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武汉哪个历史悠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0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应该是武汉历史更悠久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应是绍兴 绍兴的历史是2500年 武汉是1500年 http://www.baidu.com/s?tn=site888_pg&bs=%CE%E4%BA%BA&f=8&wd=%CE%E4%BA%BA%B5%C4%C0%FA%CA%B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应该是武汉历史更悠久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应是绍兴 绍兴的历史是2500年 武汉是1500年 http://www.baidu.com/s?tn=site888_pg&bs=%CE%E4%BA%BA&f=8&wd=%CE%E4%BA%BA%B5%C4%C0%FA%CA%B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应该是武汉历史更悠久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应是绍兴 绍兴的历史是2500年 武汉是1500年 http://www.baidu.com/s?tn=site888_pg&bs=%CE%E4%BA%BA&f=8&wd=%CE%E4%BA%BA%B5%C4%C0%FA%CA%B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不知道你所说的历史悠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1.从城龄来说,武汉最远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绍兴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但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确切的记录,很多的时候是通过地理位置来估算的。我们还是要来看关键事件的,毕竟历史就是无数个关键事件的集合。个人认为看一个城市历史悠久与否看在这一地理位置发生的历史关键事件的多少。所谓历史关键事件就是对推动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事件。
2.首先看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源于百度百科)
【禹禅会稽、禹会会稽】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将首领之位禅让给禹。禹封泰山,禅会稽。会各部落首领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杀以示众。禹死后,按其遗命葬于会稽山。其子启即位,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上,每岁春秋遣使"祭禹于越"。少康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于越",奉守禹祀。
【句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越王句践三年(前494),发兵伐吴,战败,退守会稽山,吴王追而围之,句践*屈服求和。越王句践五年(前492),与妻及范蠡到吴国为奴3年。七年(前490),句践等回国后,采纳范蠡的建议,徙治山北(今绍兴老城区),派范蠡筑城。从此,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招贤纳士,重用范蠡、文种、计然等人,发展经济,奖励生育,制造兵器,训练士卒,还不断向众臣问富民强国之道、灭吴之计。并制定结齐、亲楚、附晋、赂吴的外交策略。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大振。二十四年(前473),终于灭吴。吴既灭,句践率兵北渡江淮,大会诸侯,致贡于周。后徙都于琅酓(今山东胶南琅酓台西北),越并有琅酓、会稽二都。
【秦置山阴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为"东南有天子气",恐越人造反,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会稽,更名大越为山阴,置山阴、上虞、诸暨、余姚等县,使山阴成为会稽郡下一县城,削弱其*地位。同时,采取迁越人于江北,徙各地罪谪吏民住越地,阻滞绍兴经济的发展。
【马臻主持兴修鉴湖】会稽地处海隅,南山北海,南高北低,江流溪源下注,海潮怒激,江海相通,吐纳无节。虽经越国大兴水利及东汉元和年间筑成滞洪水库--回涌湖,但北部仍属沼泽地带,洪水经常泛滥,田园被淹,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卖儿鬻女,四出逃荒。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体恤民间疾苦,组织百姓,沿钱清至曹娥筑成长127里堤坝,排洪拒咸,拦蓄三十六源之水,建成鉴湖,灌田9000余顷,使山会平原逐渐成为鱼米之乡。因建湖触犯地主豪强的利益,马臻被诬告致死。百姓感其恩,暗地派人赴洛阳运回其遗骸,安葬在鉴湖之畔(今绍兴偏门东跨湖桥南),又建马太守庙以志纪念。
【贺循开凿西兴运河】马臻营造鉴湖后,山会平原上的河流依鉴湖涵闸排灌之设置多为南北流向。晋怀帝永嘉元年至三年(307~309),山阴人贺循任会稽内史,考察地形,发动民众,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边的西陵(今萧山西兴),经萧山、钱清、柯桥到郡城的人工运河。原先为漕运而开凿,故又称漕渠。又组织民众修治与这条运河相连接的河道,使之互相流通,调节水位,保证农田灌溉之需。运河开凿后,可直接进入鉴湖内之山阴故水道而直抵曹娥江,曹娥江东有河道至余姚姚江,顺姚江可达明州(今宁波),不仅提高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们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而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军事之便。
【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邀集当代名士谢安、孙绰、支遁及友好子侄41人,在山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得诗37首。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诗撰写序文,计28行324字。因五合交臻,神融笔畅,把行书艺术推向最高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书作已成为唐太宗的陪葬品,长埋地下。今传冯承素钩摹本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人摹写本。
【范仲淹贬官越州】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三月,著名*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吏部员外郎知越州。在越一年余,除褒扬历代爱国名臣、卓越诗人,关心民众疾苦,体恤贫弱寡孤外,创办稽山书院于卧龙山西岗,延聘社会名流与宿儒讲学,一时书院内人才济济。由此,越州办学之风大盛。为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主张,他把州署旁的"凉堂"改名为"清白堂",撰写了《清白堂记》,堂前的井命名为"清白泉",在"清白堂"侧建"清白亭"。离任时,越州人民为纪念他,建起了"希范亭",在郡前立一镌有"百代师表"4个大字的牌坊。
【绍兴抗倭斗争】明嘉靖年间,倭寇屡侵绍兴,杀人放火,劫掠财物,民众遭害。绍兴民众奋起保卫家乡,编团练,当乡兵,群起抗倭。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抗倭战斗。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经仙居,过诸暨,趋柯桥,途遇乡民姚长子,执为向导。长子引寇向西,进入四面皆水之化人坛,自己被倭寇剁成肉酱,而该股倭寇则被军民围歼。经过皋埠、柯亭及龛山等战役,倭寇之势渐衰。
3.再看看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4.总结,以上事件告诉我们绍兴和武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都很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至于说谁更悠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29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大禹陵之景观。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绍兴市中心还保留着那时的古城墙。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
武汉: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就是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故绍兴历史应该比武汉更为悠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
绍兴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应该是武汉历史更悠久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1:30
应是绍兴 绍兴的历史是2500年 武汉是1500年 http://www.baidu.com/s?tn=site888_pg&bs=%CE%E4%BA%BA&f=8&wd=%CE%E4%BA%BA%B5%C4%C0%FA%CA%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