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8: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8:59
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着这样一个话题:进入市场的文化是否将变得低俗?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是否将走向衰落?时尚文化、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将带来文化繁荣还是导致“文化沙漠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怎样看待“文化重心下移”? 当前,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我以为,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因此决不是什么坏事。每一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都不应该视之为“危机”和“失落”,而应视之为一种“归位”和生机。因为多年来,为民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并不丰富,相反是太贫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比如:我们的雅文化发展机制本身如何?它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活力和水平?等等。而这里思考的前提,应该是澄清这样一些基本观念: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究竟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还是互相排斥、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作出新的理论定位。 重新定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我主张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生产”的理论来指导,以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理念和思路,而不是以主体*和价值对立的观念,来把握所谓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活动也和物质生产生活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一个是社会文化文明成果的创造生产过程,一个是社会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费过程。这两个方面有统一的本质:它们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活动。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可以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它们或者满足人和社会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或者满足人和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需要。前者意味着不断为社会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着直接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对象资源,使人们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内,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 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