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54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要讲的是明朝一位有文化的“高级宦官”,连皇帝也尊称他一声“王老师”,此人就是明英宗年间的大太监王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听着就都有些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还真的能够改变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虽然排在第五位,可是前四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读书才是真真实实,能够让你感受知识的力量,让你在机会降临在头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宦官这个角色,我们在很多史书或者是影视剧小说都见得很多,但是有文化的宦官,可不多见吧?大多数人印象里,宦官就皇宫内打打杂、干干活的人,至于有文化的宦官,那不是瞎扯嘛,有知识、有文化的,谁会净身入宫当宦官,这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吗?不瞒你们说,还真的有“脑袋被门挤的”,他就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的一号人物,王振。
王振
这家伙和历史上那些专权的宦官不一样,别人都是从小净身入宫,一步一步走上了帝国权力的鼎峰。可王振却是“半路出家”,不对,是“半路”净身。没入宫前,他的身份可是儒生,儒生是什么,算是刚刚进入到明朝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不过要想再进一步,那就千难万难了。或许读书还没读到家,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没捞到,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他,觉得朝廷对他不公,我这么有水平的人,为什么不让我考中,这就跟当年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第,不过黄巢一气之下造了大唐的反,王振可不是黄巢,手无缚鸡之力,一不小心干了违法的事,就被充军了。一个戴罪之身的人,那就更难出头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就在你感到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一个机会就很快摆在你面前。王振再充完军之后,偶然得知当今皇帝朱棣准备在民间招收一些儒生入宫教授宫女知识,他不就是实打实的儒生吗?不过问题来了,要想入宫得满足一个条件,你得是净身之人,否则免谈。
犹豫的王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男人,还是选择获得权势,而且进了宫,也不代表真的能爬上去。经历过种种挫折的王振,觉得得不到权势比是一个纯爷们更痛苦,即使这个机会很渺茫,但也再不想过原先的日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
入了宫的,而且还是读了几本圣贤书的王振,他很清楚,宦官在历史上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特别是在当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就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可是那是以前,在入宫当了十几年的宦官后,真正的机会来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为了让宫中宦官也饱读圣贤之书,他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学校,叫内书堂。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给其配备翰林院的*,教这些宦官学习知识。
虽然曾经屡试不第,但终究是读过几年圣贤书的,虽然不及那些翰林院的那些翰林学士,但比较那些宦官学生,那就是矮子里拔将军,其学识还是有的。这么突出的“宦官”,很快让朱瞻基注意到了,怎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么有文化的宦官,翻开履历后,哦,原来还是儒生出身,不错,不错。这样,你就别打杂了,干脆到东宫伺候太子读书,职位嘛,东宫局郎。伺候太子,那可是未来的皇帝能在太子身边当宦官,日后一定飞黄腾达。就这样,一个“王先生”的身份,就成了太子朱祁镇,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人生当中第一位启蒙老师。
明英宗朱祁镇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后,就驾崩了,还不满十岁的朱祁镇就这样登基了。因为皇帝还没成年,朝政暂时还有朱祁镇祖母张太皇太后掌舵,三杨(杨荣、杨浦、杨士奇)辅政。此时的王振虽然说因为朱祁镇的关系,成了司礼监掌印,但太皇太后和三杨仍健在,他还算是循规蹈矩,不敢作次,有时候还跟配合内阁的工作,多次敦促朱祁镇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些表面工作让那些文官都赞叹不已。
“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可笑这些人都被他所蒙蔽。在太皇太后已薨,三杨也先后去位。属于“王先生”的春天到了。
在朱祁镇小的时候,王振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待在东宫,身边只有王振一个“王先生”说说话,久而久之,两人除了君臣关系以外,也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里面。只要王振想做什么,朱祁镇都一律支持。
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和依赖,他除了在司礼监这一亩三分地上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掌控*,还把手伸到了锦衣卫和京营的兵权。为了为明朝权力系统树立威信,他利用一切机会打压朝臣。凡是和他有过节的*,要么就是撤职,要么就是发配充军。他要告诉那些大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依附我王振,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们一口汤喝,但是和我作对的,那就等着瞧!
只手遮天的王振,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虽然有些人不得不因为他权势而依附于他,但终究他还是宦官,除了亲信以外,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在暗地里骂他,我想王振哪一天失势倒台了,第一个攻击他的,就是那些依附于他的人。而且王振也不见得就一直能只手遮天,因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朱祁镇的。只要英宗朱祁镇不再宠信他,对他有了疑心,只需一张小小的纸条就可以让王振全盘皆输。权势再大的王振也跳不出朱祁镇的五指山。
如日中天的王振觉得还不够,要想真正掌握大明军权,登上权力的鼎峰,光靠安插几名亲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他率领大明军队打一场胜仗,如此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为此,他撺掇朱祁镇,率领百余名文武百官,还有五十多万大明军队浩浩荡荡地北征瓦剌。可是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胜的,一不留神,五十万大明军队就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还连累大明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这样的惨败使剩下的残兵败将十分气愤,为了发泄情绪,他们把矛头指向了王振。要不是你撺掇皇帝北征,我们也不会有此惨败,皇上也不会被俘!一怒之下,朱祁镇的胡伟将军樊忠就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之上。
土木堡之变
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就这样死在了战场。要不是他,土木堡之变也不会发生。后来英宗复辟,念及以前“王先生”对他的好,还给他公祭,专门把智华寺用来祭祀他,并且厚葬之。不得不说王振还是有些良心,至少对朱祁镇是真心的,否则也不至于让朱祁镇这么思念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54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要讲的是明朝一位有文化的“高级宦官”,连皇帝也尊称他一声“王老师”,此人就是明英宗年间的大太监王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听着就都有些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还真的能够改变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虽然排在第五位,可是前四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读书才是真真实实,能够让你感受知识的力量,让你在机会降临在头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宦官这个角色,我们在很多史书或者是影视剧小说都见得很多,但是有文化的宦官,可不多见吧?大多数人印象里,宦官就皇宫内打打杂、干干活的人,至于有文化的宦官,那不是瞎扯嘛,有知识、有文化的,谁会净身入宫当宦官,这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吗?不瞒你们说,还真的有“脑袋被门挤的”,他就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的一号人物,王振。
王振
这家伙和历史上那些专权的宦官不一样,别人都是从小净身入宫,一步一步走上了帝国权力的鼎峰。可王振却是“半路出家”,不对,是“半路”净身。没入宫前,他的身份可是儒生,儒生是什么,算是刚刚进入到明朝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不过要想再进一步,那就千难万难了。或许读书还没读到家,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没捞到,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他,觉得朝廷对他不公,我这么有水平的人,为什么不让我考中,这就跟当年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第,不过黄巢一气之下造了大唐的反,王振可不是黄巢,手无缚鸡之力,一不小心干了违法的事,就被充军了。一个戴罪之身的人,那就更难出头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就在你感到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一个机会就很快摆在你面前。王振再充完军之后,偶然得知当今皇帝朱棣准备在民间招收一些儒生入宫教授宫女知识,他不就是实打实的儒生吗?不过问题来了,要想入宫得满足一个条件,你得是净身之人,否则免谈。
犹豫的王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男人,还是选择获得权势,而且进了宫,也不代表真的能爬上去。经历过种种挫折的王振,觉得得不到权势比是一个纯爷们更痛苦,即使这个机会很渺茫,但也再不想过原先的日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
入了宫的,而且还是读了几本圣贤书的王振,他很清楚,宦官在历史上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特别是在当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就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可是那是以前,在入宫当了十几年的宦官后,真正的机会来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为了让宫中宦官也饱读圣贤之书,他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学校,叫内书堂。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给其配备翰林院的*,教这些宦官学习知识。
虽然曾经屡试不第,但终究是读过几年圣贤书的,虽然不及那些翰林院的那些翰林学士,但比较那些宦官学生,那就是矮子里拔将军,其学识还是有的。这么突出的“宦官”,很快让朱瞻基注意到了,怎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么有文化的宦官,翻开履历后,哦,原来还是儒生出身,不错,不错。这样,你就别打杂了,干脆到东宫伺候太子读书,职位嘛,东宫局郎。伺候太子,那可是未来的皇帝能在太子身边当宦官,日后一定飞黄腾达。就这样,一个“王先生”的身份,就成了太子朱祁镇,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人生当中第一位启蒙老师。
明英宗朱祁镇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后,就驾崩了,还不满十岁的朱祁镇就这样登基了。因为皇帝还没成年,朝政暂时还有朱祁镇祖母张太皇太后掌舵,三杨(杨荣、杨浦、杨士奇)辅政。此时的王振虽然说因为朱祁镇的关系,成了司礼监掌印,但太皇太后和三杨仍健在,他还算是循规蹈矩,不敢作次,有时候还跟配合内阁的工作,多次敦促朱祁镇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些表面工作让那些文官都赞叹不已。
“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可笑这些人都被他所蒙蔽。在太皇太后已薨,三杨也先后去位。属于“王先生”的春天到了。
在朱祁镇小的时候,王振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待在东宫,身边只有王振一个“王先生”说说话,久而久之,两人除了君臣关系以外,也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里面。只要王振想做什么,朱祁镇都一律支持。
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和依赖,他除了在司礼监这一亩三分地上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掌控*,还把手伸到了锦衣卫和京营的兵权。为了为明朝权力系统树立威信,他利用一切机会打压朝臣。凡是和他有过节的*,要么就是撤职,要么就是发配充军。他要告诉那些大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依附我王振,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们一口汤喝,但是和我作对的,那就等着瞧!
只手遮天的王振,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虽然有些人不得不因为他权势而依附于他,但终究他还是宦官,除了亲信以外,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在暗地里骂他,我想王振哪一天失势倒台了,第一个攻击他的,就是那些依附于他的人。而且王振也不见得就一直能只手遮天,因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朱祁镇的。只要英宗朱祁镇不再宠信他,对他有了疑心,只需一张小小的纸条就可以让王振全盘皆输。权势再大的王振也跳不出朱祁镇的五指山。
如日中天的王振觉得还不够,要想真正掌握大明军权,登上权力的鼎峰,光靠安插几名亲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他率领大明军队打一场胜仗,如此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为此,他撺掇朱祁镇,率领百余名文武百官,还有五十多万大明军队浩浩荡荡地北征瓦剌。可是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胜的,一不留神,五十万大明军队就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还连累大明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这样的惨败使剩下的残兵败将十分气愤,为了发泄情绪,他们把矛头指向了王振。要不是你撺掇皇帝北征,我们也不会有此惨败,皇上也不会被俘!一怒之下,朱祁镇的胡伟将军樊忠就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之上。
土木堡之变
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就这样死在了战场。要不是他,土木堡之变也不会发生。后来英宗复辟,念及以前“王先生”对他的好,还给他公祭,专门把智华寺用来祭祀他,并且厚葬之。不得不说王振还是有些良心,至少对朱祁镇是真心的,否则也不至于让朱祁镇这么思念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54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声,解读千年历史。今天要讲的是明朝一位有文化的“高级宦官”,连皇帝也尊称他一声“王老师”,此人就是明英宗年间的大太监王振。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听着就都有些腻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还真的能够改变我们这些平常人的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虽然排在第五位,可是前四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读书才是真真实实,能够让你感受知识的力量,让你在机会降临在头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宦官这个角色,我们在很多史书或者是影视剧小说都见得很多,但是有文化的宦官,可不多见吧?大多数人印象里,宦官就皇宫内打打杂、干干活的人,至于有文化的宦官,那不是瞎扯嘛,有知识、有文化的,谁会净身入宫当宦官,这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吗?不瞒你们说,还真的有“脑袋被门挤的”,他就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的一号人物,王振。
王振
这家伙和历史上那些专权的宦官不一样,别人都是从小净身入宫,一步一步走上了帝国权力的鼎峰。可王振却是“半路出家”,不对,是“半路”净身。没入宫前,他的身份可是儒生,儒生是什么,算是刚刚进入到明朝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不过要想再进一步,那就千难万难了。或许读书还没读到家,连个秀才的资格都没捞到,屡试不第。心灰意冷的他,觉得朝廷对他不公,我这么有水平的人,为什么不让我考中,这就跟当年的黄巢一样,也是屡试不第,不过黄巢一气之下造了大唐的反,王振可不是黄巢,手无缚鸡之力,一不小心干了违法的事,就被充军了。一个戴罪之身的人,那就更难出头了。
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就在你感到人生彻底无望的时候,一个机会就很快摆在你面前。王振再充完军之后,偶然得知当今皇帝朱棣准备在民间招收一些儒生入宫教授宫女知识,他不就是实打实的儒生吗?不过问题来了,要想入宫得满足一个条件,你得是净身之人,否则免谈。
犹豫的王振面临着一个选择: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男人,还是选择获得权势,而且进了宫,也不代表真的能爬上去。经历过种种挫折的王振,觉得得不到权势比是一个纯爷们更痛苦,即使这个机会很渺茫,但也再不想过原先的日子。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考”了。
入了宫的,而且还是读了几本圣贤书的王振,他很清楚,宦官在历史上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特别是在当朝,开国太祖朱元璋就专门制作了一个铁牌,严禁宦官干政。可是那是以前,在入宫当了十几年的宦官后,真正的机会来了。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为了让宫中宦官也饱读圣贤之书,他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学校,叫内书堂。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给其配备翰林院的*,教这些宦官学习知识。
虽然曾经屡试不第,但终究是读过几年圣贤书的,虽然不及那些翰林院的那些翰林学士,但比较那些宦官学生,那就是矮子里拔将军,其学识还是有的。这么突出的“宦官”,很快让朱瞻基注意到了,怎么以前没有发现这么有文化的宦官,翻开履历后,哦,原来还是儒生出身,不错,不错。这样,你就别打杂了,干脆到东宫伺候太子读书,职位嘛,东宫局郎。伺候太子,那可是未来的皇帝能在太子身边当宦官,日后一定飞黄腾达。就这样,一个“王先生”的身份,就成了太子朱祁镇,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人生当中第一位启蒙老师。
明英宗朱祁镇
宣宗皇帝在位十年后,就驾崩了,还不满十岁的朱祁镇就这样登基了。因为皇帝还没成年,朝政暂时还有朱祁镇祖母张太皇太后掌舵,三杨(杨荣、杨浦、杨士奇)辅政。此时的王振虽然说因为朱祁镇的关系,成了司礼监掌印,但太皇太后和三杨仍健在,他还算是循规蹈矩,不敢作次,有时候还跟配合内阁的工作,多次敦促朱祁镇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些表面工作让那些文官都赞叹不已。
“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可笑这些人都被他所蒙蔽。在太皇太后已薨,三杨也先后去位。属于“王先生”的春天到了。
在朱祁镇小的时候,王振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从小就待在东宫,身边只有王振一个“王先生”说说话,久而久之,两人除了君臣关系以外,也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里面。只要王振想做什么,朱祁镇都一律支持。
仗着皇帝对他的宠信和依赖,他除了在司礼监这一亩三分地上以代批奏章、传达诏谕等掌控*,还把手伸到了锦衣卫和京营的兵权。为了为明朝权力系统树立威信,他利用一切机会打压朝臣。凡是和他有过节的*,要么就是撤职,要么就是发配充军。他要告诉那些大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要依附我王振,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们一口汤喝,但是和我作对的,那就等着瞧!
只手遮天的王振,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虽然有些人不得不因为他权势而依附于他,但终究他还是宦官,除了亲信以外,其他人不知道怎么在暗地里骂他,我想王振哪一天失势倒台了,第一个攻击他的,就是那些依附于他的人。而且王振也不见得就一直能只手遮天,因为他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朱祁镇的。只要英宗朱祁镇不再宠信他,对他有了疑心,只需一张小小的纸条就可以让王振全盘皆输。权势再大的王振也跳不出朱祁镇的五指山。
如日中天的王振觉得还不够,要想真正掌握大明军权,登上权力的鼎峰,光靠安插几名亲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他率领大明军队打一场胜仗,如此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为此,他撺掇朱祁镇,率领百余名文武百官,还有五十多万大明军队浩浩荡荡地北征瓦剌。可是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胜的,一不留神,五十万大明军队就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还连累大明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这样的惨败使剩下的残兵败将十分气愤,为了发泄情绪,他们把矛头指向了王振。要不是你撺掇皇帝北征,我们也不会有此惨败,皇上也不会被俘!一怒之下,朱祁镇的胡伟将军樊忠就将王振斩杀于战场之上。
土木堡之变
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就这样死在了战场。要不是他,土木堡之变也不会发生。后来英宗复辟,念及以前“王先生”对他的好,还给他公祭,专门把智华寺用来祭祀他,并且厚葬之。不得不说王振还是有些良心,至少对朱祁镇是真心的,否则也不至于让朱祁镇这么思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