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3 08:3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03
春秋的时候中国把文明国家称为夏,把野蛮的民族称为夷。孔子有个观点认为,如果蛮族占领了中原,但蛮族懂得了廉耻礼义孝悌忠信,这里依然是夏。如果夏人失去了廉耻礼义孝悌忠信这些,那么中原也成了夷。孔子认为蛮夷和中原的分别不在地区,而在道德。这个议题在明朝和清末就被发展成了“有亡天下”之说。梁启超更直接:国家兴亡匹夫无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只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百度一下就一目了然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5:04
**夷夏之辨**就是要提防蛮夷会对中原民族进行血缘入侵,文化入侵,所以要禁止和他们通婚,防止文化侵略意识形态渗透。在儒者的论说中一般被理解为对文明与野蛮的区分。 春秋以前,夷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军事上的,夷狄四境为患,“中国不绝如线”,故有“尊王攘夷”之说,即各诸侯在天子的旗帜下联合对外。 后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诸夏内部礼崩乐坏,故在针对“乱臣贼子”而删削的《春秋》中,又凸显了“夷夏之辨”的另一层意蕴:夷夏之别在文明而非血缘,即著名的“夷狄而进于礼乐则中国之”和“诸夏而退于礼乐则夷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