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24
年前我在法国自由行,参观卢浮宫排队安检时,见一国内团队导游叮咛其队员:2个半小时后车在原地等,抓紧时间···· 想想,偌大展馆怎么这样能看完?
进馆后,这群团客一路小跑并不断问《蒙娜丽莎》在哪?笔者注意到,馆内路口多有中文标出,看《蒙》往哪去。稍后留意发现,馆内指示牌以三种文字引导:法语、英语和中文。见此以为馆方对中国观众挺重视。但随即发现,馆方租借电子讲解器中,除法、英、日、甚至韩语,就没中文的。难道馆方认为中国人都没耐心看展览?
对此群众多有议论。但要究其原因,关键处恐怕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要玩赏西方油画和雕塑,最好对西方宗教、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西方美术史有一定兴趣。而这,恰恰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最缺的一块!所以,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观众多有隔膜。而我等在西方美术博物馆所见只是A面,更有B面若干。这里,咱就聊聊不为常人关注的B面。
油画和雕塑是西方历史的文化载体,也是价值连城的物资财富。这里说件《蒙》的旧事:曾在1911年时被盗28个月,尽管事后结案,但仍迷雾重重。
1911年8月21日闭馆前有人躲进馆内某储藏室。第二天(闭馆日)上午偷儿出来将《蒙》从框中取下这张30×21英寸绘制木板上的油画,塞入外套经工作通道离开现场。次日开馆时才发现画没了!馆方开始还以为是馆内人员将摘去拍照或修整了。
图片说明 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前的热情观众····· 但在四米开外只能看个大概,根本长不了看原作的“新见识”。
在全面搜查后,馆方才确信画被盗。此案即成当地报刊头条。美国银行大亨J·P·摩根闻讯愿出百万美金求破案。而卢浮宫则挂出《蒙》复制品以抚慰观众!两年后,意大利一画商收到来信并附照片和《蒙》画板背后标记等相关证物,称可将《蒙》带回意大利,出价10万美元。
画商即与一鉴定专家约会此人并见到真品,嫌犯被抓。其后意国议会就是否归还此画进行争论,最后意国公共教育*说:《蒙》是民族骄傲,但仍愿将此归还其第二故乡的法国……以此为友谊见证。”而卢浮宫则阴阳怪气声明:“在见证画之前,本馆不发表任何评论。”1914年1月,《蒙》重回卢浮宫墙上,两天内10万名观众前往观看。
事后有两美国记者深入调查所获*是:有自称“地狱谷侯爵”要求记者不得在其去世前公开*后才接受采访。1932年侯爵去世,记者公开调查结果:此侯爵多年从事赝品生意,称“每年有几千幅柯罗、米莱、提香等人赝品被出售。”
卢浮宫盗案所涉《蒙》是连环套布局中之一环。因为侯爵的惯例是“能拿出乱真的画作,并向买家出具文件,证明某博物馆所藏的某艺术品消失……为避丑闻,馆方通常会以复制品代失窃名作!这也就是地下画商向买主炫耀真品(实为赝品)的好时机。
买家更易相信所获是真品。就此,精心制作的6份拷贝运往美国交易。侯爵说,赝品绘制在意大利核桃木上,是取自达芬奇同时代的古董床,难辨真伪。而涉案《蒙》其实并未出宫,所以也就没人要承担犯罪风险。就此“盗《蒙》”就像厨房煮鸡蛋一样简单。而这世界上至少又多了6幅《蒙》。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在法国奥赛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图中两工作人员正在修整一件大型主题油画。在西方,以此为业的人不少,所要修复的不仅有美术品,还有照片、瓷器、文件手稿、古籍、皮制品、金属制品等各种收藏品。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一朋友在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一画者在馆内现场临摹名画,另一是馆方管理员。画者是在用薄画法临摹绘制,手法老练。
熟悉西方美术类博物馆传统管理规则的朋友知道,自己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这在各大美术都是允许惯例,且不论所谓身份!而在国内有些的展览馆还在阻止观众拍照,实在太外行。
像这样在博物馆现场临摹全画,包括签名都可以。但唯一*是,临摹作品的画幅尺寸要有别原作。请注意,图中临摹作品与墙上原作在尺幅差别非常明显。当然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要登记和待批准,且身份不限。
图片说明 西方的美术以及油画的普及,远超国内普通人群的了解和认识。这里以旧图为例:二战时,两德*人在占领区抽出时间在商业街区上在油画写生。要知道,战时军人携带的个人物品非常有限,即便如图中简陋画具:简易三脚架,携颜色管软包、画笔、小油壶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或许是随军文宣人员,但真是这样,画具又太过简单,太不专业。
由于文化传统,西方艺术品市场(注:其中油画,是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品种)有着庞大空间。随之而起的赝品交易也在所难免,并已渗透进入专业博物馆、美术馆。
此处因篇幅所限,就说一起近期涉案的上海旅美画家故事。此人1981年赴美(时年40)现年已70多,画风抽象表现主义,赴美习艺8年后以此谋生,但并不能填饱肚子而去建筑工地,或在街头给人画像。
因没绿卡,家人无法赴美团聚,积了点钱托律师办绿卡,但又被骗。上世纪90年代起有西班牙裔画商雇他复制写实风格画作,每幅5百至8百美元。
后15年又仿抽象表现主义风的名家画作,每幅5千到7千美元,其中涉案名画63幅是带有艺术大师签名的素描和油画,并在画布和棚框制作中仿真、做旧,赝品出售时称是新“发现”大师作品(注:指不曾出现在作者作品著录中的画作)。
其赝品已进入一些国际展会、博物馆和一所美国大使馆,涉案8千万美元。就此FBI也介入并搜查其纽约住所。根据法律,模仿或临摹名作,即使签上大名,如不是以真迹名义和价格出售,不犯法。反之就是诈骗。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在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拍卖行·苏富比的纪录里,就曾有将真迹油画(价值1千万英镑)错当复制品以4.2万英镑卖出,由此引来官司。所以,在美术类博物馆里,不单需要美术类专业人才,还得有“艺术和奢侈品管理“专业人才。而今的上海滩传奇人物刘益谦(龙美术馆创建人)之女,就在美国读此专业的硕士课程。看来老刘还真是个与时俱进的先锋人物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24
年前我在法国自由行,参观卢浮宫排队安检时,见一国内团队导游叮咛其队员:2个半小时后车在原地等,抓紧时间···· 想想,偌大展馆怎么这样能看完?
进馆后,这群团客一路小跑并不断问《蒙娜丽莎》在哪?笔者注意到,馆内路口多有中文标出,看《蒙》往哪去。稍后留意发现,馆内指示牌以三种文字引导:法语、英语和中文。见此以为馆方对中国观众挺重视。但随即发现,馆方租借电子讲解器中,除法、英、日、甚至韩语,就没中文的。难道馆方认为中国人都没耐心看展览?
对此群众多有议论。但要究其原因,关键处恐怕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要玩赏西方油画和雕塑,最好对西方宗教、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西方美术史有一定兴趣。而这,恰恰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最缺的一块!所以,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观众多有隔膜。而我等在西方美术博物馆所见只是A面,更有B面若干。这里,咱就聊聊不为常人关注的B面。
油画和雕塑是西方历史的文化载体,也是价值连城的物资财富。这里说件《蒙》的旧事:曾在1911年时被盗28个月,尽管事后结案,但仍迷雾重重。
1911年8月21日闭馆前有人躲进馆内某储藏室。第二天(闭馆日)上午偷儿出来将《蒙》从框中取下这张30×21英寸绘制木板上的油画,塞入外套经工作通道离开现场。次日开馆时才发现画没了!馆方开始还以为是馆内人员将摘去拍照或修整了。
图片说明 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前的热情观众····· 但在四米开外只能看个大概,根本长不了看原作的“新见识”。
在全面搜查后,馆方才确信画被盗。此案即成当地报刊头条。美国银行大亨J·P·摩根闻讯愿出百万美金求破案。而卢浮宫则挂出《蒙》复制品以抚慰观众!两年后,意大利一画商收到来信并附照片和《蒙》画板背后标记等相关证物,称可将《蒙》带回意大利,出价10万美元。
画商即与一鉴定专家约会此人并见到真品,嫌犯被抓。其后意国议会就是否归还此画进行争论,最后意国公共教育*说:《蒙》是民族骄傲,但仍愿将此归还其第二故乡的法国……以此为友谊见证。”而卢浮宫则阴阳怪气声明:“在见证画之前,本馆不发表任何评论。”1914年1月,《蒙》重回卢浮宫墙上,两天内10万名观众前往观看。
事后有两美国记者深入调查所获*是:有自称“地狱谷侯爵”要求记者不得在其去世前公开*后才接受采访。1932年侯爵去世,记者公开调查结果:此侯爵多年从事赝品生意,称“每年有几千幅柯罗、米莱、提香等人赝品被出售。”
卢浮宫盗案所涉《蒙》是连环套布局中之一环。因为侯爵的惯例是“能拿出乱真的画作,并向买家出具文件,证明某博物馆所藏的某艺术品消失……为避丑闻,馆方通常会以复制品代失窃名作!这也就是地下画商向买主炫耀真品(实为赝品)的好时机。
买家更易相信所获是真品。就此,精心制作的6份拷贝运往美国交易。侯爵说,赝品绘制在意大利核桃木上,是取自达芬奇同时代的古董床,难辨真伪。而涉案《蒙》其实并未出宫,所以也就没人要承担犯罪风险。就此“盗《蒙》”就像厨房煮鸡蛋一样简单。而这世界上至少又多了6幅《蒙》。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在法国奥赛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图中两工作人员正在修整一件大型主题油画。在西方,以此为业的人不少,所要修复的不仅有美术品,还有照片、瓷器、文件手稿、古籍、皮制品、金属制品等各种收藏品。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一朋友在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一画者在馆内现场临摹名画,另一是馆方管理员。画者是在用薄画法临摹绘制,手法老练。
熟悉西方美术类博物馆传统管理规则的朋友知道,自己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这在各大美术都是允许惯例,且不论所谓身份!而在国内有些的展览馆还在阻止观众拍照,实在太外行。
像这样在博物馆现场临摹全画,包括签名都可以。但唯一*是,临摹作品的画幅尺寸要有别原作。请注意,图中临摹作品与墙上原作在尺幅差别非常明显。当然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要登记和待批准,且身份不限。
图片说明 西方的美术以及油画的普及,远超国内普通人群的了解和认识。这里以旧图为例:二战时,两德*人在占领区抽出时间在商业街区上在油画写生。要知道,战时军人携带的个人物品非常有限,即便如图中简陋画具:简易三脚架,携颜色管软包、画笔、小油壶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或许是随军文宣人员,但真是这样,画具又太过简单,太不专业。
由于文化传统,西方艺术品市场(注:其中油画,是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品种)有着庞大空间。随之而起的赝品交易也在所难免,并已渗透进入专业博物馆、美术馆。
此处因篇幅所限,就说一起近期涉案的上海旅美画家故事。此人1981年赴美(时年40)现年已70多,画风抽象表现主义,赴美习艺8年后以此谋生,但并不能填饱肚子而去建筑工地,或在街头给人画像。
因没绿卡,家人无法赴美团聚,积了点钱托律师办绿卡,但又被骗。上世纪90年代起有西班牙裔画商雇他复制写实风格画作,每幅5百至8百美元。
后15年又仿抽象表现主义风的名家画作,每幅5千到7千美元,其中涉案名画63幅是带有艺术大师签名的素描和油画,并在画布和棚框制作中仿真、做旧,赝品出售时称是新“发现”大师作品(注:指不曾出现在作者作品著录中的画作)。
其赝品已进入一些国际展会、博物馆和一所美国大使馆,涉案8千万美元。就此FBI也介入并搜查其纽约住所。根据法律,模仿或临摹名作,即使签上大名,如不是以真迹名义和价格出售,不犯法。反之就是诈骗。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在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拍卖行·苏富比的纪录里,就曾有将真迹油画(价值1千万英镑)错当复制品以4.2万英镑卖出,由此引来官司。所以,在美术类博物馆里,不单需要美术类专业人才,还得有“艺术和奢侈品管理“专业人才。而今的上海滩传奇人物刘益谦(龙美术馆创建人)之女,就在美国读此专业的硕士课程。看来老刘还真是个与时俱进的先锋人物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24
年前我在法国自由行,参观卢浮宫排队安检时,见一国内团队导游叮咛其队员:2个半小时后车在原地等,抓紧时间···· 想想,偌大展馆怎么这样能看完?
进馆后,这群团客一路小跑并不断问《蒙娜丽莎》在哪?笔者注意到,馆内路口多有中文标出,看《蒙》往哪去。稍后留意发现,馆内指示牌以三种文字引导:法语、英语和中文。见此以为馆方对中国观众挺重视。但随即发现,馆方租借电子讲解器中,除法、英、日、甚至韩语,就没中文的。难道馆方认为中国人都没耐心看展览?
对此群众多有议论。但要究其原因,关键处恐怕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要玩赏西方油画和雕塑,最好对西方宗教、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对西方美术史有一定兴趣。而这,恰恰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最缺的一块!所以,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观众多有隔膜。而我等在西方美术博物馆所见只是A面,更有B面若干。这里,咱就聊聊不为常人关注的B面。
油画和雕塑是西方历史的文化载体,也是价值连城的物资财富。这里说件《蒙》的旧事:曾在1911年时被盗28个月,尽管事后结案,但仍迷雾重重。
1911年8月21日闭馆前有人躲进馆内某储藏室。第二天(闭馆日)上午偷儿出来将《蒙》从框中取下这张30×21英寸绘制木板上的油画,塞入外套经工作通道离开现场。次日开馆时才发现画没了!馆方开始还以为是馆内人员将摘去拍照或修整了。
图片说明 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前的热情观众····· 但在四米开外只能看个大概,根本长不了看原作的“新见识”。
在全面搜查后,馆方才确信画被盗。此案即成当地报刊头条。美国银行大亨J·P·摩根闻讯愿出百万美金求破案。而卢浮宫则挂出《蒙》复制品以抚慰观众!两年后,意大利一画商收到来信并附照片和《蒙》画板背后标记等相关证物,称可将《蒙》带回意大利,出价10万美元。
画商即与一鉴定专家约会此人并见到真品,嫌犯被抓。其后意国议会就是否归还此画进行争论,最后意国公共教育*说:《蒙》是民族骄傲,但仍愿将此归还其第二故乡的法国……以此为友谊见证。”而卢浮宫则阴阳怪气声明:“在见证画之前,本馆不发表任何评论。”1914年1月,《蒙》重回卢浮宫墙上,两天内10万名观众前往观看。
事后有两美国记者深入调查所获*是:有自称“地狱谷侯爵”要求记者不得在其去世前公开*后才接受采访。1932年侯爵去世,记者公开调查结果:此侯爵多年从事赝品生意,称“每年有几千幅柯罗、米莱、提香等人赝品被出售。”
卢浮宫盗案所涉《蒙》是连环套布局中之一环。因为侯爵的惯例是“能拿出乱真的画作,并向买家出具文件,证明某博物馆所藏的某艺术品消失……为避丑闻,馆方通常会以复制品代失窃名作!这也就是地下画商向买主炫耀真品(实为赝品)的好时机。
买家更易相信所获是真品。就此,精心制作的6份拷贝运往美国交易。侯爵说,赝品绘制在意大利核桃木上,是取自达芬奇同时代的古董床,难辨真伪。而涉案《蒙》其实并未出宫,所以也就没人要承担犯罪风险。就此“盗《蒙》”就像厨房煮鸡蛋一样简单。而这世界上至少又多了6幅《蒙》。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在法国奥赛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图中两工作人员正在修整一件大型主题油画。在西方,以此为业的人不少,所要修复的不仅有美术品,还有照片、瓷器、文件手稿、古籍、皮制品、金属制品等各种收藏品。
图片说明 这是笔者一朋友在美国芝加哥美术馆内拍摄的照片:一画者在馆内现场临摹名画,另一是馆方管理员。画者是在用薄画法临摹绘制,手法老练。
熟悉西方美术类博物馆传统管理规则的朋友知道,自己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这在各大美术都是允许惯例,且不论所谓身份!而在国内有些的展览馆还在阻止观众拍照,实在太外行。
像这样在博物馆现场临摹全画,包括签名都可以。但唯一*是,临摹作品的画幅尺寸要有别原作。请注意,图中临摹作品与墙上原作在尺幅差别非常明显。当然带这样画具进馆临摹要登记和待批准,且身份不限。
图片说明 西方的美术以及油画的普及,远超国内普通人群的了解和认识。这里以旧图为例:二战时,两德*人在占领区抽出时间在商业街区上在油画写生。要知道,战时军人携带的个人物品非常有限,即便如图中简陋画具:简易三脚架,携颜色管软包、画笔、小油壶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或许是随军文宣人员,但真是这样,画具又太过简单,太不专业。
由于文化传统,西方艺术品市场(注:其中油画,是艺术品交易的重要品种)有着庞大空间。随之而起的赝品交易也在所难免,并已渗透进入专业博物馆、美术馆。
此处因篇幅所限,就说一起近期涉案的上海旅美画家故事。此人1981年赴美(时年40)现年已70多,画风抽象表现主义,赴美习艺8年后以此谋生,但并不能填饱肚子而去建筑工地,或在街头给人画像。
因没绿卡,家人无法赴美团聚,积了点钱托律师办绿卡,但又被骗。上世纪90年代起有西班牙裔画商雇他复制写实风格画作,每幅5百至8百美元。
后15年又仿抽象表现主义风的名家画作,每幅5千到7千美元,其中涉案名画63幅是带有艺术大师签名的素描和油画,并在画布和棚框制作中仿真、做旧,赝品出售时称是新“发现”大师作品(注:指不曾出现在作者作品著录中的画作)。
其赝品已进入一些国际展会、博物馆和一所美国大使馆,涉案8千万美元。就此FBI也介入并搜查其纽约住所。根据法律,模仿或临摹名作,即使签上大名,如不是以真迹名义和价格出售,不犯法。反之就是诈骗。
有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而在世界著名的艺术品拍卖行·苏富比的纪录里,就曾有将真迹油画(价值1千万英镑)错当复制品以4.2万英镑卖出,由此引来官司。所以,在美术类博物馆里,不单需要美术类专业人才,还得有“艺术和奢侈品管理“专业人才。而今的上海滩传奇人物刘益谦(龙美术馆创建人)之女,就在美国读此专业的硕士课程。看来老刘还真是个与时俱进的先锋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