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0: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06
在中国,男性主义形成大致经历了周代到汉代的过程,贱视女性的思想在周时形成的儒家重要经典《易经》中已初见端倪。它率先提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先乾后坤,这就改变了殷商时代《归藏》“先坤后乾”的主张。这种乾坤定位就明显贬低了女性的地位。《周礼·郊特性》说:“男率女,女从男,……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春秋·梁传》:“妇女不专行,必有从也。”汉代董仲舒更明确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妻子对丈夫的绝对服从,继后,班固对“三纲”中的“夫妇”作了诊释,“夫妇者,何为也?夫者扶也,一道扶接也;妇者,服也,以礼屈服”。进而认为妇人不应有爵,“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这样,在汉代时封建礼教就已定型化了。此后中国社会基本都认为男尊女卑,直到近代社会,西方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观念的不断传入以及清末民初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男尊女卑的观念才逐渐被打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