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4:5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02
我们都习惯有一个黑白善恶分明的世界,延伸出很多愤怒和仇恨。
而我通过记者这个职业学到的是,你必须把道德的帽子摘下来。有这个帽子就容易热泪盈眶,容易把世界分成敌我阵营。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柴静
十几年前,柴静刚进央视那会,还是一个懵懂的小清新文艺范,关注自我,想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有一期采访,柴静内心受到震动,明白“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的价值。”遂从主持人转型为记者,滴水藏海,她试着将自己融进新闻,做新闻里的那个人。她说自己终于明白对世界的认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得来。
多年下来,她经历过非典采访、汶川地震报道,主持《看见》栏目,到那些悲惨的人中去接地气,逐渐成熟起来,不再关心自己,也不关心如何成为出色的主持人,更多的是关心新闻背后的人,保持客观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都让他们发生声音;理性但不冷漠,有不少采访场合,感情外露,自然而不造作;敢质问坏人坏事,努力寻求真实的报道。
记得在2003年,在死神魔爪下,柴静成功拍摄完成了《北京“非典”狙击战》,一经播出,就引起极大争议,很多人问:“你们这样做,不怕引起恐慌吗?”她的回答是:比恐慌更严重的,是所有人都看不到*。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13年,柴静结婚。年底,她在美国产女。
她的女儿,还在未出生时就被查出患有肿瘤。爱女心切,她觉得女儿遭受的磨难,和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关。
2014年初,她从央视辞职。彼时,美国产女、老男人饭局、小三传闻等竹筒倒豆子般呈现出来时,她平静、沉默,任“砍柴”余波在议题降温后自动消散殆尽。即便是她信奉的“采访是一种抵达”遭到了来自媒体同行的臧否,她也没有透露出半点自辩的意思。
2015年,柴静用自己写书挣来的一百万稿费,拍了部纪录片《穹顶之下》,对于柴静来说,是一场新闻理想主义者的献祭。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她奉上全部身家,把一位非专业人员,对于雾霾的全部感受和收获,凝聚在了这部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中。
刚开始,观众一片叫好,但很快,叫好声被争议声淹没。
虽然片中柴静专心研究“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三个问题,但却迎来了几乎是对立主义下的骂声。有人骂她是公知,拍《穹顶之下》是制造矛盾,有人骂她是五毛,是变相维稳。
一时间,关于柴静是“走狗”的声音不绝于耳。
《穹顶之下》仅上映七天,就被下架,像一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烟花表演,绽放时光彩落幕,结束后,只有满地冰冷的灰烬,再无半点声响。
柴静“翻车”的原因在于懂的太少,说的太多,买了个铅笔盒就想研究高数线代,拿了特斯拉的牌想打牛顿的局,终究还是被大佬“撅”翻了。
至此,柴静淡出大众视野,也不再去主持新的节目。选择了移*外,低调生活,但在小编看来,柴静依旧在我心里是最好的记者,没有之一。我觉得她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能让采访者愿意敞开心扉,从而愿意表达,甚至倾诉。她和其他记者的不同在于她的采访里有浓浓的“人情味”,区别于现在很多的“程式化”新闻,让人看完报道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03
柴静现在看起来好像过得并不如自己年轻的时候辉煌,反而到后来的时候也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名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03
现在这个女星的生活过得十分的不好,再也没有任何人愿意找她进行合作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04
现在还好,虽然大家吐槽,但是自己一点都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