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7
太伏中心小学——雷焕琴
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育才不致于3+2-5=0
,这是教育者都已认识到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谈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内容、与家长沟通应注意的几方面。
在农村小学的起始年级,往往是家长最重视孩子的时期之一。大部分家长都有这种思想:从一年级开始孩子是正式读书了,要看出孩子的真实水平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励,家长们都从小就对孩子耳提面命,要认真读书,要考上大学,要有出息。孩子刚上一年级,这个时候的家长一方面既心里在对老师进行审视观望,一方面是非常热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家长的这种心理只要是做父母的都能明白。过了这一阶段,在小学,除非有什么大变动,家长不会再有这样的热情参与学校教育了。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首先得有交流、合作的氛围,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时,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它是欢迎你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他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与家长合作的态度。很显然,学校的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做为班主任,是创造氛围的主要人员。
其次,教师要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您慈爱、和气的脸庞,只有孩子们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家长们一看,孩子这么快就接受了教师,一定会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也就从心底里开始接受您,佩服您。要知道孩子都是从一个个独特的家庭中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一张张白纸。经验老道的老师往往能从一位学生身上看到其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影子。走进一个家庭,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导家长,从而能为提高全民的素质出力一、沟通方式,多种多样。
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当今在我国广大农村,人们正轰轰烈烈的忙于脱贫致富,然而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渴望“子成龙,女成凤”
,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
,却缺乏爱的“能力”
。所以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动的,对家长具有一定指导的交流。定期地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路公布,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传达,家长们也能互相交流。家长会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同时,家长会毕竟开得少,一学期一次已经非常不错了,有些学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没有的。所以单单靠家长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交流。家访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有家访工作的目的。要设想好: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预计家长对于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态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其次还要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再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性格特点等差异,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最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采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谈话式,还是采用家长、教师两方谈话式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沟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们运用:1、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且是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长土壤。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虽比不上家访了解地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但是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一天的工作无疑是琐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后果往往是难以补救的。2、现代通讯交流。接送时的交流固然好,但是涉及到因父母上班而无法接送的家庭,要想经常联系就可依靠现代的通讯工具了,电话,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采用,方便、及时和有效。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过节日,手机上收到一条条祝福的话语,教师会感到舒心;假期里家长来询问有关学习的问题让老师感受到肩头的责任……电话等的交流,虽比不上面对面来得真实与自然,可是却能随时随地,又能应对突发事件,是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3、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时进行书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务,家长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想法可以清楚有条理地写在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家长阅读后还可以回信。家长信的优点是简便,无需劳师动众,教师也可以有一定的准备。一些平时难开口的话可以写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谅解。
二、沟通内容,方方面面。
首先,我觉得在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上。在农村,可能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狭隘。对孩子,不是“卡”、“管”
,就是无*地放纵,再加上目前教育普遍有“唯分数至上”的倾向,对于成绩,家长又是非常的关注和重视,从小学入学开始,每一次小小的测试成绩家长总是特别在乎,哪怕是一分两分,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老师的工作开展也有很大的阻碍。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作为大事来对待。
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开学了,我就在家长会上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家长,家庭的教与不教,会教与不会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别”的根源所在!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的帮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当家长对儿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家长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由于这次家长会,很多家长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为孩子辅导功课,教师得及时引导才不致于落入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死胡同。于是我又写一封家长信:家长关心孩子成绩(分数)的心是可以理解的,确实,读书上大学是孩子长大获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分数的好坏都是暂时的,有时甚至是偶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美好品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再要去注重培养就困难了。
其次,哪怕家长已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念,但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确实是非常缺乏的。而对低年级还特别需要家长的孩子来说,教法是极其重要的。新生入学,是一个关口,家长的准备工作需要老师的指导。从孩子的情绪调节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孩子的安全到置办学习用品,有了教师的参与,家长工作会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孩子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同时教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了。
再次,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还应以自身的素质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下了班,打扑克,玩麻将。有的家长在家休息,把孩子关在自己小屋里学习,自己却在沙发上磕瓜子,看电视,手里拿着遥控器,一边换着频道,一边在门缝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写作业,嘴里还不停地喊:“要认真写,写不好可得重写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天天向上,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班主任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家庭便有怎样的孩子。自己的素质不提高,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来。当然,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家长,毕竟家长不是学生,家长的素养并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我们提倡老师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家长。比如教师热爱读书、又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友谊,可以推荐好书阅读,以书为载体互相促进、交流。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会像巨大的磁场那样吸引周围的磁铁。
三、沟通技巧,应有效为本。
在小学的低段,教师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是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1、不同类型家长区别对待。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不灵。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内容。例如在农村,为了创造家庭学习的氛围,对于有一定文化的可建议家长阅读,而对于几乎不认字的家长可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认字,读课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伤了家长的积极性。2、与家长宜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家长,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进行沟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过分近,教师往往会越权,或参与了学生家庭的矛盾,或让学生会认为自己有特权而沾沾自喜。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没有工作,一切依赖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倾诉。为了挽救即将破裂的家庭,这位班主任把孩子父亲请到学校,跟他谈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让他保证不做破坏家庭的事。当时这位父亲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可不久,班主任在外面遇到了学生父亲和年轻女人很亲密地在一起,于是将此事告诉孩子的母亲,希望一同阻止危机。然而,孩子的父亲竟然当面承认一切,并且提出离婚。孩子的母亲精神崩溃杀了丈夫,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儿。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虽然一片好心,与家长关系也非常密切,可是行动显然越权了,帮助变成了干涉。事实证明,她这样做,不但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而且她的干预并没有解决人家的家庭危机,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出了人命。3、在广大的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农村的家长普遍对老师是比较尊重的,所以谈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面对这种局面,教师产生过高的“身份期待”
总而言之,家长工作是我们老师份内的事,做好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使素质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0:37
太伏中心小学——雷焕琴
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育才不致于3+2-5=0
,这是教育者都已认识到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谈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内容、与家长沟通应注意的几方面。
在农村小学的起始年级,往往是家长最重视孩子的时期之一。大部分家长都有这种思想:从一年级开始孩子是正式读书了,要看出孩子的真实水平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励,家长们都从小就对孩子耳提面命,要认真读书,要考上大学,要有出息。孩子刚上一年级,这个时候的家长一方面既心里在对老师进行审视观望,一方面是非常热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家长的这种心理只要是做父母的都能明白。过了这一阶段,在小学,除非有什么大变动,家长不会再有这样的热情参与学校教育了。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首先得有交流、合作的氛围,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时,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它是欢迎你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他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与家长合作的态度。很显然,学校的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做为班主任,是创造氛围的主要人员。
其次,教师要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您慈爱、和气的脸庞,只有孩子们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家长们一看,孩子这么快就接受了教师,一定会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也就从心底里开始接受您,佩服您。要知道孩子都是从一个个独特的家庭中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一张张白纸。经验老道的老师往往能从一位学生身上看到其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影子。走进一个家庭,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导家长,从而能为提高全民的素质出力一、沟通方式,多种多样。
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当今在我国广大农村,人们正轰轰烈烈的忙于脱贫致富,然而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渴望“子成龙,女成凤”
,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
,却缺乏爱的“能力”
。所以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动的,对家长具有一定指导的交流。定期地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路公布,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传达,家长们也能互相交流。家长会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同时,家长会毕竟开得少,一学期一次已经非常不错了,有些学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没有的。所以单单靠家长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交流。家访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有家访工作的目的。要设想好: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预计家长对于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态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其次还要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再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性格特点等差异,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最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采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谈话式,还是采用家长、教师两方谈话式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沟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们运用:1、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且是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长土壤。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虽比不上家访了解地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但是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一天的工作无疑是琐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后果往往是难以补救的。2、现代通讯交流。接送时的交流固然好,但是涉及到因父母上班而无法接送的家庭,要想经常联系就可依靠现代的通讯工具了,电话,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采用,方便、及时和有效。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过节日,手机上收到一条条祝福的话语,教师会感到舒心;假期里家长来询问有关学习的问题让老师感受到肩头的责任……电话等的交流,虽比不上面对面来得真实与自然,可是却能随时随地,又能应对突发事件,是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3、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时进行书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务,家长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想法可以清楚有条理地写在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家长阅读后还可以回信。家长信的优点是简便,无需劳师动众,教师也可以有一定的准备。一些平时难开口的话可以写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谅解。
二、沟通内容,方方面面。
首先,我觉得在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上。在农村,可能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狭隘。对孩子,不是“卡”、“管”
,就是无*地放纵,再加上目前教育普遍有“唯分数至上”的倾向,对于成绩,家长又是非常的关注和重视,从小学入学开始,每一次小小的测试成绩家长总是特别在乎,哪怕是一分两分,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老师的工作开展也有很大的阻碍。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作为大事来对待。
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开学了,我就在家长会上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家长,家庭的教与不教,会教与不会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别”的根源所在!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的帮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当家长对儿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家长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由于这次家长会,很多家长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为孩子辅导功课,教师得及时引导才不致于落入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死胡同。于是我又写一封家长信:家长关心孩子成绩(分数)的心是可以理解的,确实,读书上大学是孩子长大获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分数的好坏都是暂时的,有时甚至是偶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美好品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再要去注重培养就困难了。
其次,哪怕家长已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念,但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确实是非常缺乏的。而对低年级还特别需要家长的孩子来说,教法是极其重要的。新生入学,是一个关口,家长的准备工作需要老师的指导。从孩子的情绪调节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孩子的安全到置办学习用品,有了教师的参与,家长工作会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孩子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同时教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了。
再次,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还应以自身的素质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下了班,打扑克,玩麻将。有的家长在家休息,把孩子关在自己小屋里学习,自己却在沙发上磕瓜子,看电视,手里拿着遥控器,一边换着频道,一边在门缝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写作业,嘴里还不停地喊:“要认真写,写不好可得重写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天天向上,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班主任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家庭便有怎样的孩子。自己的素质不提高,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来。当然,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家长,毕竟家长不是学生,家长的素养并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我们提倡老师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家长。比如教师热爱读书、又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友谊,可以推荐好书阅读,以书为载体互相促进、交流。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会像巨大的磁场那样吸引周围的磁铁。
三、沟通技巧,应有效为本。
在小学的低段,教师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是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1、不同类型家长区别对待。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不灵。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内容。例如在农村,为了创造家庭学习的氛围,对于有一定文化的可建议家长阅读,而对于几乎不认字的家长可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认字,读课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伤了家长的积极性。2、与家长宜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家长,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进行沟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过分近,教师往往会越权,或参与了学生家庭的矛盾,或让学生会认为自己有特权而沾沾自喜。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没有工作,一切依赖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倾诉。为了挽救即将破裂的家庭,这位班主任把孩子父亲请到学校,跟他谈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让他保证不做破坏家庭的事。当时这位父亲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可不久,班主任在外面遇到了学生父亲和年轻女人很亲密地在一起,于是将此事告诉孩子的母亲,希望一同阻止危机。然而,孩子的父亲竟然当面承认一切,并且提出离婚。孩子的母亲精神崩溃杀了丈夫,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儿。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虽然一片好心,与家长关系也非常密切,可是行动显然越权了,帮助变成了干涉。事实证明,她这样做,不但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而且她的干预并没有解决人家的家庭危机,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出了人命。3、在广大的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农村的家长普遍对老师是比较尊重的,所以谈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面对这种局面,教师产生过高的“身份期待”
总而言之,家长工作是我们老师份内的事,做好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使素质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班上各方面的顶梁柱和带头人,也为培养21世纪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