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7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天文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统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文仪器的制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前列。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首先表现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观测,我国古代天文学都有杰出的成就。而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恒星观测方面
我国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经”,它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数百颗;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唐代绘制的星图,就载有1300多颗恒星。1247年南宋石刻天文图上已刻有1434颗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物。
在日月行星观测方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对日月食的观测记录更具特色。《尚书·胤征》记载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职,没有预测出当年发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汉初到公元1785年,我国共记录有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堪称世界之最。
在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方面
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汉书·五行志》,记录公元前28年3月的太阳黑子现象。而欧洲记录黑子最早的时间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认的中国记录晚800年。而且,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也以中国最为丰富。
这些记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都根据这些记录作出了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1034年),而欧洲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
自春秋至清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记录彗星不下500次,记录哈雷彗星31次。本世纪50年代,法国巴尔代在研究了《彗星轨道总表》以后,曾这样断言:“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是新星和超新星记录。
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新星的记载,从那时到公元1700年的3000多年中,中国共记载新星90颗,其中超新星10颗。
而古希腊、罗马和巴比伦,却没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在中世纪欧洲编年史上有关的记载也十分罕见。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古代恒星观测的这项伟大成就,对现代天文学对新星、超新星的探索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其次体现在历法的制定与修订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早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而古四分历确立的19年置7闰的原则,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的,也比我国晚了100年左右。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
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
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云路在兰州建造历史上最高的木制六丈高表,进一步测得岁实为365.24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其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
我国天文仪器的制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很多文献记载表明,中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黄帝、尧、舜时代,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浑仪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的一种仪器,往往还加上窥管以观测天象。
汉宣帝时,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了浑象,浑象相当于今天的天球仪。浑象和浑仪又统称浑天仪。原始的浑天仪经过历代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具有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这样三重结构、多种功能的复杂仪器。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在此基础上制成简化的浑仪——简仪,领先世界300多年,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相比。
天文仪器的另一杰作,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授时、演示等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不仅标志着我国11世纪天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更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卓越水平。
依靠先进的测天仪器,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测天成就。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大约春秋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经中亚传人印度,再传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以天文学为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如此发达,为何近代却衰落了。其原因还得从文明的本质上来分析。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重视实用性和经验性,由于经验的长期累积,中国是传统的技术大国。但是,由于中国文明缺乏对理论的探究,也就是使得人们无法从理论层面去认识技术,最终也只能让技术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上升为科学。
我们的天文学过分重视实用性,要么为人间的行为作辩护(占星术),要么为指导农业生产,因而不会去探究星象背后的真正原理、逻辑,使得天文学始终停留在占星术、天象学层面,无法上升到真正的理论层面。到了明清时期,西方的观测技术提高后,我们便失去了相应的优势,最终走向了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对于一些可观察行星都有着很大的发现,而且还能够根据天象推测天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是很高的。张衡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张衡在那时可以判断出地球是球体,将其比喻成鸡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肯定是赶不上现代的,但是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占卜星象,根据天上星星来预测未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7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天文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统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文仪器的制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前列。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首先表现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观测,我国古代天文学都有杰出的成就。而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恒星观测方面
我国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经”,它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数百颗;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唐代绘制的星图,就载有1300多颗恒星。1247年南宋石刻天文图上已刻有1434颗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物。
在日月行星观测方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对日月食的观测记录更具特色。《尚书·胤征》记载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职,没有预测出当年发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汉初到公元1785年,我国共记录有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堪称世界之最。
在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方面
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汉书·五行志》,记录公元前28年3月的太阳黑子现象。而欧洲记录黑子最早的时间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认的中国记录晚800年。而且,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也以中国最为丰富。
这些记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都根据这些记录作出了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1034年),而欧洲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
自春秋至清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记录彗星不下500次,记录哈雷彗星31次。本世纪50年代,法国巴尔代在研究了《彗星轨道总表》以后,曾这样断言:“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是新星和超新星记录。
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新星的记载,从那时到公元1700年的3000多年中,中国共记载新星90颗,其中超新星10颗。
而古希腊、罗马和巴比伦,却没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在中世纪欧洲编年史上有关的记载也十分罕见。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古代恒星观测的这项伟大成就,对现代天文学对新星、超新星的探索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其次体现在历法的制定与修订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早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而古四分历确立的19年置7闰的原则,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的,也比我国晚了100年左右。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
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
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云路在兰州建造历史上最高的木制六丈高表,进一步测得岁实为365.24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其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
我国天文仪器的制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很多文献记载表明,中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黄帝、尧、舜时代,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浑仪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的一种仪器,往往还加上窥管以观测天象。
汉宣帝时,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了浑象,浑象相当于今天的天球仪。浑象和浑仪又统称浑天仪。原始的浑天仪经过历代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具有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这样三重结构、多种功能的复杂仪器。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在此基础上制成简化的浑仪——简仪,领先世界300多年,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相比。
天文仪器的另一杰作,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授时、演示等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不仅标志着我国11世纪天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更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卓越水平。
依靠先进的测天仪器,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测天成就。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大约春秋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经中亚传人印度,再传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以天文学为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如此发达,为何近代却衰落了。其原因还得从文明的本质上来分析。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重视实用性和经验性,由于经验的长期累积,中国是传统的技术大国。但是,由于中国文明缺乏对理论的探究,也就是使得人们无法从理论层面去认识技术,最终也只能让技术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上升为科学。
我们的天文学过分重视实用性,要么为人间的行为作辩护(占星术),要么为指导农业生产,因而不会去探究星象背后的真正原理、逻辑,使得天文学始终停留在占星术、天象学层面,无法上升到真正的理论层面。到了明清时期,西方的观测技术提高后,我们便失去了相应的优势,最终走向了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其实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了很高的巅峰。许多世界上著名的星系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都被记录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对于一些可观察行星都有着很大的发现,而且还能够根据天象推测天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是很高的。张衡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张衡在那时可以判断出地球是球体,将其比喻成鸡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肯定是赶不上现代的,但是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占卜星象,根据天上星星来预测未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其实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了很高的巅峰。许多世界上著名的星系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都被记录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7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天文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统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文仪器的制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前列。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首先表现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观测,我国古代天文学都有杰出的成就。而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恒星观测方面
我国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经”,它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数百颗;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唐代绘制的星图,就载有1300多颗恒星。1247年南宋石刻天文图上已刻有1434颗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物。
在日月行星观测方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对日月食的观测记录更具特色。《尚书·胤征》记载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职,没有预测出当年发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汉初到公元1785年,我国共记录有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堪称世界之最。
在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方面
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汉书·五行志》,记录公元前28年3月的太阳黑子现象。而欧洲记录黑子最早的时间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认的中国记录晚800年。而且,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也以中国最为丰富。
这些记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都根据这些记录作出了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1034年),而欧洲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
自春秋至清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记录彗星不下500次,记录哈雷彗星31次。本世纪50年代,法国巴尔代在研究了《彗星轨道总表》以后,曾这样断言:“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是新星和超新星记录。
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新星的记载,从那时到公元1700年的3000多年中,中国共记载新星90颗,其中超新星10颗。
而古希腊、罗马和巴比伦,却没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在中世纪欧洲编年史上有关的记载也十分罕见。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古代恒星观测的这项伟大成就,对现代天文学对新星、超新星的探索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其次体现在历法的制定与修订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早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而古四分历确立的19年置7闰的原则,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的,也比我国晚了100年左右。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
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
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云路在兰州建造历史上最高的木制六丈高表,进一步测得岁实为365.24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其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
我国天文仪器的制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很多文献记载表明,中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黄帝、尧、舜时代,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浑仪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的一种仪器,往往还加上窥管以观测天象。
汉宣帝时,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了浑象,浑象相当于今天的天球仪。浑象和浑仪又统称浑天仪。原始的浑天仪经过历代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具有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这样三重结构、多种功能的复杂仪器。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在此基础上制成简化的浑仪——简仪,领先世界300多年,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相比。
天文仪器的另一杰作,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授时、演示等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不仅标志着我国11世纪天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更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卓越水平。
依靠先进的测天仪器,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测天成就。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大约春秋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经中亚传人印度,再传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以天文学为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如此发达,为何近代却衰落了。其原因还得从文明的本质上来分析。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重视实用性和经验性,由于经验的长期累积,中国是传统的技术大国。但是,由于中国文明缺乏对理论的探究,也就是使得人们无法从理论层面去认识技术,最终也只能让技术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上升为科学。
我们的天文学过分重视实用性,要么为人间的行为作辩护(占星术),要么为指导农业生产,因而不会去探究星象背后的真正原理、逻辑,使得天文学始终停留在占星术、天象学层面,无法上升到真正的理论层面。到了明清时期,西方的观测技术提高后,我们便失去了相应的优势,最终走向了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对于一些可观察行星都有着很大的发现,而且还能够根据天象推测天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是很高的。张衡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张衡在那时可以判断出地球是球体,将其比喻成鸡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7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天文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还是统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天文仪器的制造,以及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前列。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首先表现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观测,我国古代天文学都有杰出的成就。而天象记录方面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恒星观测方面
我国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星表“甘石星经”,它载有不同方位的恒星数百颗;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幅唐代绘制的星图,就载有1300多颗恒星。1247年南宋石刻天文图上已刻有1434颗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珍贵的文物。
在日月行星观测方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也做了不少工作,而对日月食的观测记录更具特色。《尚书·胤征》记载公元前2137年,掌管天文的羲和因荒酒失职,没有预测出当年发生的日食而受到夏王的征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从汉初到公元1785年,我国共记录有日食925次,月食574次,堪称世界之最。
在异常天象的观测记录方面
目前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汉书·五行志》,记录公元前28年3月的太阳黑子现象。而欧洲记录黑子最早的时间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认的中国记录晚800年。而且,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也以中国最为丰富。
这些记录对当代天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都根据这些记录作出了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1034年),而欧洲最早记录彗星是在公元前11年,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
自春秋至清末,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记录彗星不下500次,记录哈雷彗星31次。本世纪50年代,法国巴尔代在研究了《彗星轨道总表》以后,曾这样断言:“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是新星和超新星记录。
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了新星的记载,从那时到公元1700年的3000多年中,中国共记载新星90颗,其中超新星10颗。
而古希腊、罗马和巴比伦,却没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在中世纪欧洲编年史上有关的记载也十分罕见。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古代恒星观测的这项伟大成就,对现代天文学对新星、超新星的探索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其次体现在历法的制定与修订方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在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制定历法。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既考虑月亮的运动,又考虑太阳的运动。早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纪日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并采用19年7闰为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真正的回归年长度只多11分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
而在欧洲,罗马人采用儒略历也是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了约500年。而古四分历确立的19年置7闰的原则,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宣布的,也比我国晚了100年左右。
从古四分历诞生以来,我国历法不断改进。据统计,自春秋末年至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出现了102种历法。
尤其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参与编定《授时历》,将岁实精确到365.2425日,
这个数值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完全相同。
而格里历制定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0年。
明代末年,邢云路在兰州建造历史上最高的木制六丈高表,进一步测得岁实为365.24190日,同现代理论计算值只差2.3秒,其精确度之高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水平。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还表现在天文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
我国天文仪器的制造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很多文献记载表明,中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黄帝、尧、舜时代,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浑仪是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的一种仪器,往往还加上窥管以观测天象。
汉宣帝时,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了浑象,浑象相当于今天的天球仪。浑象和浑仪又统称浑天仪。原始的浑天仪经过历代不断改进,发展成为具有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这样三重结构、多种功能的复杂仪器。
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在此基础上制成简化的浑仪——简仪,领先世界300多年,直到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相比。
天文仪器的另一杰作,是北宋时期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授时、演示等功能于一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不仅标志着我国11世纪天文学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更直接体现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卓越水平。
依靠先进的测天仪器,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测天成就。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国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
大约春秋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理论经中亚传人印度,再传人波斯、阿拉伯等地。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以天文学为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如此发达,为何近代却衰落了。其原因还得从文明的本质上来分析。中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重视实用性和经验性,由于经验的长期累积,中国是传统的技术大国。但是,由于中国文明缺乏对理论的探究,也就是使得人们无法从理论层面去认识技术,最终也只能让技术停留在经验层面,无法上升为科学。
我们的天文学过分重视实用性,要么为人间的行为作辩护(占星术),要么为指导农业生产,因而不会去探究星象背后的真正原理、逻辑,使得天文学始终停留在占星术、天象学层面,无法上升到真正的理论层面。到了明清时期,西方的观测技术提高后,我们便失去了相应的优势,最终走向了衰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肯定是赶不上现代的,但是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占卜星象,根据天上星星来预测未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其实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了很高的巅峰。许多世界上著名的星系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都被记录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对于一些可观察行星都有着很大的发现,而且还能够根据天象推测天气。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8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是很高的。张衡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张衡在那时可以判断出地球是球体,将其比喻成鸡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肯定是赶不上现代的,但是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占卜星象,根据天上星星来预测未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49
其实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了很高的巅峰。许多世界上著名的星系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都被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