观型”四字,意思是“乡里邻里学习看齐的楷模 ”,上有当年北洋*总统黎元洪印。原来,楼主林逊之一九一三年做参议员时,与时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元洪共过事,黎元洪深知林家上祖积德行善,故在振成楼落成时赠匾褒奖。现在,楼中厅堂墙上显眼处也仍可见五幅横批,都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词。
  振成楼由内外两环楼构成。外环楼高四层,每层四十八间,按《易经》的“八卦图”布局建造,分八卦;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设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连成整体。这是振成楼的一大建筑特色。
  内环楼分两层,一楼的镂空屏门和二楼的走廊铸铁栏杆,古朴典雅,精致美观。内环楼当中仿西洋式装修的中堂大厅,宽敞明亮,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为全楼人婚丧喜庆的场所,又为族人议事聚会的大厅,还是接待宾客或演戏观戏的地方。厅中石柱石梁构架支撑,呈三角形屋顶,酷似希腊雅典的神庙,而重达数千斤的石柱、石梁在八十多年前一无公路、二无汽车、三无机械作业的情况下,如何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让今人也难以想象。
  “土”、“洋”相对,在振成楼中得到鲜明体现。砖木结构并仿西洋式装修的内环楼,别于架梁式土木结构的外环楼,有“外土内洋,中西合璧”之风,为土楼中罕见。
  楼中内、外环楼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刚好位于八卦阴阳两极上。东边水井处于阳 极,相传建楼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后都成了工匠师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说。西边水井在阴极,水质清洌甘甜,常饮此水者皮肤娇嫩、乌发鲜亮,男的英俊、女的靓丽,而俗称“美容井”。游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变得聪明点、漂亮些。更为奇特的是,两井间距不过三十米,同处一水平面,却水温、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
  楼中还有一联,“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内含一个被称为“字王”的“带”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据说这个“带”字可分解出一百多个字来,奥妙无穷。楼主为此悬赏,请高人破解其中奥秘,常常引得游人抓耳挠腮。
  有了这一个个故事,荣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的振成楼让游人叹为观止。它曾与北京长城、雍和宫的模型并为中国古建筑代表,一道亮相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轰动一时。

  附:客家山歌一首:
  《阿哥出门往南洋》

  阿哥出门往南洋
  漂洋过海去外乡。
  祝哥身体要保重,
  有了身体好返乡,
  人争口气佛争香。……

  阿哥出门往南洋,
  一路行程路头长,
  阿哥到了南洋后,
  书信赶紧寄回家,
  免得妹妹挂心肠……

  客家民谣一首:

  月光光
  月光光 秀才郎
  骑白马 过莲塘
  莲塘背 种韭菜
  韭菜花 结亲家
  月光光 秀才郎
  骑白马 过莲塘
  莲塘背 种韭菜
  韭菜花 结亲家
  亲家门前 一口塘
  生介鲤嬷 八尺长
  长介拿来煮酒食
  短介拿来讨哺娘
永定客家土楼土楼历史

福建的客家土楼起源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期和中期的蓬勃发展,到了明末、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它们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延续至今,成为一项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是山区大型的夯土民居杰作,展现了创新的生土建筑艺术。这些土楼巧妙地依山而建,布局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如董斌《现代...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历史溯源

永定客家土楼起源于唐代,后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慢慢被附近所接受并且流传了起来。据记载,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正式建县,县中的客家人“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由明末开始,永定客家人积极从事烟草生产和贸易,财源滚滚而来。这些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兴盛的精神和物质...

客家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土楼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客家土楼的形成阶段,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

福建土楼始于那个朝代?为什么叫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时期,因为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介绍: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

客家土楼历史沿革 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历史沿革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

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

永定客家土楼振福楼土楼历史

福建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历史悠久。从明代早、中期到明末、清代、民国时期,土楼得到了持续发展,直至今日仍存。福建土楼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其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成为了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福建土楼巧妙地融入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体现了传统“风水”理念。它...

神奇的客家土楼

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

永定客家土楼的土楼历史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呈现出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其中的集庆楼建于明朝永乐17年(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称奇。

福建土楼始于那个朝代?为什么叫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是为了军事防御而建造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到了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些土楼达到了成熟阶段。它们是闽南地区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当地对外敌入侵和内部纷争的应对策略。土楼采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木、石、竹,通过特殊的土墙夯筑技术建造而成。这些建筑不仅具有...

客家土楼历史 客家土楼历史背景 闽南土楼与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的传说 客家土楼振成楼 福建客家土楼的简介 客家土楼是谁写的 客家土楼的地理环境 客家土楼的直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领组词有哪些词语有 推荐点自己个人认为不错的 简洁点的手机铃声 还有短信音 重点是... 我这个配置能带动GTX760吗 请问我的电脑配置 是配GTX660还是GTX760 电源室安钛克 VP450P_百 ... 请问我这样的配置能带起GTX760不 我现在电脑想加显卡,目前看中GTX760,我这样的配置能配这显卡吗? 以下配置能上GTX760显卡吗 为什么四氧化三铁标不出化合价 ...下铅丹(用X表示)与硝酸能发生反应:X+4HNO3═PbO2+2 四氧化三铁(Fe 3 O 4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有+2和+3价,其化学式可改写为F... 永定土楼的传说 汕头市融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金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高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汕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东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南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达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东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汕头市住宅建筑工程公司怎么样? 汕头公路桥梁第三工程公司怎么样? 汕头工程资料承包价格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制作一盏灯作文 闲着无聊自己做了一个橘子灯? 怎么做中秋节花灯 我们怎样做一个橘子灯 英文两种方法 “四川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教你怎么制作桔子灯 锂电池的种类有几种 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毛利润分别是多少 锂电池板块股票有哪些 永定土楼的故事 福建土楼的由来是什么? 福建土楼的相关故事有哪些? 厦门土楼的历史 福建土楼除了建制特别以外,有什么特殊的历史? 福建土楼的历史有多久 永定土楼的人文历史 福建土楼的历史 福建土楼 福建的土楼为什么要叫作土楼?当初为什么要盖土楼? 福建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介绍 福建永定土楼是怎样形成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在什么地方? 福建客家土楼的构造是怎样的? 福建土楼的资料?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一年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四季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