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手术后总胆红素高,肝内胆管总胆管正常,请问是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1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一、无症状胆囊结石
即隐性胆囊结石,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对这类结石患者一般不需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尚有不同意见。主张不做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病人术前无症状或仅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贸然手术,术后症状有时比术前还要多;有人还认为,胆囊结石只有1%的癌变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也为1%左右。主张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结石很难消失,且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坏疽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长期慢*会有癌变机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好。根据我们的经验,凡确属在查体中发现的胆囊结石,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均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法观察,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再考虑手术。对其中具有服用口服溶石药物条件的病人可以服用溶石药物。采用排石治疗宜持慎重态度,因胆囊结石排石的成功率很低,且有诱发急性发作、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伴急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除并发急性梗阻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需采用急症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急性症状。然后进行胆系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施行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2�伴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若病人已有反复发作,胆囊检查有多发或较大结石,胆囊亦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且有囊壁增厚、纤维化及囊腔变小等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直径3毫米以下的结石和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石,有人认为是一种危险结石,因游动性大,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内,或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或引起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宜早期手术。然而,这类胆囊结石者若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管直径较大,胆总管下端又无狭窄,在严密观察下行排石疗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在已经取得排石经验的单位,不失为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三、出现胆囊外合并症的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出现严重的胆囊以外的合并症。当胆囊结石因多种原因,如油腻饮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或药物及针灸治疗,结石可能自胆囊排至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能经俄狄氏括约肌,排至十二指肠,并可能在排石过程中诱发胰腺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当胆囊内排出的结石不能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时,即形成胆道梗阻。这样可能造成因胆道压力增加而形成肝损害,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即可发生严重的胆道感染,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从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采取经内镜胆总管下端俄狄氏括约肌切开加胆总管导流术,以控制窦性胆道感染症状,在胆总管结石直径< 1�0厘米时,亦可经镜网篮取石。
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9)遗传。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静脉而发生胆道大出血。
磁共振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有无价值?
磁共像在T�2权重像上,胆囊呈高信号区,其中结石为低信号影,但小的结石常被高信号的胆汁遮盖而不易显示出现。一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胆结石的效果远不如B超,与CT比较也逊色不少。因此,胆结石不是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更不宜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而且多数方法只适用部分胆结石的病人,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石的主要手段。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中还有胆结石该怎么办?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术时曾经仔细地探查胆道,认为胆石已经取尽,而手术后作经“T”形管胆道造影,仍发现有胆道结石残留,这时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认为医生手术不仔细。实际上,尽管医生手术很仔细认真,而且在手术时还作过胆道造影或用纤维胆道镜作了检查,总会发现有少数病人的胆道内的结石没有取尽。如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结石自行排出
结石较小,有时虽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也会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
(2)生理盐水冲洗
用生理盐水从“T”形管内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冲洗胆道,有时会将胆道内的结石冲入十二指肠。
(3)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较粗,可以在手术后第六个星期,将“T”形管拔出,随即把纤维胆道镜经过原来“T”形管的瘘道放到胆总管内,然后放入取石网将结石取出。
(4)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这种方法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先作检查,当看到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处乳头后,再将一根特制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送入胆管内,然后切断乳头括约肌,这样,既扩大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又使胆管里的结石便于排入十二指肠。
(5)溶石法
通过“T”形管注入某些药物,如胆盐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时可将结石溶解排出。
(6)手术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术将结石取出。
手术以后为什么又会发现结石?
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术若干年后,旧病复发,胆管内或有残留结石,或出现新的结石,这种情况称胆道残余结石,经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对此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发生胆道残留结石?这是胆石症病人十分关心的事。据1983年全国性学术会议统计,我国胆道残留结石发生率为20%~40%,远较国外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时间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差,不宜长时间手术而取石不彻底。
②结石过多,尤其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
③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称再发性结石。
(2)医疗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医疗设备或技术的*,不能对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遗漏。也可能由于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不恰当,如多发性胆囊结石不先结扎胆囊管,而手术操作的挤压使部分胆囊内胆石被挤入总胆管。
为什么有些胆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
胆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术的机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时病人的病情重笃,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较大手术,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先做胆囊造瘘或胆道切开、T形管引流减压,以抢救病人生命。待3个月后再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行二期手术治疗。
(2)由于胆道系统解剖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所以术中容易出现医源性的胆管损伤。
(3)胆道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常不易取净、胆道结石容易复发等诸因素,导致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4)对整个胆道系统情况,尤其是肝内病变的情况,在手术前和手术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遗漏病变而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5)胆囊结石手术时,遗漏胆管内结石或括约肌狭窄病变。
(6)手术后慢性胆管炎的发展,可导致继发性的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所以你要看究竟是直接胆红素高还是两者都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一、无症状胆囊结石
即隐性胆囊结石,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对这类结石患者一般不需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尚有不同意见。主张不做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病人术前无症状或仅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贸然手术,术后症状有时比术前还要多;有人还认为,胆囊结石只有1%的癌变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也为1%左右。主张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结石很难消失,且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坏疽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长期慢*会有癌变机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好。根据我们的经验,凡确属在查体中发现的胆囊结石,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均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法观察,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再考虑手术。对其中具有服用口服溶石药物条件的病人可以服用溶石药物。采用排石治疗宜持慎重态度,因胆囊结石排石的成功率很低,且有诱发急性发作、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伴急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除并发急性梗阻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需采用急症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急性症状。然后进行胆系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施行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2�伴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若病人已有反复发作,胆囊检查有多发或较大结石,胆囊亦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且有囊壁增厚、纤维化及囊腔变小等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直径3毫米以下的结石和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石,有人认为是一种危险结石,因游动性大,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内,或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或引起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宜早期手术。然而,这类胆囊结石者若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管直径较大,胆总管下端又无狭窄,在严密观察下行排石疗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在已经取得排石经验的单位,不失为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三、出现胆囊外合并症的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出现严重的胆囊以外的合并症。当胆囊结石因多种原因,如油腻饮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或药物及针灸治疗,结石可能自胆囊排至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能经俄狄氏括约肌,排至十二指肠,并可能在排石过程中诱发胰腺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当胆囊内排出的结石不能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时,即形成胆道梗阻。这样可能造成因胆道压力增加而形成肝损害,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即可发生严重的胆道感染,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从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采取经内镜胆总管下端俄狄氏括约肌切开加胆总管导流术,以控制窦性胆道感染症状,在胆总管结石直径< 1�0厘米时,亦可经镜网篮取石。
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9)遗传。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静脉而发生胆道大出血。
磁共振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有无价值?
磁共像在T�2权重像上,胆囊呈高信号区,其中结石为低信号影,但小的结石常被高信号的胆汁遮盖而不易显示出现。一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胆结石的效果远不如B超,与CT比较也逊色不少。因此,胆结石不是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更不宜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而且多数方法只适用部分胆结石的病人,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石的主要手段。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中还有胆结石该怎么办?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术时曾经仔细地探查胆道,认为胆石已经取尽,而手术后作经“T”形管胆道造影,仍发现有胆道结石残留,这时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认为医生手术不仔细。实际上,尽管医生手术很仔细认真,而且在手术时还作过胆道造影或用纤维胆道镜作了检查,总会发现有少数病人的胆道内的结石没有取尽。如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结石自行排出
结石较小,有时虽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也会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
(2)生理盐水冲洗
用生理盐水从“T”形管内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冲洗胆道,有时会将胆道内的结石冲入十二指肠。
(3)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较粗,可以在手术后第六个星期,将“T”形管拔出,随即把纤维胆道镜经过原来“T”形管的瘘道放到胆总管内,然后放入取石网将结石取出。
(4)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这种方法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先作检查,当看到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处乳头后,再将一根特制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送入胆管内,然后切断乳头括约肌,这样,既扩大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又使胆管里的结石便于排入十二指肠。
(5)溶石法
通过“T”形管注入某些药物,如胆盐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时可将结石溶解排出。
(6)手术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术将结石取出。
手术以后为什么又会发现结石?
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术若干年后,旧病复发,胆管内或有残留结石,或出现新的结石,这种情况称胆道残余结石,经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对此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发生胆道残留结石?这是胆石症病人十分关心的事。据1983年全国性学术会议统计,我国胆道残留结石发生率为20%~40%,远较国外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时间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差,不宜长时间手术而取石不彻底。
②结石过多,尤其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
③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称再发性结石。
(2)医疗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医疗设备或技术的*,不能对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遗漏。也可能由于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不恰当,如多发性胆囊结石不先结扎胆囊管,而手术操作的挤压使部分胆囊内胆石被挤入总胆管。
为什么有些胆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
胆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术的机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时病人的病情重笃,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较大手术,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先做胆囊造瘘或胆道切开、T形管引流减压,以抢救病人生命。待3个月后再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行二期手术治疗。
(2)由于胆道系统解剖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所以术中容易出现医源性的胆管损伤。
(3)胆道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常不易取净、胆道结石容易复发等诸因素,导致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4)对整个胆道系统情况,尤其是肝内病变的情况,在手术前和手术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遗漏病变而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5)胆囊结石手术时,遗漏胆管内结石或括约肌狭窄病变。
(6)手术后慢性胆管炎的发展,可导致继发性的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所以你要看究竟是直接胆红素高还是两者都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一、无症状胆囊结石
即隐性胆囊结石,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对这类结石患者一般不需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尚有不同意见。主张不做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病人术前无症状或仅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贸然手术,术后症状有时比术前还要多;有人还认为,胆囊结石只有1%的癌变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也为1%左右。主张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结石很难消失,且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坏疽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长期慢*会有癌变机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好。根据我们的经验,凡确属在查体中发现的胆囊结石,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均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法观察,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再考虑手术。对其中具有服用口服溶石药物条件的病人可以服用溶石药物。采用排石治疗宜持慎重态度,因胆囊结石排石的成功率很低,且有诱发急性发作、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伴急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除并发急性梗阻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需采用急症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急性症状。然后进行胆系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施行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2�伴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若病人已有反复发作,胆囊检查有多发或较大结石,胆囊亦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且有囊壁增厚、纤维化及囊腔变小等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直径3毫米以下的结石和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石,有人认为是一种危险结石,因游动性大,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内,或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或引起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宜早期手术。然而,这类胆囊结石者若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管直径较大,胆总管下端又无狭窄,在严密观察下行排石疗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在已经取得排石经验的单位,不失为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三、出现胆囊外合并症的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出现严重的胆囊以外的合并症。当胆囊结石因多种原因,如油腻饮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或药物及针灸治疗,结石可能自胆囊排至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能经俄狄氏括约肌,排至十二指肠,并可能在排石过程中诱发胰腺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当胆囊内排出的结石不能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时,即形成胆道梗阻。这样可能造成因胆道压力增加而形成肝损害,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即可发生严重的胆道感染,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从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采取经内镜胆总管下端俄狄氏括约肌切开加胆总管导流术,以控制窦性胆道感染症状,在胆总管结石直径< 1�0厘米时,亦可经镜网篮取石。
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9)遗传。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静脉而发生胆道大出血。
磁共振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有无价值?
磁共像在T�2权重像上,胆囊呈高信号区,其中结石为低信号影,但小的结石常被高信号的胆汁遮盖而不易显示出现。一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胆结石的效果远不如B超,与CT比较也逊色不少。因此,胆结石不是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更不宜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而且多数方法只适用部分胆结石的病人,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石的主要手段。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中还有胆结石该怎么办?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术时曾经仔细地探查胆道,认为胆石已经取尽,而手术后作经“T”形管胆道造影,仍发现有胆道结石残留,这时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认为医生手术不仔细。实际上,尽管医生手术很仔细认真,而且在手术时还作过胆道造影或用纤维胆道镜作了检查,总会发现有少数病人的胆道内的结石没有取尽。如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结石自行排出
结石较小,有时虽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也会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
(2)生理盐水冲洗
用生理盐水从“T”形管内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冲洗胆道,有时会将胆道内的结石冲入十二指肠。
(3)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较粗,可以在手术后第六个星期,将“T”形管拔出,随即把纤维胆道镜经过原来“T”形管的瘘道放到胆总管内,然后放入取石网将结石取出。
(4)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这种方法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先作检查,当看到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处乳头后,再将一根特制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送入胆管内,然后切断乳头括约肌,这样,既扩大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又使胆管里的结石便于排入十二指肠。
(5)溶石法
通过“T”形管注入某些药物,如胆盐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时可将结石溶解排出。
(6)手术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术将结石取出。
手术以后为什么又会发现结石?
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术若干年后,旧病复发,胆管内或有残留结石,或出现新的结石,这种情况称胆道残余结石,经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对此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发生胆道残留结石?这是胆石症病人十分关心的事。据1983年全国性学术会议统计,我国胆道残留结石发生率为20%~40%,远较国外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时间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差,不宜长时间手术而取石不彻底。
②结石过多,尤其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
③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称再发性结石。
(2)医疗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医疗设备或技术的*,不能对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遗漏。也可能由于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不恰当,如多发性胆囊结石不先结扎胆囊管,而手术操作的挤压使部分胆囊内胆石被挤入总胆管。
为什么有些胆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
胆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术的机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时病人的病情重笃,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较大手术,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先做胆囊造瘘或胆道切开、T形管引流减压,以抢救病人生命。待3个月后再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行二期手术治疗。
(2)由于胆道系统解剖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所以术中容易出现医源性的胆管损伤。
(3)胆道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常不易取净、胆道结石容易复发等诸因素,导致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4)对整个胆道系统情况,尤其是肝内病变的情况,在手术前和手术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遗漏病变而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5)胆囊结石手术时,遗漏胆管内结石或括约肌狭窄病变。
(6)手术后慢性胆管炎的发展,可导致继发性的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一、无症状胆囊结石
即隐性胆囊结石,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对这类结石患者一般不需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尚有不同意见。主张不做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病人术前无症状或仅有不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贸然手术,术后症状有时比术前还要多;有人还认为,胆囊结石只有1%的癌变机会,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也为1%左右。主张做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理由是这类结石很难消失,且有随时发作的可能,甚至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坏疽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长期慢*会有癌变机会。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故以尽早手术切除为好。根据我们的经验,凡确属在查体中发现的胆囊结石,但患者无自觉症状,均采用定期随访的方法观察,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时再考虑手术。对其中具有服用口服溶石药物条件的病人可以服用溶石药物。采用排石治疗宜持慎重态度,因胆囊结石排石的成功率很低,且有诱发急性发作、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或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1�伴急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除并发急性梗阻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需采用急症手术治疗外,多数病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急性症状。然后进行胆系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施行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2�伴慢性胆囊炎的胆囊结石。若病人已有反复发作,胆囊检查有多发或较大结石,胆囊亦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且有囊壁增厚、纤维化及囊腔变小等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直径3毫米以下的结石和直径小于0.5厘米的结石,有人认为是一种危险结石,因游动性大,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内,或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或引起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宜早期手术。然而,这类胆囊结石者若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管直径较大,胆总管下端又无狭窄,在严密观察下行排石疗法,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在已经取得排石经验的单位,不失为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三、出现胆囊外合并症的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可出现严重的胆囊以外的合并症。当胆囊结石因多种原因,如油腻饮食、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或药物及针灸治疗,结石可能自胆囊排至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可能经俄狄氏括约肌,排至十二指肠,并可能在排石过程中诱发胰腺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当胆囊内排出的结石不能通过俄狄氏括约肌时,即形成胆道梗阻。这样可能造成因胆道压力增加而形成肝损害,如果伴有细菌感染,即可发生严重的胆道感染,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从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应采取经内镜胆总管下端俄狄氏括约肌切开加胆总管导流术,以控制窦性胆道感染症状,在胆总管结石直径< 1�0厘米时,亦可经镜网篮取石。
哪些人容易患胆结石?
胆石症虽然常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患胆结石。那么,哪些人容易患胆石症呢?通过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胆石症的“危险因子”。有这些“危险因子”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危险因子”包括:
(1)年龄大 青少年患胆石的极少。胆石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因此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患胆石症,年龄越大,患胆结石的人就越多。
(2)女性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胆固醇结石,女性病人一般要比男性病人多2倍以上。多次妊娠的妇女更容易患胆结石,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或绝经后用雌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妇女,患胆石症的也较多。
(3)肥胖 肥胖的人容易患胆石症。肥胖的人有长期的过度营养,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可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4)饮食 经常进食较多,食物中含有多量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和糖,就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西方式的饮食方式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5)某些疾病 患局限性回肠炎的病人,容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这是因为病变的回肠不能完全吸收肠内的胆汁酸,造成胆汁酸的过量丧失所致。同样的道理,作了回肠切除手术的病人,也容易患胆固醇结石。
凡有上述“危险因子”的人应该经常警惕胆石症的发生,如一个中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在饭后经常感到上腹饱闷,甚至胀痛不适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以确定有否胆结石。平时避免进食过多和过度肥胖,对防止胆结石也有一定的作用。
什么是胆结石的十大诱发因素?
据科学家研究,胆结石有以下十大诱发因素:
(1)经常喜欢吃高糖、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
(2)患胆道寄生虫病者,如蛔虫、肝吸虫病等。
(3)女性激素增高者。
(4)肥胖及体力活动减少者。
(5)胆囊及胆道感染者。
(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
(7)长期服降血脂药物:如安妥明、烟酸。
(8)情绪:长期精神紧张、抑郁。
(9)遗传。
(10)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术,破坏了胆囊的排空功能;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引起胆盐的肝—肠循环障碍等。
胆结石为什么可引起胆道出血?
胆结石引起胆道出血常常与在胆结石基础上合并感染有关。发病机制有三种类型:①肝内弥漫性小胆管炎、胆管周围炎型。主要病变在汇管区,区域间小叶管与小叶间静脉相沟通发生多个小胆管血管瘘,广泛的小胆管出血汇集成胆道大出血。②肝脓肿型。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汇集成大脓肿,脓液腐蚀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导致胆道出血。③肝胆管溃疡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梗阻上方肝胆管粘膜上皮脱落形成多个溃疡,溃疡可穿透邻近肝动脉、门静脉而发生胆道大出血。
磁共振检查对胆结石的诊断有无价值?
磁共像在T�2权重像上,胆囊呈高信号区,其中结石为低信号影,但小的结石常被高信号的胆汁遮盖而不易显示出现。一般认为,核磁共振检查胆结石的效果远不如B超,与CT比较也逊色不少。因此,胆结石不是核磁共振检查的适应症,更不宜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胆结石手术治疗的效果如何?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而且多数方法只适用部分胆结石的病人,因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结石的主要手段。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经“T”形管胆道造影,发现胆道中还有胆结石该怎么办?
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术时曾经仔细地探查胆道,认为胆石已经取尽,而手术后作经“T”形管胆道造影,仍发现有胆道结石残留,这时往往容易遭到病人的埋怨,认为医生手术不仔细。实际上,尽管医生手术很仔细认真,而且在手术时还作过胆道造影或用纤维胆道镜作了检查,总会发现有少数病人的胆道内的结石没有取尽。如造影发现有结石残留,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等待结石自行排出
结石较小,有时虽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也会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排入十二指肠。
(2)生理盐水冲洗
用生理盐水从“T”形管内以一定的压力注入,冲洗胆道,有时会将胆道内的结石冲入十二指肠。
(3)用纤维胆道镜取石
如放置的“T”形管较粗,可以在手术后第六个星期,将“T”形管拔出,随即把纤维胆道镜经过原来“T”形管的瘘道放到胆总管内,然后放入取石网将结石取出。
(4)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这种方法是用纤维十二指肠镜先作检查,当看到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处乳头后,再将一根特制的乳头括约肌切开刀通过纤维十二指肠镜送入胆管内,然后切断乳头括约肌,这样,既扩大了胆总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又使胆管里的结石便于排入十二指肠。
(5)溶石法
通过“T”形管注入某些药物,如胆盐溶液、肝素、甲基叔丁醚等,有时可将结石溶解排出。
(6)手术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那就只能再次做手术将结石取出。
手术以后为什么又会发现结石?
外科手术是治疗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可是,有些病人手术若干年后,旧病复发,胆管内或有残留结石,或出现新的结石,这种情况称胆道残余结石,经受切腹之苦的病人对此往往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惶恐,不知所措。为什么会发生胆道残留结石?这是胆石症病人十分关心的事。据1983年全国性学术会议统计,我国胆道残留结石发生率为20%~40%,远较国外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疾病本身的原因:
①在急诊手术中,由于时间匆促,病情危急,全身情况差,不宜长时间手术而取石不彻底。
②结石过多,尤其是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无法一次取净或取石有困难。
③有些病人在胆囊切除后,由于其肝脏排出的胆汁成份异常(称成石性胆汁),容易形成新的结石,称再发性结石。
(2)医疗条件方面的原因:由于医疗设备或技术的*,不能对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盲目取石,容易遗漏。也可能由于医生选择的手术方法不恰当,如多发性胆囊结石不先结扎胆囊管,而手术操作的挤压使部分胆囊内胆石被挤入总胆管。
为什么有些胆石症病人需要再次或多次手术?
胆系疾病再次或多次手术的机率在全身其它所有的疾病中是最高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的:
(1)有时病人的病情重笃,不能耐受根治性的较大手术,只能采取应急措施。先做胆囊造瘘或胆道切开、T形管引流减压,以抢救病人生命。待3个月后再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术式行二期手术治疗。
(2)由于胆道系统解剖上具有一定的变异性,所以术中容易出现医源性的胆管损伤。
(3)胆道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如肝内胆管结石常不易取净、胆道结石容易复发等诸因素,导致了胆道再次手术的可能性。
(4)对整个胆道系统情况,尤其是肝内病变的情况,在手术前和手术中未能完全弄清楚,因而遗漏病变而未能得到适当处理。
(5)胆囊结石手术时,遗漏胆管内结石或括约肌狭窄病变。
(6)手术后慢性胆管炎的发展,可导致继发性的胆管狭窄和胆管结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所以你要看究竟是直接胆红素高还是两者都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01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也就是说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μmol/L(1-4mg/L)。
所以你要看究竟是直接胆红素高还是两者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