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让徐州”是表现刘备仁义之心的最突出事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刘备与孔融同去救援被曹军围困的徐州,徐州太守陶谦以“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为由,提出“情愿将徐州相让”。而刘备不无谦逊而诚恳地说:“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众人多次相劝,关、张也从旁劝谏,刘备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直到陶谦病死,,“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第十二回)请看,刘备“固辞不受”的心意是何等坚定,而拒绝的理由又是多么高尚感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刘备非不欲也,是不能也,是因为客观形势所使然。其一,徐州为军事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但并无险塞可凭,易攻难守,以当时军事实力而言,他固然不及曹操,甚至远不如吕布。吕布虽一介武夫,但尚有陈宫等谋士辅佐,又有张辽、高顺、臧霸等十数员健将为之驰驱拚杀;而刘备文无辅佐之人,武将不过关、张而已,本部人马不过三千,这次救援徐州还向公孙赞借兵二千。其二,此时的徐州正是各种矛盾的交会点:一是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伟略的曹操,正处于创业勃兴时期,对徐州这样一个“户口百万,国殷民富”的大郡岂能坐视不顾?何况陶谦与其有杀父之仇,更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攻取徐州;二是淮南袁术早有不臣之心,北扩徐州,以达“称帝”之目的是其必然,刘备就曾试探性地对陶谦等人说:“袁公路(袁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这是明显的两股军事势力,还有一个潜在的军事威胁,那就是北方的袁绍。袁绍虽尚无称帝之心,但热衷于称雄争霸,他施用诡计谋取了冀州,自领冀州牧,控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大最强的一股势力。在这样众人虎视眈眈、皆欲觊觎鲸吞的严重情势下,假如真领了徐州事,做为“孤穷”的刘备又岂能安枕无忧、宽宽心心地过太平日子?与其成为众矢之的,他人攻伐的对象,还不如现在就直接拒之,免得引火烧身,还能落个“仁义”的美名。三是在声名、威望上还不足以领此重任。刘备既是“白身”出身,又无显赫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他出任“平原相”还是因公孙赞与袁绍激战时,在危急时刻救了公孙赞一命,又昔与公孙赞为同窗,这才表荐他为平原相。因此在群雄并起的当时说不上有什么声名和威望。当孔融差人向他求救以解黄巾之危时,他“敛容”(即以很郑重、很庄重的态度)向来人说:“孔北海(孔融)知世间有刘备耶?”就足以说明之。在如此种种情况下,尽管他特别渴望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但迫于形势和客观条件,他只好忍痛作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国演义》中作者造就这段剧情时,在作者眼里刘备是“真心”的。为了表现刘备仁义。但在历史中刘备并不是一个能冠以“仁义”之名的人。所以即使是“让”当然也是有目的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让徐州”是表现刘备仁义之心的最突出事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刘备与孔融同去救援被曹军围困的徐州,徐州太守陶谦以“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为由,提出“情愿将徐州相让”。而刘备不无谦逊而诚恳地说:“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众人多次相劝,关、张也从旁劝谏,刘备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直到陶谦病死,,“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第十二回)请看,刘备“固辞不受”的心意是何等坚定,而拒绝的理由又是多么高尚感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刘备非不欲也,是不能也,是因为客观形势所使然。其一,徐州为军事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但并无险塞可凭,易攻难守,以当时军事实力而言,他固然不及曹操,甚至远不如吕布。吕布虽一介武夫,但尚有陈宫等谋士辅佐,又有张辽、高顺、臧霸等十数员健将为之驰驱拚杀;而刘备文无辅佐之人,武将不过关、张而已,本部人马不过三千,这次救援徐州还向公孙赞借兵二千。其二,此时的徐州正是各种矛盾的交会点:一是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伟略的曹操,正处于创业勃兴时期,对徐州这样一个“户口百万,国殷民富”的大郡岂能坐视不顾?何况陶谦与其有杀父之仇,更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攻取徐州;二是淮南袁术早有不臣之心,北扩徐州,以达“称帝”之目的是其必然,刘备就曾试探性地对陶谦等人说:“袁公路(袁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这是明显的两股军事势力,还有一个潜在的军事威胁,那就是北方的袁绍。袁绍虽尚无称帝之心,但热衷于称雄争霸,他施用诡计谋取了冀州,自领冀州牧,控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大最强的一股势力。在这样众人虎视眈眈、皆欲觊觎鲸吞的严重情势下,假如真领了徐州事,做为“孤穷”的刘备又岂能安枕无忧、宽宽心心地过太平日子?与其成为众矢之的,他人攻伐的对象,还不如现在就直接拒之,免得引火烧身,还能落个“仁义”的美名。三是在声名、威望上还不足以领此重任。刘备既是“白身”出身,又无显赫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他出任“平原相”还是因公孙赞与袁绍激战时,在危急时刻救了公孙赞一命,又昔与公孙赞为同窗,这才表荐他为平原相。因此在群雄并起的当时说不上有什么声名和威望。当孔融差人向他求救以解黄巾之危时,他“敛容”(即以很郑重、很庄重的态度)向来人说:“孔北海(孔融)知世间有刘备耶?”就足以说明之。在如此种种情况下,尽管他特别渴望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但迫于形势和客观条件,他只好忍痛作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让徐州”是表现刘备仁义之心的最突出事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刘备与孔融同去救援被曹军围困的徐州,徐州太守陶谦以“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为由,提出“情愿将徐州相让”。而刘备不无谦逊而诚恳地说:“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众人多次相劝,关、张也从旁劝谏,刘备说:“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直到陶谦病死,,“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辞。”(第十二回)请看,刘备“固辞不受”的心意是何等坚定,而拒绝的理由又是多么高尚感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刘备非不欲也,是不能也,是因为客观形势所使然。其一,徐州为军事要冲,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但并无险塞可凭,易攻难守,以当时军事实力而言,他固然不及曹操,甚至远不如吕布。吕布虽一介武夫,但尚有陈宫等谋士辅佐,又有张辽、高顺、臧霸等十数员健将为之驰驱拚杀;而刘备文无辅佐之人,武将不过关、张而已,本部人马不过三千,这次救援徐州还向公孙赞借兵二千。其二,此时的徐州正是各种矛盾的交会点:一是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伟略的曹操,正处于创业勃兴时期,对徐州这样一个“户口百万,国殷民富”的大郡岂能坐视不顾?何况陶谦与其有杀父之仇,更有堂而皇之的理由攻取徐州;二是淮南袁术早有不臣之心,北扩徐州,以达“称帝”之目的是其必然,刘备就曾试探性地对陶谦等人说:“袁公路(袁术)四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这是明显的两股军事势力,还有一个潜在的军事威胁,那就是北方的袁绍。袁绍虽尚无称帝之心,但热衷于称雄争霸,他施用诡计谋取了冀州,自领冀州牧,控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是北方最大最强的一股势力。在这样众人虎视眈眈、皆欲觊觎鲸吞的严重情势下,假如真领了徐州事,做为“孤穷”的刘备又岂能安枕无忧、宽宽心心地过太平日子?与其成为众矢之的,他人攻伐的对象,还不如现在就直接拒之,免得引火烧身,还能落个“仁义”的美名。三是在声名、威望上还不足以领此重任。刘备既是“白身”出身,又无显赫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他出任“平原相”还是因公孙赞与袁绍激战时,在危急时刻救了公孙赞一命,又昔与公孙赞为同窗,这才表荐他为平原相。因此在群雄并起的当时说不上有什么声名和威望。当孔融差人向他求救以解黄巾之危时,他“敛容”(即以很郑重、很庄重的态度)向来人说:“孔北海(孔融)知世间有刘备耶?”就足以说明之。在如此种种情况下,尽管他特别渴望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但迫于形势和客观条件,他只好忍痛作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国演义》中作者造就这段剧情时,在作者眼里刘备是“真心”的。为了表现刘备仁义。但在历史中刘备并不是一个能冠以“仁义”之名的人。所以即使是“让”当然也是有目的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6:16
《三国演义》中作者造就这段剧情时,在作者眼里刘备是“真心”的。为了表现刘备仁义。但在历史中刘备并不是一个能冠以“仁义”之名的人。所以即使是“让”当然也是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