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10
(李先恩)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苦蒿、香青蒿、细叶蒿、草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及其甲酯、侧柏酮、泽兰黄醇、二甲基泽兰黄醇、东莨菪素、东莨菪甙、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γ-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枯醛、(-)-樟脑、β-蒎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用于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疮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40—150cm,有特异香气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叶互生,初时绿色,老时黄褐色;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裂片短而细,先端尖,上面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下面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皆为管状花,*,雌花较少围于外层;内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瘦果椭圆形。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48g(图16—18)。
图16—18 青蒿形态图
1.植株 2.花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300m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在600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地带较平原分布量大且生长良好,而平原又较滨海平原区分布量多。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荫蔽而生长密集的情况下,长势较弱,植株矮小,在排水不良的潮湿地带生长差。
种子发芽温度为8—25%,春季播种,3—6天发芽,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30天左右,株高约2cm,叶片5—6片,60—80天间在茎生叶腋内始长出侧枝,营养期呈一次总状分枝,花期呈二次分枝。在广州8月上旬花蕾形成,长势茂盛,9月中下旬花盛开,叶逐渐变黄,茎基部的枝叶干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成,大部分枝叶脱落,10月下旬至11月种子成熟。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高。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1.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部含量甚微,主要含于叶、花蕾、花、果实中。花果中含量稍低于叶,但在蕾中则高达叶中含量的1.5倍。整株叶片的含量随生长期而逐渐增加,花蕾期含量最高,同一株上部嫩叶比下部老叶含量高。
2.不同产地的青蒿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表16—18),其中酉阳的含量是山东的3倍左右。同地生长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植株含量也有差异(表16—19),故大田栽培时注意选向阳地,合理密植,并以南北行为宜。
表16—18 不同地区的青蒿种子在厦门种植的青蒿素含量
3.播种期也影响青蒿素含量,在厦门地区,2—3月播种比4—5月播种青蒿素含量高得多(表16—20),故应适当早播。
表16—19 生态条件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环境。将土壤耕翻,平整,去杂草,开沟作畦,畦高20cm,宽1m,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土杂肥或草木灰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直播
在采种后至翌年3月份之前(10—15℃)播种为宜,将混合有少许细砂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为50—1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和洒水。
2.育苗移栽
可提前两个月育苗,当苗高5—10cm时移栽,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一般生产上不宜采用。
3.自繁
青蒿种子小而多,萌发能力强,且野生适应性强,能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繁殖,因此可在上年采收时,适当地留下母株,让其自繁自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省工而且产量不低,但鉴于植株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为了防治病虫害,最好是2—3年轮作一次,以利,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性繁殖。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在苗高4—5cm时进行,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
2.松土、除草、施肥
播种后一个月须作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
(五)留种
10—11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或阴干,并过筛、去杂、净种,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在花蕾期采收。青蒿素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特殊过氧基团,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影响而分解,故采收后须及时切碎晒干,置通风干燥处。据分析,刚采收的青蒿素含量为0.61%,存放一年为0.48%,故不宜久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10
(李先恩)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苦蒿、香青蒿、细叶蒿、草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及其甲酯、侧柏酮、泽兰黄醇、二甲基泽兰黄醇、东莨菪素、东莨菪甙、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γ-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枯醛、(-)-樟脑、β-蒎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用于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疮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40—150cm,有特异香气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叶互生,初时绿色,老时黄褐色;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裂片短而细,先端尖,上面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下面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皆为管状花,*,雌花较少围于外层;内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瘦果椭圆形。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48g(图16—18)。
图16—18 青蒿形态图
1.植株 2.花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300m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在600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地带较平原分布量大且生长良好,而平原又较滨海平原区分布量多。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荫蔽而生长密集的情况下,长势较弱,植株矮小,在排水不良的潮湿地带生长差。
种子发芽温度为8—25%,春季播种,3—6天发芽,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30天左右,株高约2cm,叶片5—6片,60—80天间在茎生叶腋内始长出侧枝,营养期呈一次总状分枝,花期呈二次分枝。在广州8月上旬花蕾形成,长势茂盛,9月中下旬花盛开,叶逐渐变黄,茎基部的枝叶干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成,大部分枝叶脱落,10月下旬至11月种子成熟。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高。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1.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部含量甚微,主要含于叶、花蕾、花、果实中。花果中含量稍低于叶,但在蕾中则高达叶中含量的1.5倍。整株叶片的含量随生长期而逐渐增加,花蕾期含量最高,同一株上部嫩叶比下部老叶含量高。
2.不同产地的青蒿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表16—18),其中酉阳的含量是山东的3倍左右。同地生长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植株含量也有差异(表16—19),故大田栽培时注意选向阳地,合理密植,并以南北行为宜。
表16—18 不同地区的青蒿种子在厦门种植的青蒿素含量
3.播种期也影响青蒿素含量,在厦门地区,2—3月播种比4—5月播种青蒿素含量高得多(表16—20),故应适当早播。
表16—19 生态条件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环境。将土壤耕翻,平整,去杂草,开沟作畦,畦高20cm,宽1m,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土杂肥或草木灰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直播
在采种后至翌年3月份之前(10—15℃)播种为宜,将混合有少许细砂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为50—1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和洒水。
2.育苗移栽
可提前两个月育苗,当苗高5—10cm时移栽,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一般生产上不宜采用。
3.自繁
青蒿种子小而多,萌发能力强,且野生适应性强,能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繁殖,因此可在上年采收时,适当地留下母株,让其自繁自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省工而且产量不低,但鉴于植株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为了防治病虫害,最好是2—3年轮作一次,以利,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性繁殖。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在苗高4—5cm时进行,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
2.松土、除草、施肥
播种后一个月须作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
(五)留种
10—11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或阴干,并过筛、去杂、净种,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在花蕾期采收。青蒿素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特殊过氧基团,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影响而分解,故采收后须及时切碎晒干,置通风干燥处。据分析,刚采收的青蒿素含量为0.61%,存放一年为0.48%,故不宜久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10
(李先恩)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苦蒿、香青蒿、细叶蒿、草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及其甲酯、侧柏酮、泽兰黄醇、二甲基泽兰黄醇、东莨菪素、东莨菪甙、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γ-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枯醛、(-)-樟脑、β-蒎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用于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疮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40—150cm,有特异香气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叶互生,初时绿色,老时黄褐色;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裂片短而细,先端尖,上面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下面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皆为管状花,*,雌花较少围于外层;内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瘦果椭圆形。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48g(图16—18)。
图16—18 青蒿形态图
1.植株 2.花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300m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在600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地带较平原分布量大且生长良好,而平原又较滨海平原区分布量多。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荫蔽而生长密集的情况下,长势较弱,植株矮小,在排水不良的潮湿地带生长差。
种子发芽温度为8—25%,春季播种,3—6天发芽,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30天左右,株高约2cm,叶片5—6片,60—80天间在茎生叶腋内始长出侧枝,营养期呈一次总状分枝,花期呈二次分枝。在广州8月上旬花蕾形成,长势茂盛,9月中下旬花盛开,叶逐渐变黄,茎基部的枝叶干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成,大部分枝叶脱落,10月下旬至11月种子成熟。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高。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1.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部含量甚微,主要含于叶、花蕾、花、果实中。花果中含量稍低于叶,但在蕾中则高达叶中含量的1.5倍。整株叶片的含量随生长期而逐渐增加,花蕾期含量最高,同一株上部嫩叶比下部老叶含量高。
2.不同产地的青蒿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表16—18),其中酉阳的含量是山东的3倍左右。同地生长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植株含量也有差异(表16—19),故大田栽培时注意选向阳地,合理密植,并以南北行为宜。
表16—18 不同地区的青蒿种子在厦门种植的青蒿素含量
3.播种期也影响青蒿素含量,在厦门地区,2—3月播种比4—5月播种青蒿素含量高得多(表16—20),故应适当早播。
表16—19 生态条件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环境。将土壤耕翻,平整,去杂草,开沟作畦,畦高20cm,宽1m,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土杂肥或草木灰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直播
在采种后至翌年3月份之前(10—15℃)播种为宜,将混合有少许细砂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为50—1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和洒水。
2.育苗移栽
可提前两个月育苗,当苗高5—10cm时移栽,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一般生产上不宜采用。
3.自繁
青蒿种子小而多,萌发能力强,且野生适应性强,能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繁殖,因此可在上年采收时,适当地留下母株,让其自繁自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省工而且产量不低,但鉴于植株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为了防治病虫害,最好是2—3年轮作一次,以利,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性繁殖。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在苗高4—5cm时进行,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
2.松土、除草、施肥
播种后一个月须作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
(五)留种
10—11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或阴干,并过筛、去杂、净种,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在花蕾期采收。青蒿素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特殊过氧基团,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影响而分解,故采收后须及时切碎晒干,置通风干燥处。据分析,刚采收的青蒿素含量为0.61%,存放一年为0.48%,故不宜久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7:10
(李先恩)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苦蒿、香青蒿、细叶蒿、草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及其甲酯、侧柏酮、泽兰黄醇、二甲基泽兰黄醇、东莨菪素、东莨菪甙、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γ-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枯醛、(-)-樟脑、β-蒎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用于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疮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40—150cm,有特异香气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叶互生,初时绿色,老时黄褐色;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裂片短而细,先端尖,上面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下面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皆为管状花,*,雌花较少围于外层;内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瘦果椭圆形。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48g(图16—18)。
图16—18 青蒿形态图
1.植株 2.花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300m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在600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地带较平原分布量大且生长良好,而平原又较滨海平原区分布量多。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荫蔽而生长密集的情况下,长势较弱,植株矮小,在排水不良的潮湿地带生长差。
种子发芽温度为8—25%,春季播种,3—6天发芽,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30天左右,株高约2cm,叶片5—6片,60—80天间在茎生叶腋内始长出侧枝,营养期呈一次总状分枝,花期呈二次分枝。在广州8月上旬花蕾形成,长势茂盛,9月中下旬花盛开,叶逐渐变黄,茎基部的枝叶干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成,大部分枝叶脱落,10月下旬至11月种子成熟。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高。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1.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部含量甚微,主要含于叶、花蕾、花、果实中。花果中含量稍低于叶,但在蕾中则高达叶中含量的1.5倍。整株叶片的含量随生长期而逐渐增加,花蕾期含量最高,同一株上部嫩叶比下部老叶含量高。
2.不同产地的青蒿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表16—18),其中酉阳的含量是山东的3倍左右。同地生长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植株含量也有差异(表16—19),故大田栽培时注意选向阳地,合理密植,并以南北行为宜。
表16—18 不同地区的青蒿种子在厦门种植的青蒿素含量
3.播种期也影响青蒿素含量,在厦门地区,2—3月播种比4—5月播种青蒿素含量高得多(表16—20),故应适当早播。
表16—19 生态条件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环境。将土壤耕翻,平整,去杂草,开沟作畦,畦高20cm,宽1m,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土杂肥或草木灰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直播
在采种后至翌年3月份之前(10—15℃)播种为宜,将混合有少许细砂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为50—1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和洒水。
2.育苗移栽
可提前两个月育苗,当苗高5—10cm时移栽,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一般生产上不宜采用。
3.自繁
青蒿种子小而多,萌发能力强,且野生适应性强,能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繁殖,因此可在上年采收时,适当地留下母株,让其自繁自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省工而且产量不低,但鉴于植株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为了防治病虫害,最好是2—3年轮作一次,以利,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性繁殖。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在苗高4—5cm时进行,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
2.松土、除草、施肥
播种后一个月须作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
(五)留种
10—11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或阴干,并过筛、去杂、净种,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在花蕾期采收。青蒿素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特殊过氧基团,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影响而分解,故采收后须及时切碎晒干,置通风干燥处。据分析,刚采收的青蒿素含量为0.61%,存放一年为0.48%,故不宜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