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火毒热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热毒火盛证,又称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中医病症名。是指因外感火毒之邪,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皮肤受损染毒,致火毒炽盛,蕴结肌肤所表现出来的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弦数,苔黄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疔、猫眼疮、肾岩、白疕、肛痈等病。
病因
外感火热毒邪,饮食不节,或皮肤受损染毒。
病机
火毒炽盛,邪热鸱张,故肿胀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辨证要点
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数,苔黄。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常见病证
1.火毒炽盛证 疔
临床表现 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方剂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中药 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火毒炽盛证 猫眼疮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剂 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木通。
3.火毒炽盛证 肾岩
临床表现 *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泄火,解毒消肿。
方剂 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金银花、玄参。
4.火毒炽盛证 白疕
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剂 清瘟败毒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
5.火毒炽盛证 肛痈
临床表现 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透脓。
方剂 透脓散加减。
常用中药 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
预防调护
忌食鱼、虾、葱、蒜等发物。重症患者,若全身大疱湿烂、疮面暴露,应注意床上用品消毒与更换,防止感染。
转归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热毒火盛证,又称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中医病症名。是指因外感火毒之邪,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皮肤受损染毒,致火毒炽盛,蕴结肌肤所表现出来的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弦数,苔黄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疔、猫眼疮、肾岩、白疕、肛痈等病。
病因
外感火热毒邪,饮食不节,或皮肤受损染毒。
病机
火毒炽盛,邪热鸱张,故肿胀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辨证要点
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数,苔黄。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常见病证
1.火毒炽盛证 疔
临床表现 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方剂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中药 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火毒炽盛证 猫眼疮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剂 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木通。
3.火毒炽盛证 肾岩
临床表现 *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泄火,解毒消肿。
方剂 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金银花、玄参。
4.火毒炽盛证 白疕
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剂 清瘟败毒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
5.火毒炽盛证 肛痈
临床表现 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透脓。
方剂 透脓散加减。
常用中药 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
预防调护
忌食鱼、虾、葱、蒜等发物。重症患者,若全身大疱湿烂、疮面暴露,应注意床上用品消毒与更换,防止感染。
转归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热毒火盛证,又称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47
中医病症名。是指因外感火毒之邪,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或皮肤受损染毒,致火毒炽盛,蕴结肌肤所表现出来的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弦数,苔黄一类病证。本病证见于疔、猫眼疮、肾岩、白疕、肛痈等病。
病因
外感火热毒邪,饮食不节,或皮肤受损染毒。
病机
火毒炽盛,邪热鸱张,故肿胀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热毒内结,耗伤津液,故见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热象。
辨证要点
局部肿胀,发热,舌红,脉数,苔黄。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常见病证
1.火毒炽盛证 疔
临床表现 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凉血清热解毒。
方剂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中药 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2.火毒炽盛证 猫眼疮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剂 清瘟败毒散合导赤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木通。
3.火毒炽盛证 肾岩
临床表现 *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泄火,解毒消肿。
方剂 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金银花、玄参。
4.火毒炽盛证 白疕
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剂 清瘟败毒散加减。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甘草、竹叶。
5.火毒炽盛证 肛痈
临床表现 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透脓。
方剂 透脓散加减。
常用中药 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
预防调护
忌食鱼、虾、葱、蒜等发物。重症患者,若全身大疱湿烂、疮面暴露,应注意床上用品消毒与更换,防止感染。
转归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