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村保姆进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7: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7:04
(一)S市进城保姆的经济适应状况
S市进城保姆的经济适应状况大概从职业本身、职业收入及他们的个人消费三方面考虑:从职业本身角度出发,进城保姆缺乏专业培训是造成他们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由于职业需要,她们需花钱进行专业培训。在职业收入方面,经济收入取决于保姆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从事的工作类型。月嫂每个月的平均工资是8000—10000元。住家型保姆的工资一般是2000—4000元。第三个从个人消费角度,通过访谈了解进城保姆会尽可能地减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大多数住家型的保姆24小时居住在雇主家,平时又舍不得花钱,经济收入几乎全部拿来贴补家用,比如给儿子娶媳妇、贷款买房,或支付医疗费用等。
(二)S市进城保姆的生活适应状况
S市进城保姆的生活适应状况从语言、生活习惯、闲暇生活和社会交往几个方面来看。语言成为外来打工者城市适应的障碍,致使他们很难获得身份认同、建立归属感。但实际生活中,雇主对保姆的普通话没有太多要求,能进行交流即可。在生活习惯方面,住家型进城保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改正雇主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大部分住家型保姆少有闲暇时间,即使有她们也是和同样打工的老乡一起度过,实际上她们的闲暇生活是单调乏味的。社会交往方面,进城保姆主要与雇主进行社会交往,对城市以及城市人的印象和感受也主要是通过和雇主的交往来体会的,雇主即城市*的人格化体现。调查中极少数保姆不能和雇主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当然也由于进城保姆产生强烈的自卑和自我保护心理,她们更愿意与老乡或家人沟通交流,而不是和城里人。
(三)S市进城保姆的主观适应状况
对城市的主观适应是指保姆进城后由于生活环境、工作的改变而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它是城市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在保姆身上的内化,以及她们在心理上对城市的认同。本文在分析S市进城保姆对城市的主观适应状况主要从保姆对自己职业身份认同和城市归属感两方面进行:由于户籍和从事的工作来看,保姆的身份既是农村人又是城市人,使得她们在进行身份认同时感到矛盾。住家型保姆相对于不住家型保姆和小时工和雇主交流较多,难免发生摩擦,因此她们的职业认同度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进城保姆的主观适应性较低。另一方面,访谈中的某些保姆谈到,虽然做保姆这一职业已久,但对城市很难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多数的保姆体现出对家乡的强烈归属感,并谈到以后会回到农村生活。但也有一些保姆来到城市后能适应城市生活且经济收入可观,比如月工资一万的月嫂,她们可能就选择不再回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