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词的区别15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2 15:3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2:53
词是广义的诗的一种,其实其来源均来自音乐,但词发源较晚,故保留的音乐性更强(词牌对应的就是一种乐曲)
小议诗与词
greenstone
2006-03-04 22:57:54
一、言志的诗
读过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朋友都会知道,“词以境界为最上”。以前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词以境界为最上,哪诗以什么为最上?一直没有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近日看到一个央视百家讲坛叶嘉莹先生关于王国维先生的讲座,她在其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而诗是言志的”。初听此解立即一怔,进而激奋,这样明显的答案,我居然一直没有想到。纵观中国诗歌源流,从先民流传下来的《诗经》、三闾大夫屈原的《离*》,到《红楼梦》,“托物言志”是诗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黄巢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如桃花一处开”言志,而最终揭竿反唐;宋公明醉提“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反了大宋聚义梁山。以下介绍一下王国维先生年轻诗一首咏史诗: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 黑海东头望大秦。
这首诗系王国维的《咏史诗》二十首其一。相传年轻的王国维只身去上海求学于东文学社,以此诗题友人扇面,机缘巧合,为之后给予王国维极大帮助的罗振玉看到,“知为伟器,遂拔之俦类之中”。之所以引这首史,窃以为是近人言志诗篇之经典之做。先解释一下诗中典故。西域,指汉玉门、阳关以西到中亚细亚至欧洲的地域;张陈即张骞,“张陈远略”即《史记》载“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甘英,东汉班超部属,史载:“和帝永元 9 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古罗马),抵条支(波斯湾)。临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放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乃止。”张骞虽被龙门誉为有“凿空”之功,但较之遥望黑海对岸古罗马的甘英,多少有些逊色。王氏咏史之作源于那个国力衰颓、动荡不安的清季,洋人坚船厉炮打开国门、维新思想吹入士人阶层。读罢此文颇感静庵先生早年报国思想,较之后期“阅尽天涯离别苦”的词章,风格迥异,盖诗言志词造境乎!
二、词以境界为最上
词由古人歌舞宴乐中伶工唱词,经唐之太白、温庭筠、韦庄,南唐冯正中、中主、后主,宋之晏殊、欧阳修、柳永、东坡,至周邦彦为集大成者(盖兼据前人各家之长使然),于南宋放翁、辛幼安以诗为词,自成一家。所谓“词以境界为最上”,大抵词之所歌,多歌舞宴乐、伤春怨别,虽由后主之后境界始大,但只是将士大夫的个人感受融入其中而已,借伤花惜月婉转阐发自身感悟,如后主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此处再引中主李璟的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
菡萏香消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
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
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
倚阑干。
中主李璟也是个文艺帝王,可惜流传下来词作仅有四首,曾经买过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南唐二主词》,其中还录了一首有争议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后世多认为是大晏作品。于这首词,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认为,“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境界,而自冯正中以降都欣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所谓“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语出《离*》“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历来有“香草美人”喻家果天下,至新文化运动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亦是如此。屈大夫所感也就是对当时楚国日益衰退国力的伤感以及自身空有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之所以王国维先生认为中主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有屈氏“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大抵肃杀秋风中飘摇的菡萏就是当时岌岌可危南唐的写照;而后者“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大抵因为对仗工整而为众家所赏识,但从境界角度的确是前者最佳。
三、以诗力为词
词,有人观点是“诗余”,即词是从诗分化出来,逐渐发展而成为脱离诗独成一家。个人感觉诗与词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诗在言志而词在造境。所谓“以诗力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和语言去写词。开山之*抵是东坡,按叶嘉莹先生的说法,东坡以余力写词,大抵词原本是耽溺之娱,不在士大夫文章德业之列,但是往往不经意流露其修养和学识。“以诗力为词”,最经典当属辛幼安。辛氏与东坡并成宋词豪放派之“苏辛”,之所以豪放,除了作者个人文风和性情,更和创作风格有关。以写诗的言志的手法去写词,平铺直叙,不似传统词那种浅唱低酌,故而豪放,后世模仿者或乏胸襟或乏艺力,而成为粗俗之作。前日在一个网友签名档上看到一首小词,作者不祥,录于下:
借我铁骑三千,
复我浩荡中华。
饮马恒河畔,
剑指天山西;
碎叶城揽月,
库叶岛赏雪;
黑海之滨垂钓,
密西西比畅游;
多瑙河畔会猎,
贝加尔湖张弓;
中南半岛访古,
东京废墟祭我中华列祖!
汉旗指处,
望尘逃遁;
犯天威者,
虽远必诛!
窃以为此小词算得上近人“以诗力为词”之上乘之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2:53
一:诗得依韵:
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汉字在音调上有抑扬顿挫,后来又从唱歌中悟出了宫商等五音,慢慢将这种特有的艺术引入了诗歌的创作中,发现同字数的句子末尾,如果用音韵相同的字排在一起,读起来就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不但听觉上很好,而且容易记,就把音韵相同的字进行归类,最先有200多个韵部,经过不断的演变总结和归纳,形成了一直沿用至今的106韵,即平水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韵书,是诗词创作的唯一依据,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颁发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新韵韵部复盖面宽,而且以普通话为依据,摒除了入声字,创作起来要自由些,所以很受初学者的欢迎。由此可见,诗就得遵韵,从诗经到今天的新体自由诗,都得有韵,个人认为,无韵不成诗。有人说了,人家西方人的诗就没韵的,那十四行诗就相当于我们的格律吧?再说西方拼音文字和中国的的汉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诗必须有起承转合。
拿一首五绝来说吧,二十个字要表达一个完整的事或物,没有高度的概括和认真的归纳,能表达清楚问题吗?如果不按这规则去创作,就可能顾此失彼,或是表现不了主题,把握不住中心思想,或是虎头蛇尾,头重脚轻,要不就会偏离主题。这些都是前人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能把它视为束缚人的条条框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圆为规,方为矩。大到国法,小到家规,就如人们常说的按规律办事。格律,就是诗的规矩。
三:诗得有平仄粘对。
平仄是律诗的精髓部份,如果不依平仄,任意所为,就失去了律诗特有的韵味,没有了抑扬顿挫的音韵交替,如果一首诗没有粘对,就会出现零乱的感觉和重复相同的句式。联内必对,联间必粘。这是律诗的另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决不能忽视的。
四:诗得有严格的对仗。
这里说的对仗,是指词性上的对仗,(平仄上的对仗上一节已经说了,)所谓的词性,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另外还有主谓式,动宾式,前辍词,后辍词,四三句式,二五句式,领字句等等。好的对仗才能表现好的意境,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无论哪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面向是读者,读者的认同就是你的成功。
结论:诗的创作是一件费力气动脑筋的事,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读很多的书来充实自已的头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在哪?就在你的脑子里。有人说,为了好的意境,就不一定去苦思格律工不工整的问题了,不能以格律害意,这话初听起来好象有些道理,细想则是在为自已的懒惰或是知识的贫泛找台阶下罢了,换言之就是没词了,词穷了,试想中国的汉字数以万计,同音同意的词汇是那样地丰富,真的就没有其它的字词可以替代了吗?
再说一点就是第三句用韵的问题:(这一段逻辑上有些乱,没作调整。)
无论前人或近当代诗人,都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管你是什么权威人士的权威观点。如果这不能算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律绝诗没什么影响。也许过后连他自已也会觉得可笑吧?就是第三句以一同韵部的仄声字为韵脚,虽然自古以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你可以这样想:一首律诗或绝句,如果第三,五,七句句脚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就象出操时甩了同边手,或者说口令中没了二,只是一,走起来不是不平衡了吗?历来专家学者们都在说音韵美,这样的诗有音韵美吗?懂诗的朋友们可以试读一下这种诗的感觉如何,这些写出这种诗的人一定会找出一千条理由来反驳我,但我还是顽固不化地坚持我的观点是对的。(一首诗韵字处为韵脚,另一处为仄脚或白脚,有句句入韵的诗,那是汉代的柏梁体.仄韵诗反之.)人们早也见怪不怪了,还有初入道的诗友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平仄混押,但作为一首好的律绝,出现这样的问题终是一败笔,造成了音韵上的不和谐,这一论点无疑会招至不少人的非议,但我个人创作中还是尽最大的努力不去犯这低级错误。不懂诗的人要强词夺理,或是懂诗的人要为自已的毛病找掩盖的理由,我是不想和任何人作豪无意义的争辩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2:54
当然有区别,从形式方面,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从题目方面,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从韵律方面,诗严格讲究平仄,当然也有例外;词对于平仄没有过多要求
从风格方面,诗和词的风格要看具体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为准,没有具体的*,个人感觉词要比诗容易理解
这样回答可以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2:54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还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眼儿媚》
3、题材内容的差异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2:55
中国古代先有诗而后有词,诗以唐朝为最盛,词在宋朝是顶峰,词的出现,最初是配曲而唱,所以词名中既有词牌名还有曲名,词不像诗那样对字数,韵律有严格的要求,因为配曲而唱,词或许更优美易懂.而诗更注重炼字,蕴意更深.词按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首,婉约派首推柳永和李清照.
我认为词句更优美而诗意境更深,这样回答还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