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为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2
应该静动结合。
运动可以改变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减轻精神压力和紧张,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人说,如果你希望改善身体状态,应该从改善精神状态下手;如果你希望改善精神状态,应该从改善运动习惯下手。
研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比药物更能改善糟糕的情绪,不论何种压抑的心情,可能都会被10公里的长跑所改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文化对运动的益处更是不断强调,今天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散步、慢跑,或做其他运动,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医学家提出“生命亦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重在保养精神。《内功图说动静互根说》指出:“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绝,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气,精必颓,气必馁,而神必倦。”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躁动的年代,保持精神的宁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那么,到底是运动好呢,还是静养好呢?其实,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动,就是躯体的运动;静,就是精神的宁静。动和静的平衡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只有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特色。“形”是指人的身体生理,“神”即是人的精神心理。古代医家认为,养形的关键在于动,养神的关键在于静。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就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它们都强调躯体动而意念静。尤其是散步,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运动,因为它几乎适合任何入,而且没有任何*,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散步令人愉悦,特别是在好的自然环境中散步;散步能燃烧热量,锻炼肌肉,不会损伤身体;散步能促进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友爱和交流。此外,慢跑、游泳、滑雪、骑车、打球等有氧运动,也都非常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运动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的动脉血管,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曾说过:“动脉是显示一个人年轻或年老的最佳部位。”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避免血管的栓塞,但收效甚微。而运动却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扩张动脉血管、减少栓塞。
运动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如果不使用,就会萎缩,并以每天1%的速度丧失其力量,所以要使肌肉有力量,必须不停地使用。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行动迟缓,似乎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活力,但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步伐矫健的老人,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许多老人的衰弱,并非是由于年迈,而是由于不再运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资料:白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4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也要适中;该安静的时候还是要平心静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5
这个要根据你身体的适应状况、环境、机理等多反面来看,不是千篇一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应该静动结合。
运动可以改变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减轻精神压力和紧张,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人说,如果你希望改善身体状态,应该从改善精神状态下手;如果你希望改善精神状态,应该从改善运动习惯下手。
研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比药物更能改善糟糕的情绪,不论何种压抑的心情,可能都会被10公里的长跑所改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文化对运动的益处更是不断强调,今天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散步、慢跑,或做其他运动,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医学家提出“生命亦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重在保养精神。《内功图说动静互根说》指出:“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绝,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气,精必颓,气必馁,而神必倦。”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躁动的年代,保持精神的宁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那么,到底是运动好呢,还是静养好呢?其实,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动,就是躯体的运动;静,就是精神的宁静。动和静的平衡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只有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特色。“形”是指人的身体生理,“神”即是人的精神心理。古代医家认为,养形的关键在于动,养神的关键在于静。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就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它们都强调躯体动而意念静。尤其是散步,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运动,因为它几乎适合任何入,而且没有任何*,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散步令人愉悦,特别是在好的自然环境中散步;散步能燃烧热量,锻炼肌肉,不会损伤身体;散步能促进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友爱和交流。此外,慢跑、游泳、滑雪、骑车、打球等有氧运动,也都非常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运动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的动脉血管,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曾说过:“动脉是显示一个人年轻或年老的最佳部位。”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避免血管的栓塞,但收效甚微。而运动却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扩张动脉血管、减少栓塞。
运动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如果不使用,就会萎缩,并以每天1%的速度丧失其力量,所以要使肌肉有力量,必须不停地使用。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行动迟缓,似乎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活力,但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步伐矫健的老人,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许多老人的衰弱,并非是由于年迈,而是由于不再运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资料:白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4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也要适中;该安静的时候还是要平心静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5
这个要根据你身体的适应状况、环境、机理等多反面来看,不是千篇一律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应该静动结合。
运动可以改变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减轻精神压力和紧张,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人说,如果你希望改善身体状态,应该从改善精神状态下手;如果你希望改善精神状态,应该从改善运动习惯下手。
研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比药物更能改善糟糕的情绪,不论何种压抑的心情,可能都会被10公里的长跑所改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文化对运动的益处更是不断强调,今天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散步、慢跑,或做其他运动,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医学家提出“生命亦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重在保养精神。《内功图说动静互根说》指出:“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绝,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气,精必颓,气必馁,而神必倦。”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躁动的年代,保持精神的宁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那么,到底是运动好呢,还是静养好呢?其实,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动,就是躯体的运动;静,就是精神的宁静。动和静的平衡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只有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特色。“形”是指人的身体生理,“神”即是人的精神心理。古代医家认为,养形的关键在于动,养神的关键在于静。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就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它们都强调躯体动而意念静。尤其是散步,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运动,因为它几乎适合任何入,而且没有任何*,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散步令人愉悦,特别是在好的自然环境中散步;散步能燃烧热量,锻炼肌肉,不会损伤身体;散步能促进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友爱和交流。此外,慢跑、游泳、滑雪、骑车、打球等有氧运动,也都非常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运动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的动脉血管,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曾说过:“动脉是显示一个人年轻或年老的最佳部位。”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避免血管的栓塞,但收效甚微。而运动却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扩张动脉血管、减少栓塞。
运动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如果不使用,就会萎缩,并以每天1%的速度丧失其力量,所以要使肌肉有力量,必须不停地使用。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行动迟缓,似乎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活力,但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步伐矫健的老人,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许多老人的衰弱,并非是由于年迈,而是由于不再运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3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参考资料:白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4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也要适中;该安静的时候还是要平心静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35
这个要根据你身体的适应状况、环境、机理等多反面来看,不是千篇一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