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物理:求初二力的基本概念的公开课课件,教学设计等材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34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新课标《力》教学设计(附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加油站)

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七、教后记:

附:(学案)

第一节 力

1、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飞机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飞船在空中对接④走路⑤划船⑥发射火箭⑦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应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应用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 ( ) 。

6、运动员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 发生改变。

7、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书的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作用"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进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从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力概念的过程,领会这种方法。

再如讲"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时,同样采取了这个过程。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简易实验和有关图景,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利用书上"加油站"关于"运动状态变化"的定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与推理,最终由学生自己归纳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学结论。培养了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进一步指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一定是同时出现,而且这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一个铺垫。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进一步补充"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介绍。

3、实例介绍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思维,举出一些有关的实例,同时在我的控制下广播给全体同学,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无疑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认识"知识就是财富"的哲学思辨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堂课的讲授应该是一个自然流畅的过程,尽管我把一堂课分成了以上三个环节去教学,但在课堂教学时,我注意各环节的渗透和融合,同时视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顺序。总之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最终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0:36

《力》的教学设计

重庆一中 张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

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

【教材分析】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4.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5.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一、力是什么

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课件上的图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人推车……(学生举例)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大头针;地球吸引篮球。举例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可以从语文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角度来分析。

3.归纳总结归纳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提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的概念

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举例: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了,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反作用力。

学生举例分析:投影“用手拍桌子”的图片,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说明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互为受力物。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进一步说明用图片展示,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4)进一步理解

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小结】

【思考与练习】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原载《物理教学探讨》2004.8
其他的在这找一找
http://www.pep.com.cn/czwl/index.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 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_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什么是力 《力》PPT课件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 > 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_小学科学五年级上: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设计 - 信息提示 股票雅克科技走势?雅克科技公司基本分析法?雅克科技股票最新点评上海? - 信息提示 旗滨集团三季报预增?旗滨集团最近新消息?旗滨集团真的好么? - 信息提示 东岳硅材最近为什么跌?东岳硅材2021一季度业绩预期?东岳硅材股最近曲线图? 这是什么八字命运如何? 搬家时有戴孝的人来帮忙有忌讳吗? 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上海哪个区? 戴孝的人进店里怎么办 应届生做UI设计(交互/用户体验设计)到上海如何发展,3年内职业怎么规划比较好? 谁会看生辰八字啊?麻烦帮忙看看,急! 我1朋友要让儿子拜我,做我干儿子,我想问一下收干儿子有什么讲究吗?需要看生辰八字吗? - 信息提示 导演郭靖宇说曾给女儿加戏,他的女儿究竟是谁? 她19岁跟人私奔到北京,在地下室为导演生3个孩子,如今现状如何? 岳丽娜是谁?有哪些代表作? 孩子作业多总是写不完怎么办 电脑win10 连XP的 网络打印机,连不上 四通OKI 5320SC的打印机驱动有人在哪下载吗 请问哪里有OKI5320针式打印机的驱动程序下载? SEIKO OKI5320 打印机驱动程序下载 oki5320到底该使用哪种驱动程序 打印机OKI5320SC驱动下载的地址? 求四通OKI5320SC打印机驱动,win7系统的,谢谢! OKI5330SC打印机驱动在那里可以下载 谁有vista系统下OKI5320打印机驱动程序,各位大虾能否指点一下 四通oki5320打印机在win7下能使用吗~我怎么都驱动不了~跪求驱动和安装方法~~ 苹果电脑如何调分辨率 为什么华为手机与荣耀手环A一499连接不上? 华为畅享10能连荣耀手环吗 《小学英语》第五册一、二单元红色单词 哪位大神有三年级起点冀教版小学英语第5册五年级上册课本音频的免费资源链接地址给一个呗 小学英语第五册课文,各位高手,帮帮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