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诗句的分析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3 01: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3
汉季群奸探赤符,慨叹梁父独扶孤。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泣鬼文成何有魏,陨星人去失吞吴。
劫灰不冷英雄气,襄水忠魂晓夜呼。
这是清朝康熙年代赵宏恩在任襄郧观察使期间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它概述了诸葛亮在汉末纷乱中辅佐刘备所建立的辉煌战绩,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功败垂成、壮志未酬的痛惜,以及诸葛亮早年隐居地人民世世代代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在历代赞咏隆中诸葛亮的诗歌中,赵宏恩的这首七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联:汉季群奸探赤符,慨叹梁父独扶孤。
“汉季”,汉朝末年。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群奸”,指董卓、袁绍、曹操等军事割据集团的头头。“探”,寻求,谋取。“赤符”,指代汉朝政权。“慨叹”,感慨赞叹,惊叹。“梁父”,指《梁父吟》,又作《梁甫吟》,《三国志�6�1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里用来指代诸葛亮。“扶孤”,扶持势孤力弱的刘备。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力量薄弱,在当时北方军事割据势力混战中屡遭失败,不得不投奔荆州牧刘表,居住于新野小县,所以说是“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东汉末年,各路豪强都在谋取汉家政权,令人感慨赞叹的是,喜欢吟诵《梁父吟 》的诸葛亮却独力辅佐势力薄弱的刘备。
这一联赞颂诸葛亮在群雄纷争中辅助刘备的忠贞品质。生于汉末乱世的诸葛亮,青少年时代跟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襄阳,在隆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接触到了不少社会名流,共同研究经邦济世之道,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坚定了“志安社稷”、一统天下的思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诸葛亮二十七岁,这时,寄人篱下的刘备,由于徐庶、司马徽的推荐,亲往隆中三次拜访诸葛亮,虚心求教。诸葛亮看出刘备的诚意,非常感动,正如他后来在呈送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不难看出,诸葛亮从隆中出山,全力辅佐刘备,正是他“志安社稷”和报答知遇之恩的精神的体现。在这一联里,作者用“群奸”和诸葛亮进行映衬,用“独”字来表现诸葛亮坚定不移的态度,用“慨叹”一词来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颔联: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战月”,战斗的时月,指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这个阶段。“三分鼎”,指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七月,曹操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刘备、孙权。诸葛亮在紧急关头前去东吴游说孙权,决定共同抗击曹操。这年十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壁山)大败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石黯阴云”,意思是八阵图中的石头作威时,天昏地暗、阴云密布。黯,深黑色。“八阵图”,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说,诸葛亮曾在夔州附近的江边上“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造八阵图。作者在诗歌里这样写,是源于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传说诸葛亮在刘备伐吴失败、返归蜀国时,在夔州的鱼腹浦布设作战石垒,用以抵挡东吴大将陆逊的追击。陆逊前来观阵,结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陷入阵中,找不到出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联吴抗曹的日子里,诸葛亮轻摇羽毛扇,胸有成竹地指挥作战,终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又在夔州附近的沙滩上布设了八阵图,使得追赶蜀军的东吴大将陷入昏天黑地的八阵图中,差点丢掉性命。
这一联描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辉煌战绩。诸葛亮一生大大小小指挥了许多次战斗,但是作者只挑选出“三分鼎”、“八阵图”两件事来写,表明作者是很有眼光的,因为它们都比较典型,有代表性。前者,联吴抗曹、火烧赤壁,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事例,是诸葛亮在外交路线和军事路线上的显著成就。而后者,虽然描写八阵图的威力显得十分玄妙神秘,但它客观上却反映了诸葛亮不平凡的军事才能,和上句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去掉神秘的外衣,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在总结历史上作战经验之后,制定的一种军队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它是诸葛亮杰出的智慧的表现。《诸葛亮传》说“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可以说,八阵图是他“巧思”地“推演兵法”的结晶,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工整,而且用词也十分讲究。“扇摇”一词栩栩如生地刻画出这位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军事家的形象,“石黯阴云”则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八阵图的无比威力,都在读者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9:34
但愿多给点分有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