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3 07: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44
猪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称谓,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
《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
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如因面部黑色而称“黑面郎”。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
“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说:“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扩展资料:
猪在中国的民间习俗:
在扫墓时除了会带上香烛、纸帛等祭品外,还会抬只乳猪去祭祖,烧乳猪在广东已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在广东传统习俗中,烧猪或烧乳猪是各隆重场合的常用品。无论是新店开张、新剧开拍或是清明祭祖,都可常见抬出整只烧猪或烧乳猪作为祭祀用品。
切烧猪有时更会是仪式的一部分,待仪式完成后,烧猪便会分给各参与者分享。清明分食乳猪等烧味食品,讲究的是“红皮赤壮”意头,寓意祖先保佑子孙身体强壮安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猪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44
豕,豚 ,彘,豨,别称刚鬣( liè )。又名"印忠"、"汤盎",“糟糠氏”、,"黑面郎"及"黑爷"。甘肃方言叫"舒胖子"。
就《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汤盎"。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史记集解》引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所以汉初陈豨、汉末昌豨都名"豨"。
拓展资料:
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繁殖快。有 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牛、犬、羊、猪、鸡)之一。在十二生肖里之为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人类蓄养家猪的历史相当悠久,不过至16世纪才广为世界所知,中国饲养的猪即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猪的直系后代。
古代经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在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中,猪是难养的动物(猪不像牛、羊、狗那样适合游牧迁徙)。从这一点讲,很多讲肉食的字,从"牛"或从"羊"而极少从"豕"是非常好理解的。
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居住地的稳定(游农经济渐渐被定居农业经济取代)和猪的驯化,很多和猪有关的字产生出来,比如"家"(房子底下有猪。豕,意思就是猪)、"圂"(意思是厕所,即厕所通猪圈。现代中国南方和北方农村仍然能见到人的厕所就是猪圈、猪养在人的厕所里的实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45
彘,即猪的意思。《西山经》曰:“竹山有兽焉,名曰毫彘。”
“彘”字义:
1、人彘,即讽刺猪狗不如。
2、彘 (zhì) <名> 汉武帝原名刘彘,据《山海经·南次二经》,是一种长着牛尾、身状似虎、头如猴而叫声如犬的怪兽。
3、象形。小篆字形。矢声,其余象猪头、脚。本义:彘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相关词组:
1、人彘 rén zhì:指把人变成猪的一种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铜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用暗药灌进喉咙割去舌头,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
2、彘肩 zhì jiān:猪肘子的意思,作为食物的猪腿的最上部分。
3、豕彘 shǐ zhì:即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墨翟 非儒,目以豕彘; 孟轲 讥 墨 ,比诸禽兽。”
4、行若狗彘 xíng ruò gǒu zhì:指人无耻,行为像猪狗一样。
5、彘肩斗酒 zhì jiān dòu jiǔ: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46
豕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46
明朝皇帝姓“朱”与“猪”谐音,那他们管猪肉叫什么?你猜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