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秦腔》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8: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01
读《呼兰河传》
读萧红的小说,总是忘不了黑土地上那群可爱可怜的乡间村民寒苦的样子,忘不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悲惨图景。她对人世间一切的把握完全来自一种生命的直觉,和她那悲苦的人生际遇。那视线的离奇,感觉的鲜活,语言的富有分寸感,是她心灵感情的赤裸裸的袒露。
读罢她的《呼兰河传》我感觉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小说,是小说又不像小说,是自传又不像自传,它让你读来轻松,却旋即你心头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有一种病态的美,忧郁伤感的情调使你不得不佩服她那纤细敏锐的洞察力与细腻的情感。
《呼兰河传》是她童年对自由生活的回忆,写出一个北方小镇的自然风光,生活习俗和社会心理。这一切都是从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眼光中展现,是那样的纯真质朴撩人心扉。小说的风俗画面不仅展现了地域美,更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整部小说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的宗法制度不仅在*经济上压迫剥削并毒害人民的精神。封建思想意识和习惯势力的毒害,把人民规矩成一个个驯服的奴隶,磨平了他们的 棱角,泯灭了他们进取的精神,是他们陷于传统的泥潭不能自拔,导演出一串社会悲剧。
作者一抒情的笔调写出这里人精神上的盛举,展示了人们的欢乐与悲哀,愚昧和迷信。“跳大神”展现不幸与凄凉,“放河灯”反映出人们生活的空虚,对鬼神的膜拜。在这里她的笔也触及到旧婚姻的弊端,女子的不幸,绅士的卑鄙。她对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进进行了批判。她认为这种观念毒害了人民,表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给我影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死。婆婆是按传统规矩办事,还因此弄得家破人亡。她也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对婆婆和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善男信女,作者也不留情面地鞭笞他们。
萧红创作也涉及到童年母题。“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着一句话几乎可以是全篇的主题词。她涉足童年创作的心理根源在于从童年经验中追朔自我人格的源泉,为陷入人生困境的现实自我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式。她的悲惨寂寞的 童年和青年是的感情波折使她的家园意识由个体经验转为群体经验,由世俗转为宗教意义。在看透了世态后她变得超脱坦然,展现出一种大悟之后的觉醒。
《呼兰河传》是她的心路历程,包含了他的辛酸与血泪,她是痛苦而寂寞地挣扎着。一位旷世的传奇,一个尘世的悲哀。
读《秦腔》有感
用了二十余天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贾平凹的《秦腔》看完了。早知道有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一个月前,看到就这部书中国文联举行了座谈会,而且对此部书评价甚高,引起了我读的*,趁星期天到书店去买,竞然卖光了,只剩一本皮已翻破的书放在柜子了,读的*越发的强烈,于是就从网上搜寻,竟然给我找到了,而且读的界面相当的好。于是,趁工作间隙、午休时间或者星期天,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看,终于也给看完了。这是我在网上完整看完的第一部小说,感觉还算是不错。
贾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于农村,他的这部作品以农村为题材,刻划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变迁,通过新老支书,夏家家族,秦腔曲艺团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农村的巨大改变。老支书为农村无私奉献了一辈子,他深刻的爱着脚下的土地,认为农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书与他观念不同,领导方法也不同,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对待发展商品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终老支书看着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土地,安心务农的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里落差,刻划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农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还有一个主要的情节,就是夏风和引生对待白雪的态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环境带给人们观念的极大不同,夏风是从农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个很知名的耍笔杆子的,而引生是家里极为贫穷又没有什么文化只知出蛮力耍蛮横的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在对待长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艺会唱秦腔无异于在农村是金凤凰的白雪的态度上,夏风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结了婚最终觉得感情不和,用夏风的话来说没有共同语言而主动提出了离婚,但在引生眼里,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爱神,深爱着白雪但却得不到白雪,反而因为爱白雪却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来。环境带给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响是如此之大,而这在现实中是真实的。农村的变迁是一种必然,不会以某个人的态度而停滞不前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有较强的农村生活体验,所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对待事情的态度,不仅各不相同,诩诩如生,而且极符合农村的实际,读了如同走进了真实的农村,就如生活在他们之中,这要靠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及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一部优秀的作品绝不是仅用花丽的词藻和惊险的情节就能达到的,相反,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够使人深入的读下去并最后给人以启迪,反过来还愿意细细的品味这些外在的形式,这样的作品才应该是优秀的作品,曾有这种感受的还有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印象较为深刻,同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
贾平凹的作品以前看过的还有《废都》和他写的散文,时间已经过去很长,只记得作品中间有不少省略用的空格,而且据说正是因为这些空格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它的记不太清了。不过他写的这部《秦腔》应该不会再有那么大的争议了,至少看了以后我是这么认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2:01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2008-03-14 21:10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