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52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52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52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52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4:52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对,又快,又巧”。就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面谈几点: 一、创境激趣,培养品质,让学生说“我能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激发其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的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题多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定期评比,定期表扬。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二、全方位引导,合理训练,让学生说“我也行”(一).全方位引导 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重视师生演示操作的作用,并把操作与语言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学生充分“说”的同时,边动手,边思考,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过程。 (二).合理训练 1.口算天天练:每天利用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2.对比练习:在教学中将容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地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 3.改错练习:教师故意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板书出来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过来。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收集错题,定期上一节纠正错误课。让学生会诊,当“错题医生”,反复练习,以便对症下药。4.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5.新授之前扫障碍,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不连续进位的加法27+45中,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坐错位”的现象,要走出这一误区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乘除法各部分的位置。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三四十二这一句口诀:3×4=124×3=1212÷3=412÷4=3四个算式。根据3×4=12说出12÷3=412÷4=3这两个除法算式。知识靠日积月累,练习需少食多餐。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即每天练3-5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做到天天有“点心”吃,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练习形式多样化。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举一反三,提高实效。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如:学习两位数乘法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25×25=35×35=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赛口算55×55=65×65=75×75=85×85=就会迎刃而解了。再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先练习100÷5×4,让学生思考它的运算顺序,接着改为60+100÷5×4,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要精心到位。练习的选题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如:有关0、1试题的练习是首选。口算0÷256=256÷1=256÷256=竖式计算时0的位置不同引发计算要点会相应变化,练习题设计就要到位:110×25=250×50=305×60=360÷90=360÷9=另外,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的对比,切忌遗漏知识点,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3.知识转换法。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这种方法就是“知识转换法”。四、克服粗心,培养习惯,让学生说“我真的能行”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决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一).重视书写: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学生有明确要求,作业设计要精心,避免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 (二).清晰审题: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简便就简便,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认真校对: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学生做完题后,再次校对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做到不漏不错。 (四).仔细验算: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最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来验算,教师对验算要有明确和有力的措施,消除学生计算后再去验算感到厌烦和抵触的情绪。 总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自认为上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是从课后的询问中,发现还有个别同学还没有掌握好,特别是中等生掌握不够理想,那些平时一贯认为比较差的同学,学得倒很可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来想去,冥思苦想都想不出是什么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向学生请教,我虚心的请教了3位学生,终于找到了原委。原来是我在关注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是抓两头,促中间,关注的是好生和差生,特别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只要举手,我都会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而那些中等生,我常常忽视他们,这样学生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所以在课堂上中等生也就没有用心去投入。课堂是心灵碰撞的火花,那些中等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灵火花的碰撞,自然也就掌握不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偏爱;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忽视;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多一点虚心,少一点自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甜头,感到成功的快乐,感到课堂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