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1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缅怀昔日的缠绵爱情, 悲叹幸福不长久, 要和杨贵妃作生死之别, 以后的日子一定长恨绵绵, 非常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想问什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7),夜雨闻铃肠断声(28)。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29)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0)。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3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2)。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4),椒房阿监青娥老(35)。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鸳鸯瓦冷霜华重(39),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40)?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1),能以精诚致魂魄(4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43)。   排空驭气奔如电(44),*入地求之偏(同“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45),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46),其中绰约多仙子(47)。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48)。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49),转教小玉报双成(50)。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51)。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52)。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53),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飖举(54),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5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5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57),蓬莱宫中日月长(58)。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59),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60),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61)。   钗留一股合一扇(62),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63)。   但教(语文选修课本上为“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4),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65),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66),在地愿为连理枝(67)。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68)。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泰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诗歌《长恨歌》诗意图“渔阳鼙鼓动地来”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色宫女们,立刻全都似乎褪掉了色彩。春寒料峭,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那如凝结的油脂的肌肤。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春天随她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完毕,皇上带醉入了寝。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叫天下做父母的心里,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断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因为)还有贵妃的翠色车驾摇摇晃晃、走走又停停,才走到出城门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簪。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通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   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   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 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   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   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   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回。   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视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   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   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天宝元年七月七日,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黄东雷颜体书法《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缅怀昔日的缠绵爱情, 悲叹幸福不长久, 要和杨贵妃作生死之别, 以后的日子一定长恨绵绵, 非常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想问什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7),夜雨闻铃肠断声(28)。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29)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0)。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3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2)。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4),椒房阿监青娥老(35)。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鸳鸯瓦冷霜华重(39),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40)?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1),能以精诚致魂魄(4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43)。   排空驭气奔如电(44),*入地求之偏(同“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45),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46),其中绰约多仙子(47)。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48)。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49),转教小玉报双成(50)。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51)。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52)。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53),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飖举(54),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5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5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57),蓬莱宫中日月长(58)。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59),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60),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61)。   钗留一股合一扇(62),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63)。   但教(语文选修课本上为“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4),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65),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66),在地愿为连理枝(67)。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68)。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泰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诗歌《长恨歌》诗意图“渔阳鼙鼓动地来”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色宫女们,立刻全都似乎褪掉了色彩。春寒料峭,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那如凝结的油脂的肌肤。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春天随她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完毕,皇上带醉入了寝。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叫天下做父母的心里,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断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因为)还有贵妃的翠色车驾摇摇晃晃、走走又停停,才走到出城门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簪。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通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   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   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 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   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   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   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回。   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视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   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   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天宝元年七月七日,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黄东雷颜体书法《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缅怀昔日的缠绵爱情, 悲叹幸福不长久, 要和杨贵妃作生死之别, 以后的日子一定长恨绵绵, 非常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想问什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7),夜雨闻铃肠断声(28)。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29)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0)。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3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2)。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4),椒房阿监青娥老(35)。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鸳鸯瓦冷霜华重(39),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40)?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1),能以精诚致魂魄(4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43)。   排空驭气奔如电(44),*入地求之偏(同“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45),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46),其中绰约多仙子(47)。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48)。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49),转教小玉报双成(50)。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51)。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52)。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53),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飖举(54),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5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5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57),蓬莱宫中日月长(58)。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59),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60),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61)。   钗留一股合一扇(62),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63)。   但教(语文选修课本上为“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4),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65),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66),在地愿为连理枝(67)。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68)。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泰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诗歌《长恨歌》诗意图“渔阳鼙鼓动地来”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色宫女们,立刻全都似乎褪掉了色彩。春寒料峭,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那如凝结的油脂的肌肤。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春天随她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完毕,皇上带醉入了寝。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叫天下做父母的心里,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断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因为)还有贵妃的翠色车驾摇摇晃晃、走走又停停,才走到出城门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簪。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通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   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   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 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   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   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   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回。   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视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   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   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天宝元年七月七日,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黄东雷颜体书法《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是缅怀昔日的缠绵爱情, 悲叹幸福不长久, 要和杨贵妃作生死之别, 以后的日子一定长恨绵绵, 非常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想问什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07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7),夜雨闻铃肠断声(28)。   天旋日转回龙驭(yù)(29)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0)。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3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2)。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4),椒房阿监青娥老(35)。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鸳鸯瓦冷霜华重(39),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40)?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1),能以精诚致魂魄(4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43)。   排空驭气奔如电(44),*入地求之偏(同“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45),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46),其中绰约多仙子(47)。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48)。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49),转教小玉报双成(50)。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51)。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52)。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53),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飖举(54),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5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5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57),蓬莱宫中日月长(58)。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59),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60),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61)。   钗留一股合一扇(62),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63)。   但教(语文选修课本上为“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4),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65),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66),在地愿为连理枝(67)。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68)。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杰出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泰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诗歌《长恨歌》诗意图“渔阳鼙鼓动地来”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色宫女们,立刻全都似乎褪掉了色彩。春寒料峭,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那如凝结的油脂的肌肤。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原来是刚得到皇上的宠幸!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绣有莲花图案的帐子很温暖正适合度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升起老高天子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春天随她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完毕,皇上带醉入了寝。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叫天下做父母的心里,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徐徐地奏歌慢慢地舞蹈,管弦之声聚而不散。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够。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断了!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的大驾,成千上万的车辆马骑,逃往西南。(因为)还有贵妃的翠色车驾摇摇晃晃、走走又停停,才走到出城门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簪。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时,眼泪和血一起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 栈道插云弯弯曲曲通上剑阁 。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子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   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的情思难断绝。   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   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   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   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   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   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   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 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   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   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   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   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回。   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   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   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   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   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   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   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   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   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   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   她含情凝视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   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   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   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   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   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   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   天宝元年七月七日,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   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条。   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种遗憾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黄东雷颜体书法《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中分发型怎么弄好看? 武汉猫咪做绝育一套下来要多少钱?母猫,气麻。 许凯的应援口号 你就是我的*,惟愿我能修成正果。我若在你心上,情敌三千又何妨。你若在我身旁,负了天下又怎 中分发型来历? 许凯应援口号是?, 许凯谢谢粉丝替他负重前行,这些年粉丝都为他做了哪些事? 《唯愿你能安好》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许凯谢谢粉丝为他负重前行,许凯与粉丝的关系怎么样? 在武汉给猫咪做绝育是多少钱? 请问,陌上相逢讵相识,求下句。 诗与远方不可辜负 迈来寒气袭人,唯愿卿安。是什么意思? 延禧攻略许凯粉丝数 那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是但愿来世不相逢 许凯粉丝名,应援色和口号是什么? 学生中分自己怎么吹? 许凯有多少粉丝? 美团外卖商家帐号怎么找回 如果不相见 但愿不相恋 如果不相识 但愿不相惜是哪首歌 什么样的中分发型能起到遮脸的作用呢? 北戴河 是海么 就是假如你没能拿到毕业证,以这个标题发个朋友圈,然后你会发什么_百度问一问 没有银行卡,怎么用微信红包网上买东西? 海么什水用中作的盐?有 哪怕相逢不是爱的起点 也让我心间 北京有海吗? “想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何处? 武汉母猫绝育多少钱,母猫和公猫绝育的费用是不是一样的啊? 内陆上有海么?如果有,有哪些海? 关于母猫做绝育手术的问题,武汉 海的那边还是海吗什么意思 黑海是海吗?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近哪里有好点的宠物医院?猫咪母猫绝育的一干费用大概多少? 辽宁省有海吗 海的那边还是海吗是啥意思? 海么海?上族样水怎啊馆洋 在网上买东西用微信红包怎么支付 海的那边还是海吗下一句怎么回答? 北京有海吗? 都有什么海 准确点! 海盐市有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