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7:26
冶山铁矿横跨江苏和安徽两省,北距天长县20公里,南距六合县22公里。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冶山岩体关系密切。冶山岩体呈北东方向展布,出露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西北侧和东南侧岩体中断续残留一些围岩小捕虏体,产生了关塘、老山、小庙陈、铁石岗等小型铁矿床(点),冶山则为岩体倾没处,震旦系、寒武系出露面积稍大,成矿条件有利。冶山像一个半岛,除西南部外三面被岩体包围,矿体形成于北侧接触带(江苏境内)和北东侧接触带(安徽境内)。前者接触带呈近东西向,后者呈北西向。北接触带铁矿体主要有2个,走向北东—北东东,倾角60°左右,长约200—500米,厚度数米至数十米,求得铁矿石储量1644万吨;北东侧接触带中有矿体63个,其中铁矿体29个、硼矿体2个、硼铁矿体10个。铁矿走向北西,南西倾,倾角陡;长100米左右,厚数米至数十米,求得铁矿石储量273万吨,硼矿石储量79.4万吨。加上关塘、老山、铁石岗、小庙陈等铁矿床总储量可达2000万吨。
冶山铁矿地表有出露,山上有古采坑遗迹。新中国成立前刘季辰、赵汝钧曾到该地勘察,新中国成立后有华东工业部、江苏工业厅等许多单位曾派人对地表进行勘查,均认为规模小,远景不大。1958年大炼钢铁,促进了对冶山铁矿的普查。1958年6月,安徽省地质局凤阳地质队到该地踏勘,同年11月蚌埠分局第五地质队(两个月后改为三三五地质队)在冶山开展普查,确定了矿床工业价值。1959年4月转入勘探,1960年下半年,安徽省地质局总工程师严坤元检查工作时,指出铁矿中有硼,于是三三五队对原矿样重新补做硼的分析,确定了硼矿体的存在,后来又施工少量钻孔控制硼矿体的延深。全部勘探工作于1962年5月结束。
1962年9月31日提交了冶山硼镁矿、铁矿评价报告。报告编写人为牛其俊、李训和、徐新桂、白盛安、金维英等13人。队长王焕章,技术负责人白盛安。
江苏部分的普查勘探工作,从1958年7月开始断续延至1965年4月结束。同年6月提交了勘探报告。工作单位为江苏冶金地质勘探总队第四地质勘探队和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一一队。
1962年3月,天长冶山铁矿与江苏六合冶山铁矿合并,归属江苏开采。
老山、关塘两个铁矿是埋藏在第四系覆盖层之下的全隐伏矿床,发现过程主要是根据航空物探提供的磁异常信息,经过地面物探详查、钻探工程验证而发现的。
1956年,地质部物探局九○二航空物探大队在天长县中、南部进行1∶100万航空磁测时,发现老山、关塘有独立的弱磁异常存在;嗣后,安徽省地质局一○四物探队,由队长贾根喜、技术负责人胡潜竹等组成的物探异常踏勘组,进行地面复查,圈定了异常形态,指出了具体位置。
1958年,省地质局凤阳地质队(1959年后改为三三五地质队)派李训和、唐明煊等进行地面核查,并布置浅钻验证,发现了老山、关塘铁矿。经过一年多的野外施工,老山铁矿于1959年6月结束检查评价,探明铁矿石储量245万吨;关塘铁矿于1959年10月结束检查评价,探明铁矿石储量72万吨。同年10月和12月,由队长郑富荣、技术负责人郑世恩组织白盛安、李训和、牛其俊、倪荣生等分别编写提交了老山、关塘两个铁矿床的勘查报告。
由于这两个矿床规模不大,矿体埋藏在数十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层之下,交通条件又比较差,至今尚未考虑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