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小乘真的只是为了度自己吗? 小乘真的如同大乘的法师说的那样,不能断法执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5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8

“小乘不能断法执”,这个说法不是大乘认为它怎么样,而是小乘佛教的理论本身倾向于认为“法体恒有”,而大乘佛教认为“我法皆空”。小乘不是“不能断法执”,而是认为法本身就是实有的,用不着断。以此为基础,大乘佛教在小乘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前提上提出了度一切众生。

佛教本身的建立,是在于其缘起论的特色。所谓缘起论(prati^tya-samutpa^da),就是说事物现象是在观待、条件中生起,不存在一个单一不变的实体性。如果我们把承认实体性的叫做“有”,把否认实体性的缘起论叫做“空”,那么,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就是以“有”和“空”的对象范围来划分的。
①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等派别,认为“我”(姑且可以理解为生命现象)是空的,而“法”(姑且可以理解为外部的,或构成我的,或一般的事物现象)是有的。比如《俱舍论》中的“七十五法”。
②小乘佛教的“根本上座部”等派别,认为“我”是空的,而“法”,只有“现在法”是有的,过去法和未来法则是空的。
③小乘佛教的“犊子部”等派别,除了像说一切有部一样认为“法体恒有”之外,还设定了“补特迦罗”的概念,作为生命现象的主体或轮回的承载者。所以,一般把它称为“法我俱有论”。
总之,小乘佛教一般而言倾向于认为“法”是实有的。
而大乘佛教则有很大不同。大乘佛教一上来就说一切法皆空,不仅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同样地不可得。
这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将“缘起”的法则贯彻到了天地万物的方方面面,从生命现象,到一般想象,都是缘起的,而非自因的实体。正是在这种观念下,求摆脱世间的解脱,求自我的单独解脱,都成为了不可能。由于一切都是缘起,要想解脱,除非是众生一起解脱,除非是在这个世界中力行菩萨道。
是从这个理论意义上说,大乘佛教度一切众生。在大乘佛教的理论框架中,离开众生的解脱,是不存在的;但在小乘佛教中是存在的。这并非意味着小乘佛教就“只为度自己”。因为在实践方面,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佛教不论大小乘,都倡导利益众生,大乘是把它看做义务了。实际在泰国等地方,佛教徒同样是非常热心的。泰国还有一个佛教徒组成的政党叫“为世党”,专门办公益。他们同样做得很好。返观中国的大乘佛教徒,历史上很多都是消极遁世,专门为己而不为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此有被印顺法师等人称为是“教宗大乘,行在小乘”。很是讽刺。不过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正在得到发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如果想修大乘佛法!
那么就应该先修好小乘佛法!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自度,那么怎么呢度别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8

“小乘不能断法执”,这个说法不是大乘认为它怎么样,而是小乘佛教的理论本身倾向于认为“法体恒有”,而大乘佛教认为“我法皆空”。小乘不是“不能断法执”,而是认为法本身就是实有的,用不着断。以此为基础,大乘佛教在小乘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前提上提出了度一切众生。

佛教本身的建立,是在于其缘起论的特色。所谓缘起论(prati^tya-samutpa^da),就是说事物现象是在观待、条件中生起,不存在一个单一不变的实体性。如果我们把承认实体性的叫做“有”,把否认实体性的缘起论叫做“空”,那么,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就是以“有”和“空”的对象范围来划分的。
①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等派别,认为“我”(姑且可以理解为生命现象)是空的,而“法”(姑且可以理解为外部的,或构成我的,或一般的事物现象)是有的。比如《俱舍论》中的“七十五法”。
②小乘佛教的“根本上座部”等派别,认为“我”是空的,而“法”,只有“现在法”是有的,过去法和未来法则是空的。
③小乘佛教的“犊子部”等派别,除了像说一切有部一样认为“法体恒有”之外,还设定了“补特迦罗”的概念,作为生命现象的主体或轮回的承载者。所以,一般把它称为“法我俱有论”。
总之,小乘佛教一般而言倾向于认为“法”是实有的。
而大乘佛教则有很大不同。大乘佛教一上来就说一切法皆空,不仅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同样地不可得。
这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将“缘起”的法则贯彻到了天地万物的方方面面,从生命现象,到一般想象,都是缘起的,而非自因的实体。正是在这种观念下,求摆脱世间的解脱,求自我的单独解脱,都成为了不可能。由于一切都是缘起,要想解脱,除非是众生一起解脱,除非是在这个世界中力行菩萨道。
是从这个理论意义上说,大乘佛教度一切众生。在大乘佛教的理论框架中,离开众生的解脱,是不存在的;但在小乘佛教中是存在的。这并非意味着小乘佛教就“只为度自己”。因为在实践方面,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佛教不论大小乘,都倡导利益众生,大乘是把它看做义务了。实际在泰国等地方,佛教徒同样是非常热心的。泰国还有一个佛教徒组成的政党叫“为世党”,专门办公益。他们同样做得很好。返观中国的大乘佛教徒,历史上很多都是消极遁世,专门为己而不为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此有被印顺法师等人称为是“教宗大乘,行在小乘”。很是讽刺。不过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正在得到发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如果想修大乘佛法!
那么就应该先修好小乘佛法!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自度,那么怎么呢度别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8

“小乘不能断法执”,这个说法不是大乘认为它怎么样,而是小乘佛教的理论本身倾向于认为“法体恒有”,而大乘佛教认为“我法皆空”。小乘不是“不能断法执”,而是认为法本身就是实有的,用不着断。以此为基础,大乘佛教在小乘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前提上提出了度一切众生。

佛教本身的建立,是在于其缘起论的特色。所谓缘起论(prati^tya-samutpa^da),就是说事物现象是在观待、条件中生起,不存在一个单一不变的实体性。如果我们把承认实体性的叫做“有”,把否认实体性的缘起论叫做“空”,那么,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就是以“有”和“空”的对象范围来划分的。
①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等派别,认为“我”(姑且可以理解为生命现象)是空的,而“法”(姑且可以理解为外部的,或构成我的,或一般的事物现象)是有的。比如《俱舍论》中的“七十五法”。
②小乘佛教的“根本上座部”等派别,认为“我”是空的,而“法”,只有“现在法”是有的,过去法和未来法则是空的。
③小乘佛教的“犊子部”等派别,除了像说一切有部一样认为“法体恒有”之外,还设定了“补特迦罗”的概念,作为生命现象的主体或轮回的承载者。所以,一般把它称为“法我俱有论”。
总之,小乘佛教一般而言倾向于认为“法”是实有的。
而大乘佛教则有很大不同。大乘佛教一上来就说一切法皆空,不仅我是空的,法也是空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同样地不可得。
这也就是说,大乘佛教实际上是将“缘起”的法则贯彻到了天地万物的方方面面,从生命现象,到一般想象,都是缘起的,而非自因的实体。正是在这种观念下,求摆脱世间的解脱,求自我的单独解脱,都成为了不可能。由于一切都是缘起,要想解脱,除非是众生一起解脱,除非是在这个世界中力行菩萨道。
是从这个理论意义上说,大乘佛教度一切众生。在大乘佛教的理论框架中,离开众生的解脱,是不存在的;但在小乘佛教中是存在的。这并非意味着小乘佛教就“只为度自己”。因为在实践方面,个人有个人的选择。佛教不论大小乘,都倡导利益众生,大乘是把它看做义务了。实际在泰国等地方,佛教徒同样是非常热心的。泰国还有一个佛教徒组成的政党叫“为世党”,专门办公益。他们同样做得很好。返观中国的大乘佛教徒,历史上很多都是消极遁世,专门为己而不为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此有被印顺法师等人称为是“教宗大乘,行在小乘”。很是讽刺。不过随着佛教的现代化,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正在得到发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如果想修大乘佛法!
那么就应该先修好小乘佛法!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自度,那么怎么呢度别人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4:49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小乘,亦名声闻乘,谓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人於涅盘者也。乃佛道中最下根者所修,胜鬘宝窟云:「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声闻乘所修法门为四谛,即苦集灭道是也,苦是受报之果,集是招果之因,灭是断招果之因,道是得寂灭之果,换言之,修四谛者,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也。谛是审实之意,其修法乃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乃至仅存一点净念,此即小乘所达之境界,其果为阿罗汉果。

小乘人修行,其动机在於厌生死烦恼,而求清净寂灭,认为灵性中本无苦恼 ,一切苦恼,皆由六根招集起来,故欲得清净寂灭之乐,只有修道,将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六根既断,六户已闭,灵性中仅有清净一念尚存,寐静快乐,此即小乘所证之道果也,然六根虽暂断,而清净之一念,未能放弃,非究竟也。

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佛果,中乘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无明」乃指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也,亦曰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遂生出种种烦恼,造出种种善业恶业,谓之「行」,此两支乃前世所作之因,「识」是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谓在胎中时,包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质,「六入」谓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之处,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於六尘,「受」是领受顺逆等境界,此五支是今世所受之果,「爱」是对於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著喜欣之事,「有」是「业」之意,今生造业,必有将来之报应,此三支乃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有老有死,此二支是来世当受之果,此十二因缘之大概。

中乘修法者,观此三世众生,尽为十二因缘所支配,而十二因缘则依一念无明而起,认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将此一念断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脱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将一念无明打扫乾净,达於空洞冥漠一无所有之境,自谓已证涅盘,谁知乃落於无始无明境界也,此境空无所有,亦名空执,冥顽不灵,与木石无异,况一念虽暂时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证,非究竟也。

大乘,亦名菩萨乘,梵语摩诃衍,所修为六波罗密,亦名六度,六波罗密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是也,修大乘人名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即觉有情众生之意也,简称菩萨,菩萨者,发菩提大心之众生也,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运同体大悲)而度人,自他兼利,故称大乘。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相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六度摄於戒定慧三学,而以禅那为主要用功方法,修大乘人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本源自性,乃擒贼先擒王之法也。

最上乘者,亦名佛乘,乃明心见性之后,直示真如佛性,发挥绝对妙理,惟证与证,乃能知之,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擎拳,阿难合掌,以心印心,若合符契,不假言说,当面相呈,最高最极,无可复加,即最上乘禅也。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最上乘直示真如佛性,此四乘大意也。六祖坛经云:「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观乎此,则四乘大意较然矣。赵州和尚云:「佛字一字,我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能明斯语,然后不为四乘所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为何很多“天才”人物,最后都选择“出家”? 为什么公交车上面的电视停下就没信号开车信号就变好 当和尚的黄元申到底有没有还俗,如果还俗到底是为什么要还俗? 重庆工商大学美术系学费 火车检票提前多久? 常寂光和一真法界和十法界里面的佛有什么区别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费是多少? 限盐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海灯法师的大徒弟是谁 ?? 艺术生大学一年总共花费在多少? 在深圳开车信号灯红灯亮起禁止右转而右转了算违章吗 零食中的食品添加剂详细资料? 重庆工商大学每个院的学费分别是多少? 商品条形码查询 重庆工商大学MBA学费多少 有关开车信号灯的疑问 一般的路口,直行肯定有监控,左转右转会被监控拍吗?还有些右转灯为什么没有黄灯?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每年学费多少?是否可以半工半读? 上海地铁九号线的问题 腌菜的诀窍有哪些? 自考重庆工商大学各专业收费情况? 吃了防腐剂多久会有反应 真如寺的历史追溯 怎样制作飞蛾标本 - 信息提示 禅宗第2代祖师慧可详细资料 中国最稀有的姓氏是什么,说出来让人瘆得慌,据说其先祖是通灵法师? 正解,出家是失败者的选择吗 真的有魔法吗,如果有怎么样才能有魔法? 近几年盛行放生,有人说放生衍生出暴利行业是不是真的 是不是佛教真的可以解释目前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 还呗在哪里找 请问一下,我的还呗是不是已经还清了? 怎么看我的还呗通过? 我的还呗咋没有借钱的地方呢? 支付宝收款的钱自动转入余额宝,而余额宝里的钱出现一个自动还呗里面去了,现在怎么把钱提出来? 还呗app不见了,哪里去下载? 还呗怎么打不开 行政事业单位报税流程 销售企业怎么报税 单位报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