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有关“信”的文章,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5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官吏奏报,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之间。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姜块、薤菜,一醉三日。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战乱时期,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跳跃,吵闹,临安城外,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字条。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纸鸢折断了羽翎,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青金石,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情意绵绵。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只食蘑菇、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黄绮乘云绣,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那是纸鸢的啼叫。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找个别人写过的效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这是埃默纽 旦南墓碑上苍劲有力的前几天刚写完,就是用这两个开头结尾,分挺高的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追问不是这个“信”,就是对于“普通的通讯方式”(信)要说出看法,最好多些文学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官吏奏报,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之间。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姜块、薤菜,一醉三日。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战乱时期,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跳跃,吵闹,临安城外,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字条。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纸鸢折断了羽翎,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青金石,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情意绵绵。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只食蘑菇、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黄绮乘云绣,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那是纸鸢的啼叫。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官吏奏报,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之间。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姜块、薤菜,一醉三日。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战乱时期,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跳跃,吵闹,临安城外,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字条。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纸鸢折断了羽翎,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青金石,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情意绵绵。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只食蘑菇、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黄绮乘云绣,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那是纸鸢的啼叫。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找个别人写过的效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官吏奏报,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之间。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姜块、薤菜,一醉三日。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战乱时期,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跳跃,吵闹,临安城外,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字条。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纸鸢折断了羽翎,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青金石,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情意绵绵。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只食蘑菇、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黄绮乘云绣,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那是纸鸢的啼叫。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找个别人写过的效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这是埃默纽 旦南墓碑上苍劲有力的前几天刚写完,就是用这两个开头结尾,分挺高的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追问不是这个“信”,就是对于“普通的通讯方式”(信)要说出看法,最好多些文学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这是埃默纽 旦南墓碑上苍劲有力的前几天刚写完,就是用这两个开头结尾,分挺高的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追问不是这个“信”,就是对于“普通的通讯方式”(信)要说出看法,最好多些文学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找个别人写过的效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这是埃默纽 旦南墓碑上苍劲有力的前几天刚写完,就是用这两个开头结尾,分挺高的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追问不是这个“信”,就是对于“普通的通讯方式”(信)要说出看法,最好多些文学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书”,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书”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简”,刻在木片上的书叫“牍”,这里的“简”“牍”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册”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检”,在“检”上签字称为“署”,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检”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函”,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递有以下这些方式:
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与朋友各居一方,往来不便,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四通八达,驿道相通。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与符信,往来于诸侯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信书,赤红的朱印,五彩的羽翎,苍劲的笔法,宛如飞鸟白羽,翩跹飞舞,流星马飞蹄嘶哮。官吏奏报,说客上书,白羽倒插,那是砂笔,青玉纸,火烧连营三千里飞报。骑马的信使飞出燕国的城门,转过护城河,王府宅邸酒楼茶肆闹市里巷一路上黍麦绿映,云霞青山,直奔东南。
古代千里传书,战国时期把书信或文章刻写在竹木简上,亟传檄告,简书与符信往来传送于燕赵*之间。齐鲁的谋士,门客或写文书,作檄文,传将令,长袖抚案,磨墨疾书,青玉笔头,狼毫挥舞,取了水陆通行符节,信使披青衣,佩袖箭,千里单骑,驿馆传舍之间,片刻不得停息。秦朝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山间飞奔的火红毛色的骏马,插着不同色彩的云旗,蹄声如沙场锣鼓,山野城郭农田桑园,官道街驿行人纷纷躲避,乱作一团。五彩锦书,火龙驹,风云蹄,烽火狼烟中信使轻装上马,将插着孔雀紫羽的帛书送到行军大营。
从巴蜀到关中,米仓山、大巴山沟壑起伏,关山阻隔。信使纵马山道,要经过都江堰,险峻的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沃野千里,崇山峻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一路上夹竹桃,水稻的清香从河谷丘陵里飘来,信使怀里的书和行囊的剑,都浸渍这种芬芳。关中的稻谷香,江南的莲子红,一名古代的信使永远穿梭在秦岭与大禹陵之间的山地,关寨和城塞。蝉翼般的帛书,情意绵绵的家书,就像飞出窗阁厢房的纸鸢,五彩翅膀,轻盈的羽翼,在汉代的地图上飞舞。孔雀翎衬着信笺上华丽的彩衣,飘逸的线条,古雅的剪裁,明月照在骑马飞驰的信使身上,周围是澄*的稻子、深*的油菜花、柑桔果。饥饿的时候驻马饮水,嚼块干粮,千里山路走完,信使整整衣冠,策马进京。遥远的驿路上,信使已经中了花草的毒,被山色里飞翔的鸟儿蛊惑。交付书信,受赏了汉家粮仓里的稻米,银两,买来酒食花椒、姜块、薤菜,一醉三日。
汉代的家书,秦朝的诏文都用隶书抄写,高堂上一声令下,传讯官直奔东城。古雅的竹简和帛书则用丝线包裹,若是皇帝亲笔诏书则是用金黄的绸布小心翼翼的装。三更造饭,五更上路,有经验的壮年信使骑着星月飞马,背插小黄旗借着清晨的月色,穿过京城车水马龙卖早点的油茶铺,烧卖摊,古玩店,绕过街角,日行四百里,将书信传到东南的州府。至于家书,则是笔法各异,用墨千奇百怪,点点穿穿,涂涂抹抹,有笔走龙蛇的矫健,有飘若飞凤的清逸。有潦草的家书,仓促的结语,杂乱的笔画,让人联想到写信人的焦急心情,左顾右盼蹙眉而思。云梦睡虎地的木牍家书,像信鸽一样直飞云霄,由武关经南阳抵达江陵,一路颠簸,风尘仆仆。
古人写书信,讲求寄情千里,字句真切。街巷之间,忽有飞马来报,登科及第,亲友传书,互道平安。信笺上的行草,大小如雨点,勾连如蛛网,一笔一划或如痴如醉,或酒热耳酣。魏晋书法家文笔遒劲,心领神会,写就的家书用红丝带缠绕,仿佛自己就能飞到千里之外。纸张里的汉字或如粒米,或如鱼鳞,或如云朵,有翅羽,有耳目。信使纵马飞驰,呼啸而过,怀里的帛书像小兔子一样惴惴不安,上蹿下跳,躲在信使的衣衫内。从京城到边塞的路上征尘滚滚,从黄河到南方的驿道则是侠盗迷踪,虎狼横行。
战乱时期,箭矢满地,揭竿而起占山为王凶神恶煞的山大王专门拦截商旅行客,搜银两,夺珠宝,不容分说招呼喽啰一哄而上,将客商五花大绑押回山寨。荒山里山道艰险野兽出没,喽啰来报,青衣信使一骑过岭,山大王便招呼众人吆喝呼啸着冲下来拦住信使去路。但愚笨凶狠的山大王却是从不拦截飞马传家书的信使,问了壮士去路,拱手抱拳满怀敬意,杯酒相赠。信使一饮而尽,众人豪爽大笑,纷纷回寨。壮士拍马加鞭,带着家书就直奔东南。来年回京带来江浙的坛装陈酿女儿红,众喽啰接住,一醉方休。
唐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小楷体势劲媚,骨力道健,内敛外拓,干净利落。柳公权的小楷家书情深意切,韵味长远。朴雅的纸张上,用笔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有柔软的力量,也有劲挺的神气。家书上面有朱砂红印,吩咐书童急行军,回乡报喜。明清的状元郎酸书生传递书信则是更喜欢红鬃马,草行书,笔下春风得意,急忙要把高中的消息传到家乡,回到驿馆就赶忙唤迷糊的书童笔墨伺候,卷起袖子,整整衣装,长袖的书生秉烛疾笔。新进状元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喝下一坛十八年的状元红,醉醺醺的挥毫直下,墨色氤氲,满室清香,雪青色的纸笺,新鲜的楷书带着野外露水的青涩,笔痕质朴古厚,如蠹鱼,雨燕,令人眼花缭乱的点横撇钠,缠绕在一团。纸张上笔迹十分潦草,勾连走风,七横八竖,让人能感受到古代的书生在挥毫之间快哉十足。四蹄疾驰的枣红马,玻璃眼,珠玉毛色,闪闪动人。马儿筋骨健壮,宽大,神采飞扬,风驰电掣,在山道上掀起一阵尘烟,远远的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一路上伴着他的是山野里的大雁,红狐,跟着马儿一起飞跑,嬉闹,跳跃,吵闹,临安城外,嘶哮的马匹背上的信使冲进城门,滚鞍下马,上书报喜,动作已经像燕子一样灵巧,犀利。书信抵达南方,春天来临,草木萌芽,才子们登科及第的消息传遍乡里,亲朋好友奔走相告,拱手作揖,杯盏往来。
汉代的家书,是一只纸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长方形硬竹板,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纸鸢有着孔雀翎,紫金装,它飘过松亭关都畿道,随着候鸟飞向长满桃花和水稻的南方。一封暖暖的家书写毕,便是洋洋洒洒的佳人音书,鸿雁之约。古代的夜晚烛火满院,沐浴之后的书生们焚香净手磨墨提笔,卷着袖子想着在紫荆关,桃源山的书肆里抄写书信的红粉知己。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书信就像纸鸢一样,飞过驿馆客舍。云中锦书,雁行千里,秀才的信笺就像汉代的纸鸢,在云雾中舞动身姿。
纸鸢用的是红丝绦,青竹篾撑起骨架,选细细的薄薄的砂纸或者印花的碎布装饰羽翼。古人飞鸽传书,多用红丝线困扎信笺,字条。鹞子翻身,笔锋侧转,叙说身前人后得失,家里长短。不论流言蜚语还是流水账簿,由骑枣红马大青马的信使穿山越岭送到。红丝线,杏*的信纸,从京城到金陵顺天府,寒霜雨露,秋风冰雪,几案上的纸鸢断了线,折了翅,纸笔春色也是几番枯荣。山道艰险,饥肠辘辘的信使被拦路打劫,迷失方向,濡湿了信纸,也有无奈而返的时候。或问路村夫野老,或投宿荒山古寺,驿马丢失,财物遗弃,那怀里的信笺似乎也啁啾着叹气,嘀咕着这驿路的漫长。家书失散,正如断了线的纸鸢,杳无音讯。
纸鸢折断了羽翎,被正在描红的女子拣去用针线缝补,古代私塾里嬉戏的富家千金,糊弄老先生,玩风筝爬墙角,抽屉里藏的就是精致的竹骨纸鸢,苏州刺绣手帕,还有一叠叠桃花印纸,有莲子的青色和酸杏的鹅黄。明代的京城有许多书肆和酒楼,碧雪青色的城墙内,有擅长刺绣手工艺的女子,也有代写家书的穷酸秀才。
穿着蓝色长袍和印花布鞋的富家子弟在聚宝斋里读书,玩赏着蜀绣绫罗缎,鎏金壶、玻璃碗、青金石,在后院里斗蟋蟀踢毽子,看着闹市的花花草草,翻着丝绸装裱的卷轴,笑看着吃酸菜鱼喝花雕。京城求学的清贫书生则躲在书斋里闭门不出,磨墨抄书。抄写的信纸一般是水墨色的,纸张和笔记有胭脂色,褐青色,柔软的像江南的柳枝,字里行间,揖让进退,或写着薄酒一杯,聊表芹献,或敬颂颐安,文不加点,字里行间快意恩愁少年意气,轩辕台,万仞山。或讽谏,或拜祭,或问亲,或嘘寒,一封彩云笺,笔墨清雅细腻,半个时辰之后,月光当窗之时,顿笔收锋,差人送往千里之外的绍兴府走马桥石板街花溪楼某某处。而私塾里的女孩子则吃着菱角,咬着酸酸的杏儿,写小楷,刺苏绣,扯着红丝线的纸鸢,从屋顶上看着酒楼茶肆银铺米店的灰色整齐的屋瓦。
左冯翊,玉壁城,朱雀航,春天的时候总会有满腹诗书的才女做纸鸢,写书信。晋人写雨后帖,快雪时晴帖,快哉之意畅酣淋漓,然而闺阁女子的秀气小楷亦是墨法精丽,生动无比。信笺夹在线装书里,用蓝印花布,苏州刺绣的手帕包裹着。线装书里藏着桃木书简,那是青梅竹马的定情之物。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而秀才和江南闺阁里的梳着红妆的女子小楷书信则字迹柔和,纤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有竹马青梅的灵犀。用不着象牙笏板,传旨罚俸官衙拘束,即使是脂粉气的草书,却也天真质朴,情意绵绵。桃木书简夹在书信里,彩色的花瓣和衣袖的绿色有萱草的清新。清代的老夫子,宋朝的桃木匠他们不懂得这蜀绣小笺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一针一线包裹着线装书和草书纸张桃木书简的情分。扬州的闺房少女不思宫廷厨子的手艺,只读酒牌红字,绞着手帕儿,在城墙和宅院内牵着纸鸢的细线,思慕着飘在城外的纸风筝。
春去春又来,蜀绣织锦做的纸鸢,落在芳草斋,玉华楼,斗蛐蛐的子弟目光越过亲王府清宫御苑杏*的琉璃屋瓦,看着纸鸢飞过村落孤烟。这种陌生的纸鸢对于他们来说是娇媚的燕子,轻盈的飞过扬州盐道,王府高高的墙壁。韧性的竹子,砂纸,密密的针线,五色金翠线,孔雀翎,杜鹃翼,黑蜈蚣,美女蛇,迷蝴蝶,玉麒麟,盘蛟龙,形状各异的纸鸢飞过客栈,茶楼,银铺,米店,梁都建邺,王公贵族们的花花世界。它有五彩翅膀,百丈游丝,只食蘑菇、嫩草、树叶,翡翠绿的纸鸢,云彩是它的霓裳,水草鲤鱼。它生活在绿衣黄裳的信笺里,抛媚眼,送春风,过田垄,采莲子。
云彩中的纸鸢,那是唐朝的纸鸢还是汉代的青鸟,彩色头冠,明丽的蓝色或绿色羽毛,在古老的城墙和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的宫殿外,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的纸鸢,梧桐杨柳如烟的春风里,它是蜀绣上的鸳鸯。黄绮乘云绣,凤鸟纹刺绣,纸鸢的翅膀上被心灵手巧的女子刺上了金色纹线,那就是线装书里面如春海棠的孔雀。遥远的京城,它带来少年来心上人的书信。白云间的红丝带,那是信使怀里揣着的女儿锦书。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那是纸鸢的啼叫。纸鸢做的珠玉孔雀被细细的手指牵着,在府斋的柳树上空飞舞,飘向疾马飞驰的山里。缀着京绣飘带的书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京城,也不知道京城的读书郎什么时候才写完清秀小楷,飞鸢传信。
送你一封五彩锦云书,一只雪青碧纸鸢,绘上鸳鸯绣,描上红丝线;插上孔雀翎,写上小楷字,直飞千里东南,锦书盟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1

找个别人写过的效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这是埃默纽 旦南墓碑上苍劲有力的前几天刚写完,就是用这两个开头结尾,分挺高的 诚信,如令人心仪的追问不是这个“信”,就是对于“普通的通讯方式”(信)要说出看法,最好多些文学色彩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轻抖悬浮提词器怎么设置透明的 华为手机NXT-AL10屏幕总成在哪里能买到? "抗震救灾,众志诚成"以书信形式的论文 轻抖怎么悬浮提词 华为手机WLZ-AL10手机屏幕成黑白色了怎么调回原来有颜色的啊? 轻抖提词器怎么悬浮在中间 华为NXT-AL10手机屏幕点那都显示经纬度怎样关闭? 书信以什么形式存在为题的议论文 佳能打印机注册时显示服务类型是送修是什么意思 成都公积金查询:忘记查询密码(不是联名卡密码),用联名卡提款机上查不到公积金的金额,怎么办? 佳能打印机提示维修错误6000 且电源灯和警报灯交替闪烁间断性3次 中行理财星期六日没有收益吗 我的住房公积金查询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成都住房公积金 密码忘了怎么办 公积金网上查询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交通银行手机银行怎样取消已绑定的卡号 我的交通银行卡的绑定手机号停机了 请问一下怎么样才能重行使用网上银行啊 交通银行,网上银行,绑定的手机号码,怎么修改 【高悬赏】LOL英雄联盟火男的被动 点燃是怎么用的?效果是什么?求解答! 交通银行卡绑定了手机号换了怎么办 轻抖如何使用提词录播 提词器怎么用? 以书信的形式写一篇关于真情感恩的文章600字以上 要快。 华为手机SEA一AL10,如何弄时间到主屏幕上? 关于书信感恩的作文讲解 手机抖音怎么用提词器直播? 苹果手机轻抖提词器怎么同步到抖音? 书信文章 bestview提词器怎么能浮于桌面上? 老师要尊重学生不要酿成不能挽回的后果,给老师的一封信 书信格式议论文800字 跪求速求 轻抖里面的提词器为什么总掉线 悬浮提词器哪个好? 快手用的提词器用交费用吗 抖音的提词器一一轻抖怎样查找打开 轻抖提词器怎么恢复删除记录 科颜氏适合多大年龄? 请问 科颜氏适合那个年龄阶段用? 科颜氏powerful wrinkle适合多大年龄 科颜氏眼霜和雅诗兰黛眼霜哪个好 哪里有excel表格和word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