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3:44
主要展布于昆北区,昆南区局部出露。昆北区从东到西分别为西昆仑的奇自拉夫组、祁漫塔格山东部的牦牛山组(1∶25万区调报告中称为黑山沟组、哈尔扎组)及东昆仑的牦牛山组等,昆南区未划分到组(图7-8)。
1.西昆仑昆北区
奇自拉夫组为紫红色碎屑岩,有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等,剖面上该组上、下均为断层,未见顶、底,总体为一套陆相碎屑岩,以紫红为其外观特征,韵律性极明显,砂岩中可见大型板状斜层理及明显冲刷现象(图7-9)。砂岩之上为紫红色粉砂岩,一般为含钙长石石英粉砂岩,呈薄层状。基本层序顶部为粉砂质板岩,由下而上显示由粗到细的正粒序。
奇自拉夫组岩相较为稳定,砂岩中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有明显的冲刷现象,砂岩普遍含钙,且结构、成分成熟度较低,反应了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大地构造演化特征,该组应为气候炎热、氧化作用强烈的河湖相碰撞磨拉石沉积。
2.东昆仑西部昆南区
零星分布于刀锋山附近,属四岔雪峰地层区,产于昆中缝合带内部,以构造岩片的形式,分布零星。下部为深灰色厚层硅质岩夹中厚层含砾细-粗砂岩、粉砂岩及薄层泥灰岩等;上部为灰色、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灰岩、砾屑灰岩夹黑灰色薄层泥灰岩、页岩及中厚层石英砂岩、硅质岩等。岩石中采获牙形石、珊瑚、层孔虫等化石,为一套裂陷盆地斜坡相陆源碎屑岩沉积。
3.祁漫塔格山东部地区
地层分布局限,只在红柳泉(柴南缘)一带有少量出露,角度不整合于滩间山群火山岩之上(见图5-2)。下部碎屑岩,从下至上为滨海相砾岩、粗砂岩,滨浅海砂岩粉砂岩、泥灰岩,滨海砂岩粉砂岩,为一从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为盆地初始裂陷早期沉积。上部主要为一套中酸性凝灰岩、集块岩、砾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夹复成分砾岩、粉砂岩、板岩的岩石组合,属滨浅海相喷发的沉积环境,为盆地初始裂陷晚期沉积。
4.东昆仑东部昆北区
青海省地质局石油普查大队(1962)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质概况》一文中首次用“牦牛山统”一名,地点在柴达木东北缘。原意为:分布于盆地东北缘牦牛山一带,由紫红色砾岩、砂岩、泥板岩、火山岩组成,与上覆下石炭统、下伏地槽相的奥陶、志留系均为不整合接触,产植物化石。青海省地矿局(1997)在《青海省岩石地层》中将其修定为:分布在中、南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下部由灰绿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上部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地层,产植物及鱼化石,上被阿木尼克组或臭牛沟组不整合覆盖,底部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称牦牛山组。
图7-8 昆仑造山带晚泥盆世岩性分布图
图7-9 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基本层序
(据1∶25万于田幅报告)
区内未被破坏、层序较完整的牦牛山组主要分布在波洛斯太-哈图、那更滩南部一带。波洛斯太哈图为大理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泥质板岩等,砾石之间常被胶结火山质或火山熔岩质充填。那更滩南部牦牛山组底部岩性为灰紫色、灰*石英砾岩、复成分砾岩与含砾粗-中细粒石英砂岩、复成分砂岩互层,砾岩分选较差,但磨圆度好,成分较单一,以石英砾为主,具底砾岩特征,向上砾岩层逐渐减少,但砾石成分复杂,分选和磨圆变差。上部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安山岩、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区内牦牛山组局部见底,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中深变质地层之上,顶部多以断层与其他地质体接触;部分牦牛山组顶底均被断层围限,呈断片出现。牦牛山组中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idodendropsis sp.,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Cyclostingma kiltorkense等。
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判断东昆仑东部牦牛山组属河流相陆源碎屑岩和火山岩组合,为伸展型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是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