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互相关爱的作文,字多的附加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生活就像一本书,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我从失败或成功中懂得的道理。翻开书的一页,它记载了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心中美好的愿望: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
那天,骄阳似火,我买了一瓶可乐。回到家后,把可乐倒进杯子里,不断浮出的气泡格外诱人。
我端起杯子,正要细细品尝,房门被推开了,邻居家5岁的小女孩婷婷伸出小脑袋注视着我:“哥哥,你在喝什么呀?”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我思量着,若是告诉她我正在喝可乐,她一定也要喝。不给她,不太好,给了她,我喝得不就少了吗?“哥哥在喝药”我故意咳了几声。“药苦吗?”她关切地问。“苦,不信你也尝尝!”“不,不。”她急摆了摆手,胆怯的退了一步,便匆匆的跑开了。
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叫,断断续续的。我一边品尝着清凉甘甜的可乐,一边为刚才的“随机应变”而自鸣得意。又是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婷婷转眼间又“飞”回我面前。她摊开胖乎乎的小手,掌心有几粒包装精美的奶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小哥哥,你先把药一口气喝光,在吃掉这些糖就不苦了。”
我顿时愕然了,望着她急促喘着气的样子和不断往下淌的汗水,我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婷婷是那么天真无邪,而我这个“小哥哥”却比不上她幼小的心灵,真是可恶!我惭愧的低下了头,突然感到了自私的可怕。窗外的知了还在叫,可乐也还在冒着泡。
我赶紧拿来一个杯子,给婷婷也倒了一杯,“来,你也喝。”“不,苦,我不喝。”“这是可乐,甜的。”她用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盯着我看,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慢的端起杯子小心翼翼的用舌尖*了*,“是可乐,甜的。”她笑了,笑容像可乐一样甜。
从婷婷那里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真诚和慷慨。与人共同分享快乐,比独自一人享受更愉快。我会像婷婷那样用行动告诉别人这个道理,我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生活就像一本书,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我从失败或成功中懂得的道理。翻开书的一页,它记载了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心中美好的愿望: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
那天,骄阳似火,我买了一瓶可乐。回到家后,把可乐倒进杯子里,不断浮出的气泡格外诱人。
我端起杯子,正要细细品尝,房门被推开了,邻居家5岁的小女孩婷婷伸出小脑袋注视着我:“哥哥,你在喝什么呀?”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我思量着,若是告诉她我正在喝可乐,她一定也要喝。不给她,不太好,给了她,我喝得不就少了吗?“哥哥在喝药”我故意咳了几声。“药苦吗?”她关切地问。“苦,不信你也尝尝!”“不,不。”她急摆了摆手,胆怯的退了一步,便匆匆的跑开了。
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叫,断断续续的。我一边品尝着清凉甘甜的可乐,一边为刚才的“随机应变”而自鸣得意。又是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婷婷转眼间又“飞”回我面前。她摊开胖乎乎的小手,掌心有几粒包装精美的奶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小哥哥,你先把药一口气喝光,在吃掉这些糖就不苦了。”
我顿时愕然了,望着她急促喘着气的样子和不断往下淌的汗水,我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婷婷是那么天真无邪,而我这个“小哥哥”却比不上她幼小的心灵,真是可恶!我惭愧的低下了头,突然感到了自私的可怕。窗外的知了还在叫,可乐也还在冒着泡。
我赶紧拿来一个杯子,给婷婷也倒了一杯,“来,你也喝。”“不,苦,我不喝。”“这是可乐,甜的。”她用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盯着我看,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慢的端起杯子小心翼翼的用舌尖*了*,“是可乐,甜的。”她笑了,笑容像可乐一样甜。
从婷婷那里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真诚和慷慨。与人共同分享快乐,比独自一人享受更愉快。我会像婷婷那样用行动告诉别人这个道理,我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生活就像一本书,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我从失败或成功中懂得的道理。翻开书的一页,它记载了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心中美好的愿望: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
那天,骄阳似火,我买了一瓶可乐。回到家后,把可乐倒进杯子里,不断浮出的气泡格外诱人。
我端起杯子,正要细细品尝,房门被推开了,邻居家5岁的小女孩婷婷伸出小脑袋注视着我:“哥哥,你在喝什么呀?”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我思量着,若是告诉她我正在喝可乐,她一定也要喝。不给她,不太好,给了她,我喝得不就少了吗?“哥哥在喝药”我故意咳了几声。“药苦吗?”她关切地问。“苦,不信你也尝尝!”“不,不。”她急摆了摆手,胆怯的退了一步,便匆匆的跑开了。
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叫,断断续续的。我一边品尝着清凉甘甜的可乐,一边为刚才的“随机应变”而自鸣得意。又是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婷婷转眼间又“飞”回我面前。她摊开胖乎乎的小手,掌心有几粒包装精美的奶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小哥哥,你先把药一口气喝光,在吃掉这些糖就不苦了。”
我顿时愕然了,望着她急促喘着气的样子和不断往下淌的汗水,我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婷婷是那么天真无邪,而我这个“小哥哥”却比不上她幼小的心灵,真是可恶!我惭愧的低下了头,突然感到了自私的可怕。窗外的知了还在叫,可乐也还在冒着泡。
我赶紧拿来一个杯子,给婷婷也倒了一杯,“来,你也喝。”“不,苦,我不喝。”“这是可乐,甜的。”她用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盯着我看,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慢的端起杯子小心翼翼的用舌尖*了*,“是可乐,甜的。”她笑了,笑容像可乐一样甜。
从婷婷那里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真诚和慷慨。与人共同分享快乐,比独自一人享受更愉快。我会像婷婷那样用行动告诉别人这个道理,我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生活就像一本书,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我从失败或成功中懂得的道理。翻开书的一页,它记载了一件小事,而正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心中美好的愿望: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
那天,骄阳似火,我买了一瓶可乐。回到家后,把可乐倒进杯子里,不断浮出的气泡格外诱人。
我端起杯子,正要细细品尝,房门被推开了,邻居家5岁的小女孩婷婷伸出小脑袋注视着我:“哥哥,你在喝什么呀?”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在眼眶里直打转。我思量着,若是告诉她我正在喝可乐,她一定也要喝。不给她,不太好,给了她,我喝得不就少了吗?“哥哥在喝药”我故意咳了几声。“药苦吗?”她关切地问。“苦,不信你也尝尝!”“不,不。”她急摆了摆手,胆怯的退了一步,便匆匆的跑开了。
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叫,断断续续的。我一边品尝着清凉甘甜的可乐,一边为刚才的“随机应变”而自鸣得意。又是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婷婷转眼间又“飞”回我面前。她摊开胖乎乎的小手,掌心有几粒包装精美的奶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小哥哥,你先把药一口气喝光,在吃掉这些糖就不苦了。”
我顿时愕然了,望着她急促喘着气的样子和不断往下淌的汗水,我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婷婷是那么天真无邪,而我这个“小哥哥”却比不上她幼小的心灵,真是可恶!我惭愧的低下了头,突然感到了自私的可怕。窗外的知了还在叫,可乐也还在冒着泡。
我赶紧拿来一个杯子,给婷婷也倒了一杯,“来,你也喝。”“不,苦,我不喝。”“这是可乐,甜的。”她用那双乌黑发亮的小眼珠盯着我看,过了一会儿,她才慢慢的端起杯子小心翼翼的用舌尖*了*,“是可乐,甜的。”她笑了,笑容像可乐一样甜。
从婷婷那里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真诚和慷慨。与人共同分享快乐,比独自一人享受更愉快。我会像婷婷那样用行动告诉别人这个道理,我要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1:11
引子:半年前写了几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后,就一直在想,我也要写点有关父亲的日记。没想到此后竟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回忆过去与父亲一起度过的岁月。转眼又一年的父亲节来临,而且也快到父母亲的生日了,我才突然又想起写日记的事。
很怀念三岁到五岁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时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在乡下,就我和父亲在县城。因为身体不太好,父亲被转到了厂里的保卫科,每天只是坐在值班室里,用粉笔或者纸笔,更多的时候随手捡来的小木炭或石头在地上教我认字,做简单的算数题。父亲后来告诉我,小时候我很好学,上街看到广告或招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问,买东西总是抢着算钱。厂里的叔叔们看见我都喜欢写字或出算数题来考我,答对了,父亲就会把我抱在腿上,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满女以后要考大学的呢!”值晚班的时候,父亲白天就会带我去厂里的果园摘梨、桃、枣,还有葡萄、柑桔、大大个的柚子。那时候厂里几乎四处都是果树和花带。有野生的,也有一片片的果园。那时候的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因为和厂里的叔叔们太熟,有一次还差点儿闹“失踪”。那可能也就是四五岁的时候吧,我一个人在路边玩石头,遇到厂里食堂里帮煮饭的一位叔叔,他说要带我去他家吃西瓜,问我愿意吗?我当时一定太想去西瓜地里自己摘西瓜了,否则怎敢自己一个人和那个叔叔去到了县郊的村子里。叔叔提醒我去告诉父亲,我就马上跑到正在午睡的父亲那,问他我可以去叔叔家吃西瓜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就走了。而父亲当时则认为我只是到了哪个邻居家而已,结果却是吃晚饭了还不见回来,问遍了所有邻居也不知道我在哪儿。父亲怎么找到我的,我不知道,只隐约记得我在梦里被说话声惊醒,天已经微亮,那位叔叔和父亲在解释什么。第二天,我还在村里吃了早饭,才和叔叔回厂里。而父亲在家里等着,看见我,也只是问我吃了多少西瓜,好吃吗?丝毫没有责备的样子。叔叔却告诉我,父亲找了我一天一夜。(不知何故,写到这,眼泪就流了下来)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急坏了,也自责的要命吧!
在兄弟姐妹中,父亲最疼我,不仅因为我从小跟他生活在一起,也因为我最小,看起来比较聪明,听话。虽然小时候也有任性,但过后总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歉意,向父亲认错。
与父亲冲突最多的恐怕是在初中。那是一个很叛逆、很任性的年龄;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状况最困难。大哥读高中进大专,我和二哥都在读初中,一家人就靠父亲那点工资支撑着。虽然母亲也很会侍弄地里的瓜果蔬菜,却变不出钱来。于是,与父亲的矛盾往往围绕着他答应帮我买什么东西,最后却以各种理由推托而买不成。父亲每次都和我商量着下次什么时候再买,或者说吃穿过得去就行了,或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类的道理。而我往往只听了个开头就发火了,说父亲讲话不算数云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饭,或者下一个周末不回家。谁也没妥协,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好像结局总是父亲以其它方式弥补我,我则一回学校就写信回家向他道歉。回想起来,父亲当时一定很为难,作为一家之主,谁不想在儿女面前“一诺千金”,谁不想让孩子生活的好些。更何况父亲并不想其它同学的家长那样*蛮横,他希望他能体现民主,希望我们能懂事。
民主的父亲也很乐观、幽默。对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总能以豁达的心态来处之,并将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的传给了我们四个子女。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幽默细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父亲的遗传和影响。
还记得经济困难时期,家里通常是到了什么季节,母亲在地里种了什么,我们就会一连好几周吃同样的菜。虽然父亲也总能想到很多办法让我们打牙祭,但更多的时候是面对着一成不变的蔬菜。煮法在变换着,主料从来不换。于是,有时候就会听到父亲很惊喜的说,“哎呀,今天的××菜怎么吃起来有鸡肉的味道。”如果谁抱怨炒蛋放少了盐,他就会说,“我们今天吃的就是蛋(淡)嘛。”除此以外,他会在我们吃到某种蔬菜腻了的时候,讲讲有关那种蔬菜的故事,也不知道是他编的还是听来的。反正故事都是围绕着地主与农民;财主和长工来展开的。
到冬天了,家里吃萝卜是常事。他就会说出很多有道理没道理的吃萝卜的好处。也会说“光吃萝卜不吃菜”的故事:以前有个农民家里穷,没钱买肉吃。一天,有个地主路过他家,却听到这个农民在招待客人,“来来来,多吃点菜。”“哎,你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嘛。”地主很吃惊,这家人竟然有肉吃,(在我们本地,“菜” 既是肉的谦虚说法,又是菜叶子的意思),推门进去一看,煮着一锅的萝卜和萝卜叶。于是每次吃萝卜,父亲都会调侃着说,“哎,不要光吃萝卜不吃菜啊。”即便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萝卜成了吃太多肉而解腻,换口味的蔬菜了,父亲还会这样开玩笑的说。
寒冷的冬天,我们不愿出门,而父亲却总是满头大汗的回来时,父亲就会说起“火龙袍”的故事:有个财主每次都看见一个帮他磨米的长工冬天满头大汗的去要工钱,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他那么热。长工指着身上的旧马褂,神秘的说,“因为我有件祖传的火龙袍。”财主一听,马上要买下来。长工装着舍不得的样子,最后以两担大米,两条猪肉换给财主。可财主穿上马褂后,还是很冷,就去问长工。长工说,“光穿马褂不行,还要向他的祖辈一样,要推着磨一圈一圈走才行。”于是每次我们说到保暖的衣服就会说,穿了一件“火龙袍”。
父亲的故事很多,因为他很爱看书,他自己读了小学毕业,后来考上初中以后把名额让给大伯去读了,但我们读书以后买的很多书和杂志,父亲都喜欢拿去看。虽然他是我儿时的启蒙老师,一些象《悯农》和《七步诗》之类的诗,都是我上学前,他教我的。但我读小学以后,他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就会来“请”我帮忙查字典,因为他不懂拼音。他从不会觉得我的知识是他教的,我只是个小孩子,而认为向我们请教是丢脸的。即使到现在,父亲在问我们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也会用上“请”字。他很谦虚的认为在很多方面我们就是他的老师。
中国家庭教育中有“严父慈母”的说法。母亲堪称是“慈母”的典范,父亲却有违“严父”的称呼。在我幼时朦胧的记忆里,父亲是那么的和善可亲。即使我们四兄妹中有谁做错了事,也从未见父亲板起脸来教训过我们,更不会象一些家长一样,拿着小棍,让孩子跪洗衣板,打手心,打*。以致邻居阿姨们常说,“看盘家那四兄妹多听话,多团结。”其实,我知道,与其说我们乖巧,还不如说是父亲宽容,因为小孩子哪有可能不犯错的。但父亲正好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理解,他包容我们,只是教导我们不要一错再错,要我们学会自己承担做错事带来的后果。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不象母亲一样把爱体现在言语中;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们,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父爱无边,它在生活的点滴中体现。
祝愿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