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当时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等。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南方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大量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已日趋衰落,北魏以后才开始复兴,并在汉代传统基础上有了改进,其用途日益扩大,花色品种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黄地加绿彩,或白地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塑艺术不甚发达,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不多。但北朝的陶塑艺术则突破了生硬的作风,注意了神态的刻划,因而造型优美。这一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砖瓦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砖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于汉代,花纹瓦少见,大多数是素面瓦。瓦当上的卷云纹渐被莲花纹所代替。吉祥文字仍旧流行,并出现印有纪年的瓦当。北魏已使用了琉璃瓦,施浅绿色的釉。砖除了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大小雕塑砖两种。其中一面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您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你想太多了吧,那个时候是没有陶瓷的,一般用的都是铁制的工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三国瓷器
三国时(220 ~ 265)的越窑瓷器胎质坚致,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如在谷仓上贴塑出人物、动物、飞禽、 龟蛇、佛像、建筑物、铺首等。另外还有一些雕塑艺术造诣很高的瓷器作品,如捧钵蛙式水注、鸽形杯熊灯、兽柄虎子、跪羊烛台等。
三国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盒、罐、洗子、盘口壶、钵、盆、水盂、虎子、唾壶、耳杯及殉葬用的灶、鸡笼、犬、羊、猪圈、谷仓等明器。
两晋瓷器
西晋时期(265~316)的瓷器还是以越窑为代表,胎体普遍比三国时略厚,色灰;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主要为压印、刻划、贴塑、核印、捏塑等。常见的纹饰有网格、联珠,忍冬、菱形、锯齿、水波、梳篦、楼阙、舞乐人、祈祷人、禽鸟、家畜、佛像、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等等,器型除了三国时已有的盘口四系壶、洗、盆、虎子等以外,还有扁壶、鸡首壶、尊、熏炉、灯、瓷俑等。器型矮胖,盘、碗、钵等器口沿略薄,但底很厚,器足多做成兽蹄、熊形、龙首、虎头等形状。优秀之作常把器物巧妙地雕塑成鸟兽等形状。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律的褐色斑点,这最初的褐色斑点似为无意中点染上的。
东晋(317~420)青瓷的胎釉情况与西晋相似,但在装饰上却大相径庭。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篦水波纹。继东汉瓷器上出现了莲瓣纹之后,东晋晚期使用渐多。另外,西晋后期出现的不规则褐色班点,东晋时已普遍使用。这时的褐色斑点一般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鲁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东晋时也有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如蛙形水盂),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而只是在水孟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划几笔。
南北朝
南朝时(420~ 479)佛教监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
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有很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 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龙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
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朝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有盘、高足盘、碗、杯、缸、瓶、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当时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等。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南方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大量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已日趋衰落,北魏以后才开始复兴,并在汉代传统基础上有了改进,其用途日益扩大,花色品种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黄地加绿彩,或白地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塑艺术不甚发达,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不多。但北朝的陶塑艺术则突破了生硬的作风,注意了神态的刻划,因而造型优美。这一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砖瓦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砖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于汉代,花纹瓦少见,大多数是素面瓦。瓦当上的卷云纹渐被莲花纹所代替。吉祥文字仍旧流行,并出现印有纪年的瓦当。北魏已使用了琉璃瓦,施浅绿色的釉。砖除了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大小雕塑砖两种。其中一面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当时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等。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南方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大量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已日趋衰落,北魏以后才开始复兴,并在汉代传统基础上有了改进,其用途日益扩大,花色品种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黄地加绿彩,或白地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塑艺术不甚发达,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不多。但北朝的陶塑艺术则突破了生硬的作风,注意了神态的刻划,因而造型优美。这一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砖瓦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砖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于汉代,花纹瓦少见,大多数是素面瓦。瓦当上的卷云纹渐被莲花纹所代替。吉祥文字仍旧流行,并出现印有纪年的瓦当。北魏已使用了琉璃瓦,施浅绿色的釉。砖除了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大小雕塑砖两种。其中一面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您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当时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等。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南方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大量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已日趋衰落,北魏以后才开始复兴,并在汉代传统基础上有了改进,其用途日益扩大,花色品种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黄地加绿彩,或白地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塑艺术不甚发达,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不多。但北朝的陶塑艺术则突破了生硬的作风,注意了神态的刻划,因而造型优美。这一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砖瓦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砖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于汉代,花纹瓦少见,大多数是素面瓦。瓦当上的卷云纹渐被莲花纹所代替。吉祥文字仍旧流行,并出现印有纪年的瓦当。北魏已使用了琉璃瓦,施浅绿色的釉。砖除了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大小雕塑砖两种。其中一面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您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您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
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外施青黄釉或黄釉。主要是日用器皿。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
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你想太多了吧,那个时候是没有陶瓷的,一般用的都是铁制的工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你想太多了吧,那个时候是没有陶瓷的,一般用的都是铁制的工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三国瓷器
三国时(220 ~ 265)的越窑瓷器胎质坚致,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纹饰较少,只有划或印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贴塑、模印纹则比较丰富,如在谷仓上贴塑出人物、动物、飞禽、 龟蛇、佛像、建筑物、铺首等。另外还有一些雕塑艺术造诣很高的瓷器作品,如捧钵蛙式水注、鸽形杯熊灯、兽柄虎子、跪羊烛台等。
三国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盒、罐、洗子、盘口壶、钵、盆、水盂、虎子、唾壶、耳杯及殉葬用的灶、鸡笼、犬、羊、猪圈、谷仓等明器。
两晋瓷器
西晋时期(265~316)的瓷器还是以越窑为代表,胎体普遍比三国时略厚,色灰;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主要为压印、刻划、贴塑、核印、捏塑等。常见的纹饰有网格、联珠,忍冬、菱形、锯齿、水波、梳篦、楼阙、舞乐人、祈祷人、禽鸟、家畜、佛像、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等等,器型除了三国时已有的盘口四系壶、洗、盆、虎子等以外,还有扁壶、鸡首壶、尊、熏炉、灯、瓷俑等。器型矮胖,盘、碗、钵等器口沿略薄,但底很厚,器足多做成兽蹄、熊形、龙首、虎头等形状。优秀之作常把器物巧妙地雕塑成鸟兽等形状。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律的褐色斑点,这最初的褐色斑点似为无意中点染上的。
东晋(317~420)青瓷的胎釉情况与西晋相似,但在装饰上却大相径庭。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篦水波纹。继东汉瓷器上出现了莲瓣纹之后,东晋晚期使用渐多。另外,西晋后期出现的不规则褐色班点,东晋时已普遍使用。这时的褐色斑点一般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鲁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东晋时也有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如蛙形水盂),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而只是在水孟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划几笔。
南北朝
南朝时(420~ 479)佛教监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
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有很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 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首壶鸡头比东晋时还要高,鸡冠耸起,嘴部有孔,有的和腹部相通,已起到流的作用了,把手连接盘口的一端比东晋时更高,有的做成龙柄。南朝时出现的盏、盏托及盅盘,是从汉代的耳杯及托盘演变而来的。
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瓷器了。北朝的制瓷工匠最大的功绩是创烧出了白瓷。北朝瓷器一般实用品多,常见有盘、高足盘、碗、杯、缸、瓶、壶、盒、罐、灯等。大多数光素无纹,有简单的弦纹,寥寥无几的划纹或捏塑花边,部分有纹饰的多划、贴、塑莲瓣,有的瓣尖部凸出翘起,纹饰多粗犷稚拙。壶、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桥形系、泥条系均有。北朝也有鸡首壶,鸡头高昂、露出胸脯,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作饮水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烧制瓷器的生产技术已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当时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间有黑瓷等。三国时,各地的瓷窑都用当地的瓷土作为制坯原料,而西晋的越窑则可能有意识地选用了铁、钛含量较高的瓷土作为坯料,使胎烧成灰色,对釉起衬托作用,并使釉青中带灰,色调比较沉静。这一时期,南方各青瓷窑场都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则是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北魏时期,青瓷烧造技术传到中原,以后又发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程。早期的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层厚的地方呈现青色,说明它脱胎于青瓷。北方青瓷、黑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以后唐、宋时期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和打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在南方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大量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在三国至东晋时期已日趋衰落,北魏以后才开始复兴,并在汉代传统基础上有了改进,其用途日益扩大,花色品种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黄地加绿彩,或白地加绿彩,或黄、绿、褐三色并用;从汉代的单色釉向多色釉迈进了一步,并为过渡到唐代三彩陶器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塑艺术不甚发达,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不多。但北朝的陶塑艺术则突破了生硬的作风,注意了神态的刻划,因而造型优美。这一时期的建筑用陶,继续得到发展,砖瓦的生产规模较大,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砖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于汉代,花纹瓦少见,大多数是素面瓦。瓦当上的卷云纹渐被莲花纹所代替。吉祥文字仍旧流行,并出现印有纪年的瓦当。北魏已使用了琉璃瓦,施浅绿色的釉。砖除了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外,还有供装饰用的大小雕塑砖两种。其中一面塑有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的兽面,造型生动,气魄宏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果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9:27
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