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具有什么性、什么性等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5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7:49
天然的跨地域属性。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
互联网的诞生,是一次史诗般的飞跃,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工业革命能够像互联网这样快速的推动人类的进步。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很多商业公司抓住了机会,嗅到了商机,成为了世界超级巨头,美国的谷歌和Facebook,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有一个很直观的现象,互联网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或者说互联网生态系统越来越丰富,这种生态系统只是相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由于商业竞争,每家互联网公司的生态系统又是相对封闭的,这就造成了自己的护城河上的壁垒越来越高,而且还很厚,几乎不可能攻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57
网络具有无中心性、开放性、交互性、阶段性、广泛联结、任意联结的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6:15
社会性网络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
任何一个陌生人。”
基于此理论的社会性网络软件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 )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被众多互联网企业和投资家所看作未来两年内增长最快的业务,美国的TheFaceBook今年就获得来自风险投资商的1300万元美金的风险投资。
互联网应用发展到现阶段,网络用户开始追求更加“实用”、“真实”的应用体验,渴望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结合。加之目睹于国外SNS网站的成功促进,一批中文SNS网站也随之产生。最早的中文SNS出现在2004年下半年,截止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中文SNS网站,如联络家(Linkist.com)、天际网等。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有着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其中对商务工作的影响尤其重要,同时拥有固定上网环境、有着明确上网目的、致力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人士也是上网一族中最为稳健可靠的部分。网络对商务的帮助和商务人士对网络的使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联合体。
社会性网络软件SNS属于显性的社会性软件,即比较关注直接的社会朋友关系的建立,具有社群性质,朋友之间可进行人力资源分享,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指向性,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完成或解决了具体的应用问题。以联络家(Linkist.com)为例,它是一家面向华语世界专业人士的SNS网站。在注册成为网站会员后,人们可通过网站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人脉网络。与其它中文SNS网站相比,联络家有着一个根本区别,它的会员,来自于各行业的专业人士,在联络家,你结识到的是和你的真实工作和研究方向需求相一致的朋友,你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拥有更有竞争力品质和价格的商品,联系到更多的销售渠道,抢先一步掌握商机等,这都是在其它的交友网站所不能实现的。
最新数据显示,联络家已拥有逾30000个会员,并以2%的日增长率在稳步提高。联系家的会员中,以25-40岁的白领人士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居多,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灵活、先进、易接收新生事物的思维方式,对于网络的应用和依赖更为显著。为了适应这批专业人士的商务需求,联络家提供了一个建立真实、诚信、可靠的沟通和评价体系:
* 接触特定使用者,必须通过两者共同的朋友引荐、传达。
* 使用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和某人建立关系或不再往来。
* 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件没有被第三者知晓的可能。
因而具有极高的操控性和私密性,保证了联络家网站中人际关系网络的高度优质性。
通过使用SNS,人们可以实现个人数据处理、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可以安全地对信任的人群分享自己的信息和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社会性网络,达成更加有价值的沟通和协作。人们的社会性资本(Social Capital)可以累积,这样的体系未来可以服务于各种社会活动,并带来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
行业分析说,SNS所建立的真实的网上人际社会,实际上已解决了电子商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信誉”问题,通过SNS在工作圈、商务合作圈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实现的将是多方共赢。SNS将很快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将电子商务带来的渠道、价格、管理优势与SNS自身的人脉网络优势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就SNS网站自身而言,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有专家预测,SNS网站有可能取代现有门户网站概念成为第二代门户网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叫博客?它与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究竟有什么区别。由于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综合了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因此要严格界定这个“混血儿”不太现实,而且不能过于陷入形式主义。随着演变,博客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性。 有人写道:“blog的确存在这种现象。许多新闻媒体(比方说华盛顿邮报)为了强调blog惊人崛起的现象,常用blogger.com的使用人数(目前为750,000)来作指针,而不管其内容特质是否符合blog。事实上,我们也很容易认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没有特征已经不重要,重点是他使用什么软件或服务。我甚至觉得,说这些软件或服务助长了blog疯基本没错,但其实整个数字与群众也是因为这些软件及服务,而将所有类似的活动(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质)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过那些曾经试图分类的企图。”
由于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决定了我们很难来认定一个正宗的博客先祖,也无法正式认定谁是“博客之父”。到了现在,想来也没有人敢于戴上这顶帽子。否则,一定会被打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